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集中的精神一旦鬆弛,強烈的饑餓感便如潮水般湧來,腹中鳴響如鼓。
方南打開考籃上層的卡扣,掀起蓋子。
取出張鐵匠精心打造的那套微型炊具:小巧的折疊炭爐、帶蓋的深鍋、帶蓋的碗、以及木勺木筷。
方南從中層各個格子中取出食材:金黃的薄脆烤餅、油紙包好的五珍炒米粉和肉鬆炒麵、紅亮的秘製肉脯、蓬鬆的酥香肉鬆、濃縮高湯塊,還有那三罐醬瓜、酸辣藠頭和香油腐乳。
方南的動作不疾不徐,先是將折疊炭爐支開,從側袋取出幾塊銀絲炭和引火之物。
得益於爐子精巧的進風設計,炭火很快便幽幽燃起,藍汪汪的火苗幾無煙塵。
方南往鍋裡倒入攜帶的清水,放在爐上。
等待水開的間隙,方南掰碎幾張烤餅放入帶蓋的碗中,又舀入幾勺五珍炒米粉和肉鬆,撒上些酥香肉鬆和撕碎的肉脯。
水沸後,將滾水衝入碗中,瞬間,炒米粉和肉鬆的複合穀物香氣、肉脯的醇厚肉香、以及烤餅被燙軟後散發的麥香便混合成一股霸道而誘人的氣息,如同無形的漣漪,迅速彌漫開去。
方南又將兩塊濃縮高湯塊投入剩餘的沸水中,用木勺輕輕攪動。
那深琥珀色的膠凍遇熱即化,頃刻間,一鍋濃鬱鮮香、熱氣騰騰的上好湯品便呈現在眼前。
方南將滾燙的湯汁澆入已變成稠粥的碗裡,最後滴上幾滴香油腐乳的汁液,撒上一小撮切碎的醬瓜粒和藠頭末。
霎時間,更加複雜、更具層次感的香味爆炸開來。
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融合,穀物的暖甜、肉類的豐腴、高湯的極鮮、醬醃菜的鹹爽開胃,以及香油點睛的脂香,交織在一起,形成一股幾乎具有實質的香氣,蠻橫地鑽入附近每一個人的鼻腔。
“咕咚……”
不知是哪個考棚先傳來了一聲清晰無比的咽口水聲。
緊接著,便是此起彼伏的腹鳴和壓抑的哀歎。
“天爺……這、這是哪位仁兄?這是來考試的還是來當廚子的?”
“可惡啊!這燒的是什麼?怎會如此之香?我這手裡的硬炊餅頓時如同嚼蠟!”
“好像是玄字號那邊傳來的……這味道,勾得我饞蟲都造反了,還如何凝神破題?”
“慎言!慎言!考場之上,成何體統……不過,真的好香啊……”
不僅是考生,連附近通道巡視的胥吏衙役也都聳動著鼻子,眼神不由自主地瞟向方南考棚的方向。
胥吏衙役手裡的公差飯食是幾個冷冰冰的饅頭、一碟鹹菜疙瘩,此刻顯得格外簡陋寒酸,讓人難以下咽。
甚至有官員背著手踱步過來,看似巡視,目光卻在那咕嘟冒泡的小鍋和方南碗裡色彩豐富、熱氣騰騰的食物上停留了許久,喉結微不可察地滾動了一下。
方南對周遭的反應恍若未聞,慢條斯理地坐在躺椅上,捧著那碗香飄十裡的“豪華泡粥”,就著爽脆的醬瓜和酸辣衝鼻的藠頭,吃得有滋有味。
每一口都是對疲憊身心的最佳撫慰,吃完粥,方南又用小碗盛了半碗清湯,慢慢吹著喝下,隻覺得通體舒泰,額角微微冒汗,之前的疲憊一掃而空。
飯後,方南仔細地清洗了鍋碗炊具,然後將躺椅展開,舒舒服服地躺了上去,拉過薄毯蓋在身上。
秋日午後的陽光透過考棚頂部的縫隙灑下點點光斑,溫暖而不灼人。
在一片壓抑著饑餓與焦躁的沉寂中,以及無數道羨慕嫉妒恨的目光餘光裡,方南竟很快發出了均勻輕微的鼾聲,安然午休。
約莫半個時辰後,方南自然醒來,精神飽滿,起身活動了一下筋骨,便重新坐回木板前,鋪開第二部分的題紙——論、判、詔誥表。
這一部分考察的是實務能力,對方南而言,比純粹的四書五經義更對胃口,結合腦海中的海量案例庫、律法知識以及來自現代的一些管理思維,審題答題。
對於“論‘民為邦本’”,方南從“輕徭薄賦”、“整頓吏治杜絕盤剝”、“興修水利保農時”、“建立常平倉平抑糧價賑濟災荒”等多個務實角度展開,論述如何真正讓“本”固起來。
五道判詞,方南更是駕輕就熟,針對每一條模擬案例,精準引用《大楚律》的相關條款,然後分析案情,界定責任,最後給出合乎法理人情的判決意見。
例如對“斫桑樹案”,判乙賠償甲桑樹損失,但同時指出甲桑樹過度生長影響鄰舍亦有不妥,建議甲修剪樹枝,既依法辦事,又體現了調和鄰裡關係的智慧。
對“驛站勒索案”,嚴判驛吏丁瀆職勒索、濫用職權之罪,並提出加強對驛站管理的監督、明確收費標準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