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海習慣性地吩咐小廝準備煎茶的器具和佐料鹽、薑、香料等。
方南連忙笑著阻止:“外公,且慢,孫兒這茶,喝法有些不同,講究‘清飲’。”
說罷方南挽起袖子,親自操作起來。
方南取來一套素雅的青瓷茶具,先用滾水仔細溫壺燙杯,取適量翠綠的茶葉投入白瓷壺中。
方南沒有動任何佐料,而是提起一旁紅泥小火爐上剛剛發出細微蟹眼泡的沸水,手腕輕抬,水流如細線般注入壺中,水流衝擊茶葉,發出輕微的“沙沙”聲。
注水不急不緩,恰到好處,水線均勻,姿態從容,帶著一種賞心悅目的韻律感。
第一泡水很快濾出,第二泡水注入後稍待片刻,那清新的茶香便隨著嫋嫋上升的熱氣彌漫開來,鮮靈、悠長,帶著山野的芬芳。
方南將清澈碧綠、宛如春水的茶湯,緩緩傾入兩隻薄如蛋殼的青瓷鬥笠盞中,雙手捧起一盞,恭敬地奉給王明海:“外公,請品鑒。”
王明海接過茶盞,先觀其色,澄澈透亮,翠色喜人。
再聞其香,清新馥鬱,沁人心脾。
最後淺啜一口,微燙的茶湯入口,先是微苦,旋即化為甘甜,滋味鮮爽醇厚,一股清冽之氣直透心脾,回味悠長。
毫無傳統茶湯的厚重香料味,將茶葉本身的清、香、甘、活展現得淋漓儘致。
“妙!妙啊!”王明海忍不住擊節讚歎,眼中滿是驚豔,“清香雋永,甘爽生津,返璞歸真,方得真味。”
“南兒,你這茶,這衝泡之法,堪稱一絕,比那些加了亂七八糟佐料的茶湯強上百倍,老夫以後,也要喝這清茶了。”
祖孫倆品著清茶,聊著扶桑見聞和書院近況,其樂融融。
不知不覺已到晌午,王明海興致高昂:“走,南兒,陪外公去書院食堂用膳。”
食堂內人聲鼎沸,學子們正排隊打飯。
王明海帶著一身儒衫、俊逸非凡的方南走進來時,起初並未引起太大注意。
當方南昔日在甲班的幾位學長馬永昌、李寧山等人端著飯菜走過,無意中瞥見方南時,瞬間瞪大了眼睛!
“方……方南學弟?!”
“真是方南!你回來了!”
驚呼聲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迅速在食堂裡擴散開來。甲班的同窗們最先反應過來,呼啦一下圍了上來,臉上寫滿了驚喜、激動和難以置信。
“子謙,你回來了!”
“在京師可都聽說了橫掃扶桑,生擒偽帝,太給我們鬆濤書院長臉了!”
“子謙,快說說,那扶桑京都到底什麼樣?打仗是不是特彆凶險?”
“是啊子謙,聽說你獻的計策連陛下都讚不絕口。”
七嘴八舌的問候和讚歎瞬間將方南包圍。
看著一張張熟悉而熱情的麵孔,方南心中暖流湧動。
方南笑著拱手,一一回應著學長們的熱情,態度謙和,毫無驕矜之色。
方南簡要說了些戰場趣聞和扶桑風物,引得眾人驚歎連連。
方南和山長的桌子就被熱情的學子們圍了個水泄不通,熱鬨非凡。
打飯窗口的大媽們自然也注意到了石頭。
當年石頭陪方南讀書時,那恐怖的飯量和憨厚的樣子就給打飯大媽留下了深刻印象。
“哎喲,是石頭啊,又回來陪你家少爺讀書啦?”
一個胖乎乎的大媽嗓門洪亮地招呼著,“還是老規矩?大份紅燒肉,三十個饅頭,三碗米飯,一大碗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