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裡的記者節
清晨六點半,林小華已經站在辦公室窗前,手裡捧著那份被翻得邊角微卷的產業發展報告。他下意識地摸了摸西裝口袋裡那張寫滿關鍵數據的小卡片,這是他一早起來又重新謄抄的最新數據。
“林縣長,您來得真早。”政府辦主任王建民推門進來,手裡端著兩杯冒著熱氣的茶。
林小華接過茶杯,溫熱透過杯壁傳遞到指尖。“今天可不能出半點差錯,省市媒體都來了,是宣傳我們西城的好機會。”他啜了一口茶,苦澀中帶著回甘,就像這些年西城縣產業發展的曆程。
八點四十分,兩輛大巴緩緩駛入縣委大院。林小華快步迎了上去。車門打開,二十多名扛著長槍短炮的記者魚貫而下,縣委宣傳部長黃海峰正熱情地向他們介紹著什麼。
“各位媒體朋友,這位是我們縣的常務副縣長林小華,今天的產業發展情況將由他為大家詳細介紹。”李紅梅向林小華使了個眼色。
林小華上前一步,臉上掛著得體的微笑:“歡迎各位記者朋友來到西城,恰逢記者節,我代表縣委縣政府向各位致以節日的問候。”
省電視台記者張明第一個伸出手:“林縣長,聽說西城縣這幾年產業發展很有特色,我們今天可要好好取取經。”
林小華握住對方的手,感受到對方手掌傳來的力度。“張記者過獎了,我們西城是小地方,但確實在農業產業化方麵做了一些探索,今天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寒暄過後,所有人登上大巴。林小華坐在第一排,透過車窗看著熟悉的街景一一掠過。他悄悄從口袋裡掏出那張小卡片,又核對了一遍數字……
“林縣長看起來有些緊張?”坐在旁邊的《安城日報》首席記者趙敏笑著問。
林小華收起卡片,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讓趙記者見笑了。麵對各位專業人士,總怕自己掌握的數據不夠準確。”
“您這種認真態度讓我們很敬佩。”趙敏拿出錄音筆,“不如趁路上先給我們透露些亮點?”
林小華調整了一下坐姿:“我們西城最大的亮點就是‘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比如今天要去的小店村,3400畝水稻全部與秦龍公司簽訂了收購協議,農民種糧不愁銷路,價格還有保障。”
兩輛大巴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駛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到達了西江鎮小店村。村口處,鎮黨委書記劉仁華和村支書劉萬順已經等候多時。
“歡迎各位領導、記者來小店村指導工作!”劉萬順的聲音洪亮有力,與他的年紀有些不符。
劉萬順帶著大家走向村口的展板:“今年我們村水稻訂單種植麵積3400畝,全部按照訂單協議賣給了秦龍公司,總產量442萬斤,銷售收入397.8萬元,人均增收1260.86元。”
“劉書記,3400畝稻穀全賣完了,村民吃什麼?”一位年輕記者突然發問。
林小華心頭一緊,這正是他預想過的問題。隻見劉萬順不慌不忙,指著遠處山坡上零星的田塊:“問得好!這3400畝是集中連片的優質稻田,村民還種植了約550畝分散的‘口糧田’,完全夠吃。有些村民還用稻穀釀酒、加工大米出售呢!”
劉萬順說著,從口袋裡掏出一小包米:“這是我們村的原生態大米,沒打農藥,用的是有機肥,煮飯特彆香。”他遞給那位提問的記者,“待會兒每人都有20斤帶回去嘗嘗!”
記者們發出一陣笑聲和讚歎聲。林小華暗暗鬆了口氣,向劉萬順投去讚許的目光。
參觀完稻田和茶葉基地,臨行前,劉萬順果然指揮幾個村民搬來了一袋袋包裝精美的大米。“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請各位記者朋友幫我們小店村的大米宣傳宣傳!”
《農村新報》的記者李強接過米袋,打趣道:“劉書記,您這是"賄賂"媒體啊!”
劉萬順搓著手,憨厚地笑了:“這叫‘體驗式宣傳’,好東西要讓大家先嘗到嘛!”
大巴再次啟程,前往下一個參觀點。林小華透過車窗,看到劉萬順站在村口,一直揮手直到車子轉彎。他想起前第一次來小店村調研時,村裡還是泥巴路,村民守著幾畝薄田勉強糊口。如今,通過發展訂單農業和特色產業,村民的腰包真的鼓起來了。
中午十一點半,采訪團回到縣城西城賓館用餐。縣委書記魯為民特意過來與記者們見麵,並安排林小華負責接待。
“各位記者朋友上午辛苦了,我們西城條件有限,粗茶淡飯還請包涵。”林小華舉起茶杯,“因為下午還有行程,今天就以茶代酒了。”
《都市晚報》的記者王磊夾了一筷子當地特色的臘肉炒筍乾,讚不絕口:“這臘肉味道真地道!林縣長,聽說西城的臘肉產業也很有規模?”
林小華眼前一亮:“王記者真是行家!我們西城臘肉去年產量達到1200噸,產值過億,已經獲得了地理標誌產品認證。”他順勢介紹起縣裡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情況,記者們紛紛放下筷子記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