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是。”孫少林連忙回答,聲音比平時高了八度。
報到後,他被安排住進一個標準間。同屋的是來自教育界的王委員,一位退休老校長。老人和藹可親,看出孫少林的緊張,主動跟他聊起天來。
“第一次參加會議?”王校長笑眯眯地問。
孫少林點點頭,手心有些出汗:“我……我就是個開小飯館的,怕做不好這個委員……”
王校長拍拍他的肩膀:“政協委員就是要反映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呼聲。你來自基層,最了解老百姓的疾苦,這才是最寶貴的。”
會議開幕當天,孫少林早早來到會場。巨大的會議廳裡,一排排座椅整齊排列,主席台上方懸掛著政協會徽。他找到自己的座位,正襟危坐,筆記本攤開在膝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政協陳主席作工作報告時,孫少林認真記錄,不時點頭。當聽到“政協委員要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呼聲”時,他的背挺得更直了,仿佛獲得了某種確認。
小組討論環節,孫少林所在的組有二十多位委員。起初他不敢發言,直到討論到捐資助學話題,他才鼓起勇氣舉手。
“我是孫少林,來自餐飲行業……”他的聲音開始有些發抖,但很快穩定下來。他講起為留守兒童過集體生日的故事,講起看到孩子們收到新書包時的笑臉,語言樸實卻充滿真情。說到動情處,他的眼眶微微發紅,聲音也有些哽咽。
會議室的氛圍變了,其他委員停下手中的筆,專注地聽著。一位女記者悄悄舉起相機,捕捉下這個穿著不合身西裝卻眼神堅定的餐飲老板。
會議第三天中午,孫少林剛走出餐廳,就被電視台的記者攔住了。
“孫委員,我們是縣電視台的,想請您參加今晚的‘委員心聲’訪談節目,可以嗎?”
孫少林瞪大眼睛:“我?上電視?”
記者笑著點頭:“您的小組發言很有感染力,我們想請您詳細講講捐資助學的故事。”
當晚的演播室裡,燈光刺眼,孫少林坐在沙發上,麵對攝像機,手心冒汗。主持人是個親切的年輕女性,她看出孫少林的緊張,先聊了些輕鬆話題。
“孫委員,聽說您的餐館在鎮上很有名?”
提到自己的店,孫少林放鬆了些:“就是個小飯館,靠街坊鄰居捧場。”
隨著訪談深入,他漸漸忘記了緊張,生動地講述起第一次去小店小學和田壩小學的情景:“那天特彆冷,我到學校時,看見幾個孩子圍著一個破鐵桶烤火,小手凍得通紅...我問校長孩子們中午吃什麼,校長卻搖著頭說沒有吃的,隻有下午回家才能吃飯。”
演播室裡安靜下來,連攝像師都放輕了動作。孫少林的聲音在空間中回蕩:“那天回家後,我跟老婆商量,決定每月拿出店裡一部分利潤,給孩子們買些學習用品。第一次送去時,有個小女孩抱著新書包哭了,說從來沒擁有過這麼漂亮的東西……”
節目播出當晚,劉菲菲守在電視機前,看著丈夫略顯笨拙卻真誠的講述,眼淚止不住地流。她不知道的是,同樣的場景在縣城許多家庭上演。
會議最後一天,孫少林的兩份提案都得到了積極回應。教育局長當場表示會將學生幫扶納入明年重點工作,人社局領導也對培訓補助的建議表示認可。
閉幕式上,陳主席在總結講話中特彆提到:“我們有些委員來自基層,他們的提案可能文采不夠華麗,但反映的問題最真實,建議最接地氣……”
孫少林坐在台下,胸口湧起一股熱流。五天的會議讓他明白,政協委員不僅是榮譽,更是責任。
回到鎮上的第一天,那天中午還沒開門,門口就排起了隊。許多陌生麵孔專程趕來,就為看看電視上那個“有愛心的孫老板”。
孫少林穿著熟悉的廚師服,在後廚和餐廳間忙碌。偶爾抬頭,他會看見牆上新掛的照片——他在政協會議上發言的瞬間。那一刻,他不再是那個隻會掂勺的廚子,而是一個能為更多人發聲的政協委員。
一個月後,縣裡出台了針對技能培訓學員的交通補助政策;三個月後,田壩小學和小店小學建起了新食堂,由孫少林和幾個政協委員共同捐助。
每當夜深人靜,孫少林會翻看手機裡孩子們在新食堂吃飯的照片,心裡滿是喜悅。他知道,這一切隻是個開始。
喜歡我們曾經翻過那座山請大家收藏:()我們曾經翻過那座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