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時辰後,領主府議事廳。
廳內上首一張寬大的花梨木扶手椅,下首兩排椅子依次排開。
方南坐在上首,下麵分彆是總管方嶽、護衛隊長王二蛋,負責農業、人口、商貿、作坊、畜牧、學堂等各項事務的管事,還有幾位村老。
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興奮的笑容,目光熱切地集中在方南身上。
少爺離家半年,屢立奇功,爵位晉升,如今凱旋而歸,讓大夥感到無比安心。
方南目光掃過眾人,臉上帶著笑意:“半年不見,各位都辛苦了,方才我進村一路看來,村子變化天翻地覆,繁華遠勝往昔,這都是諸位努力的成果,我在此謝過大家。”
眾人連忙起身還禮,紛紛道:“少爺言重了!這都是我等分內之事!”
“是啊少爺,村子能如此,全賴少爺您當初規劃得好,打下了好基礎!”
“我們都是按少爺的章程辦事,不敢居功!”
方嶽笑著說道:“少爺回來了,大夥這心裡啊,就徹底踏實了。”
方南笑著壓壓手,讓大家坐下:“好了,自家人就不必過多客套了,離村日久,村子情況需了解一下。”
方南看向負責農業的李老栓,“李老爹,我出征前,吩咐試種的那三種新作物收成如何?”
李老栓激動得一下子站了起來,臉上泛著紅光,聲音都提高了八度:“少爺,真是天降的神物啊,收成……收成太恐怖了,老漢我種了一輩子地,就沒見過這麼能長的莊稼!”
李老栓掰著手指頭,唾沫橫飛地彙報:“按照您的吩咐,每種咱都精心種了兩千畝,您猜怎麼著?”
“那玉米稈子長得比人還高,棒子又粗又長,顆粒飽滿得嚇人,一畝地輕輕鬆鬆能收下八石的乾玉米粒,有的好地,甚至能收到十石!”
李老栓喘了口氣繼續道:“那土豆和紅薯更是了不得,一鋤頭下去,能挖出一串串、一窩窩。”
“土豆畝產普遍在二十五石到三十石之間,紅薯藤蔓爬得滿地都是,下麵的塊莖長得老大,畝產三十石那是保底,好些地塊都到了三十五石!”
李老栓激動得手舞足蹈:“少爺,您算算,這總共六千畝地啊,玉米收了一萬六千石還多,土豆收了超過五萬五千石,紅薯收了將近六萬五千石。”
“老天爺啊,咱們村原有的糧倉根本堆不下,幸好您早有吩咐,咱們緊趕慢趕又新起了好幾十個巨大的地窖,這才把土豆和紅薯都妥善儲存了起來,現在那地窖裡,堆得跟小山一樣!”
廳內響起一片倒吸涼氣的聲音,這些數據管事們都知道,但每次聽都依然覺得如同天方夜譚,難以置信。
眾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方南身上,充滿了敬佩和狂熱。
方南聽完,心中亦是狂喜,這產量即便在前世也算高產了,在這個時代,無疑是核彈級彆的農業革命!
父親方樂山任戶部侍郎,把這些作物獻給朝廷,如此的政績,再升一級,絕對是板上釘釘之事!
方南強壓下激動,沉穩道:“好,太好了,李老爹,你們立了大功,取些樣品過來,我親眼看看這祥瑞之物。”
方嶽立刻吩咐下去,不多時幾個小廝便抬著三個沉甸甸的大籮筐走了進來,放在廳堂中央。
一個籮筐裡裝滿了金燦燦的玉米棒子,為了便於儲存,外皮還保留著,能看出棒身粗長,顆粒排列緊密,在陽光下閃爍著誘人的光澤。
一個籮筐裡是沾著些許泥土、大小不一的土豆,個個圓潤飽滿,皮薄肉實,大的幾乎有碗口大小,看著就覺踏實頂飽。
第三個籮筐裡則是紅皮紅薯,形狀各異,個個粗壯肥碩,透著一股泥土的芬芳。
方南起身,走到籮筐前,拿起一棒玉米,掂了掂分量,又拿起一個掂起來足有半斤多重的土豆和一個差不多大小的紅薯,仔細查看。
唯一有點遺憾的是,玉米為了儲存已經乾透,無法品嘗到鮮嫩多汁的口感了。
方南抬頭問大夥:“這些東西諸位可都嘗過味道了?”
眾人聞言紛紛搖頭。
方嶽回道:“少爺,這等祥瑞之物的頭一口,自然得等少爺您回來,由您先嘗。”
方南心中感動,笑道:“既然如此,那今日咱們就一起嘗嘗鮮,去叫府裡的廚師過來。”
很快領主府的廚師匆匆趕來。
方南詳細地傳授這三種作物的各種烹飪方法:“這玉米,可以整個水煮,也可以剝下粒來與米飯同煮,熬粥亦可,還能磨成粉做窩頭餅子。”
“土豆可削皮切塊與肉類同燉,極易入味軟糯,亦可切片或切絲素炒;還可以整個煮熟或蒸熟,直接食用,蘸點鹽花即可,也能烤著吃,外焦裡嫩。”
“紅薯蒸食、烤食最是香甜可口,亦可切塊煮粥……”
廚師聽得極其認真,連連點頭,將這些烹飪法子牢記於心。
方南吩咐道:“現在就每樣都選一些,按我說的方法去做熟,做好了端上來,讓大夥都嘗嘗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是!少爺!”廚師領命,趕緊帶著小廝抬著籮筐,興衝衝地往廚房跑去。
方南回到座位,接著詢問村子的整體發展情況。
負責人口管理的管事名叫趙順,一個看起來精明乾練的中年人,起身恭敬稟報:“回少爺,咱們平溪村如今是聲名遠播。截止昨日,村內在冊的常住人口,已經突破一萬人。”
“這還不算那些臨時來做工、做生意的流動人口。村子裡當初規劃的住宅區,早就住得滿滿當當了。”
“後來的人沒辦法,就在村子城牆外邊,緊挨著城牆,建起了一片外廓居住區,如今規模也不小了。”
方南微微挑眉:“哦?人口增長如此之快?都是從何而來?”
方嶽接口解釋:“少爺,您離村後,咱們的各項作坊都在擴產,到處都缺人手。”
“一開始,我們還是主要通過牙行購買發賣的奴仆,也收留了不少前來投奔的難民。”
“咱們村子待遇好,有活乾,有飯吃,有屋住,消息傳開,來投奔的人就越來越多。”
“後來眼看村子實在住不下了,我們就提高了門檻,除非是有一技之長的工匠或者識文斷字的人,否則就不再輕易接收了。”
“可就算這樣,人也還是不少,實在是咱們這裡機會多,日子有奔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