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得意地笑了:"前幾年修堰渠時我截斷過水流,捉了九十多條沙棒子魚,就養在這個水坑裡。"她指著坑底,"你看,這下麵是一整塊沙灘,水從上遊流下來形成這個水坑,水會滲出去,魚卻跑不掉。"
陳雪兒這才恍然大悟。她小心翼翼地踏入水坑,清涼的泥水沒過她的腳踝。她彎下腰,輕輕捧起一條沙棒子魚,魚兒在她手心扭動著,銀光閃閃。
"它們......它們繁殖了?"陳雪兒驚喜地問道。
"是啊,"奶奶點點頭,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現在至少有三百多條。我本打算留著過年吃的,現在你比賽要用,正好。"
林小華也跳進水坑,幫著陳雪兒捉魚。兩人像孩子一樣嬉笑著,水花四濺。奶奶站在岸邊,看著兩個年輕人忙碌的身影,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露出欣慰的笑容。
"奶奶,您太厲害了!"陳雪兒抱著一簍子魚爬上岸,興奮地說,"我從來不知道您在這裡養了這麼多魚!"
"老輩人總有些你不知道的本事。"奶奶拍了拍她的頭,"這些沙棒子魚都是吃天然食物長大的,肉質肯定比市場上賣的好。"
陳雪兒捉了大約一百條個頭大的,讓其餘魚兒繼續繁衍生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將來肯定還有大用處。"奶奶意味深長地說。
回程的路上,陳雪兒抱著裝滿魚的簍子,心裡充滿了感激和信心。她看著奶奶瘦小卻挺直的背影,突然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智慧——不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這種與自然和諧相處、未雨綢繆的生活智慧。
回到飯店,孫少林看到陳雪兒帶回的沙棒子魚,驚訝得合不攏嘴:"這......這是從哪弄來的?現在可是禁捕期啊!"
"放心吧孫會長,"陳雪兒神秘地笑了笑,"這些魚絕對不是捕的。"
當天做晚飯時,陳雪兒反複試驗紅薯粉條炒雞的火候,調整酸辣茴香小玉的配料比例。
"炒雞最重要的是火候,不能急也不能慢,就像人生一樣。"奶奶站在廚房門口,看著陳雪兒忙碌的身影說道。
比賽前一天晚上,陳雪兒又去學校請教奶奶,她緊張得睡不著覺。奶奶走進她的房間,手裡端著一碗熱騰騰的紅薯粉條湯。
"喝了它,好好睡一覺。"奶奶把碗遞給她,"記住,做菜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心意。"
陳雪兒接過碗,內心仿佛已經有了無窮力量。
"奶奶,我一定會好好表現的。"陳雪兒堅定地說。
奶奶隻是笑了笑,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儘力就好。無論結果如何,你都是奶奶最驕傲的孫女。"
6月2日比賽當天,西城縣城南麵的廣場人頭攢動。陳雪兒站在參賽台前,深吸一口氣。她看了看身旁準備好的食材——奶奶親手製作的紅薯粉條、散養的烏雞、從小河溝裡捉來的沙棒子魚。這些不僅僅是食材,更是奶奶的愛和期望。
當評委宣布開始的那一刻,陳雪兒的手不再顫抖。她熟練地處理食材,每一個動作都流暢自然。炒鍋中升騰起的香氣吸引了周圍人的注意,就連評委也不由自主地走近觀看。
"這道酸辣茴香小魚,用的是我們西江河特有的沙棒子魚。"陳雪兒向評委介紹道,"魚肉是在天然環境中生長的,沒有經過任何人工飼養。"
評委們品嘗後,臉上露出了驚訝的表情:"這沙棒子魚的肉質如此鮮嫩,酸辣味又恰到好處地襯托出魚的鮮美,真是難得的好菜!"
當宣布陳雪兒獲得最佳傳統美食獎時,她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奶奶。這份榮譽不僅屬於她,更屬於那個默默在小河溝裡養魚、教會她生活智慧的老人家。
喜歡我們曾經翻過那座山請大家收藏:()我們曾經翻過那座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