其一,度勝。陛下用人唯才,朝堂人才濟濟,前燕君臣猜忌,人心惶惶,尤其慕容儁、慕容暐父子對慕容垂猜忌甚深。
其二,謀勝。我朝有良臣猛將精心謀劃,前燕內耗致戰略不足,兄弟爭權,政令不一,前秦大權現被慕容恪等四兄弟掌握,易生內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其三,武勝。我前秦軍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士氣高昂,前燕雖有兵,然地遠兵寡,調度不便,遼東距中原千裡之遙。
其四,義勝。陛下以義取天下,為百姓謀福,前燕近年擴張,後宮乾政,失於仁義,那前燕太後可足渾氏,嫉賢妒能,乾預朝政,燕國必亡於其手。前燕之四敗,乃我前秦之機,然仍需待戰機,不可輕動。”
眾人聽後,或沉思,或欲反駁,苻堅亦陷入深思。
又過一陣,苻堅看向王猛。
王猛繼續道:
“陛下,仿效漢末郭嘉的十勝十敗論,臣也想試言我前秦與東晉之十勝十敗論。
我前秦有十勝:
其一,道勝。陛下仁德為本,心懷蒼生,此為正道,東晉朝堂腐朽,內亂頻生,此為道之敗。
其二,義勝。我前秦興正義之師,為百姓謀福,東晉門閥割據,不顧民生。
其三,治勝。陛下善納良言,政令暢通,東晉朝令夕改。
其四,度勝。前秦廣納賢才,各族齊心,東晉門第森嚴,人才受限。
其五,謀勝。我朝賢臣良將謀策周全,東晉優柔寡斷。
其六,德勝。我前秦仁厚待民,得民心,東晉苛捐雜稅,失民心。
其七,仁勝。陛下憐民,輕徭薄賦,東晉貴族奢靡,百姓困苦。
其八,明勝。陛下慧眼識人,用人得當,東晉任人唯親。
其九,文勝。前秦重文化融合,交流通暢,東晉文化為門閥所阻。
其十,武勝。我前秦軍訓練有素,士氣高昂,東晉軍備鬆弛。此十勝之論,可鑒前秦優勢,故當穩紮穩打,先安內而後圖外。”
苻堅目光堅定望眾人,道:
“仁德治國,方能贏民心。當先安百姓,發展生產,促民族融合,使前秦內強。然非棄軍事,行動須慎,勿盲動。待時成熟,再圖大業。”
王猛、林淵等人跪地,齊聲道:
“陛下聖明,臣等必儘心輔佐,助陛下成前秦輝煌。”
四勝四敗論與十勝十敗論,乃《仁義經》理想之現實化,是居高臨下之戰略思想。
此後數年,苻堅在王猛等賢臣輔佐下,依朝堂論理之思施治國方略。
內政上,苻堅力推仁德之政。
深知百姓乃國本,大減百姓賦稅,使百姓存糧足;徭役征發合理,讓百姓有暇營生農事。
積極勵農,遣經驗豐富農官至各地,授先進耕種之術。推廣牛耕,依土候選種。
鼓勵墾荒,新墾地免稅,田野生機盎然。
商貿上,苻堅頗具遠見。
整頓市場,規交易規則,懲不法奸商。要道設驛站、貿易站,保商旅安全與貨暢。大城設商業區,引商交易,降關卡稅,促貿易,商業漸榮,集市熱鬨,商品繁多。
軍事建設亦為苻堅重點。
加強訓練,立嚴規。步兵訓陣法與耐力,演練攻防陣,如魚鱗、鶴翼等。
騎兵重騎術與馬上戰技,日行長襲與衝鋒練,提機動與衝擊。
弓箭手訓精度與射速,前秦軍戰力大升。
曆經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與奮進,前秦之國力與日俱增、漸趨強盛,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之景。
雖在這悠悠歲月中,前秦與前燕於疆場之上屢屢交手,然始終難分勝負。
然則,此時此刻,但凡有識之士皆可看出,前秦於綜合國力及未來發展之趨向,已然漸占上風,且對前燕構成一定程度之壓製態勢。
於前秦崛起之途,王猛此等卓越之政治家厥功甚偉。其所持之治國理念及所推之一係列政治策略,實乃精妙無雙,將“不戰而屈人之兵”之智慧運用至極致。
借由巧妙施展諸般手段,王猛成功化解無數潛在之危機與衝突,令前秦得以於相對和平安寧之環境下迅速發展壯大。其高明之所在,非但能洞悉時勢、把握人心,更善以柔克剛、以智取勝,以達國家利益之最大化。
喜歡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請大家收藏:()慕容世家之燕國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