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潼關天險2_明風再起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明風再起 > 第361章 潼關天險2

第361章 潼關天險2(1 / 2)

劉宗敏聽完這故事,猛地一拍大腿,笑得前仰後合,唾沫星子都快濺到田見秀臉上了:“哈!哈哈!子峰啊子峰,你個碎慫娃,成天價淨諞些神神鬼鬼、玄玄乎乎的事兒!能成!真格要是你說的那位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顯靈,能幫咱老哥幾個扛住滿韃子,我劉宗敏頭一個兒就撲到那蓮花座底哈磕頭去!不光磕頭,還得央告菩薩老人家發發善心,就在咱潼關眼皮子底下,給生生劃出一條能跑馬的萬丈深溝來!把黃河水都引到溝溝裡頭往南流!看他狗日的滿韃子,長翅膀咧還是能蹚過天河?淹不死也得摔死他個七葷八素!想過黃河?門兒都沒得!”

他這一嗓子吼完,旁邊的弟兄夥兒也都繃不住了,哄堂大笑,笑得屋裡頭房梁上的灰都簌簌往下掉,一個個前俯後仰,眼淚花子都擠出來了。這頓飯吃得是湯湯水水都晃蕩,精神頭倒是提得足足的!

飯後,撂下碗筷,抹抹油嘴,李自成領著劉宗敏、田見秀幾個心腹大將,點起不多幾十個精壯親兵,牽出高頭大馬,蹄子噠噠響,又出了營盤,直奔那潼關前頭的地勢去咧。這地方,可是命根子,得好好摸摸底兒,把犄角旮旯都刻進腦殼裡。

說起潼關的厲害,那真叫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它可不是一道門那麼簡單,整整三層鐵門檻兒,一層比一層要命!

打頭裡第一道硬門檻,喚作金陡關。這家夥,可不在潼關城裡頭憋屈著,它離著城東頭還有五裡地遠呢,孤零零、硬邦邦地戳在麟趾塬那道北坡的半山腰上,黃土塬襯著它,像塊天外飛來的大石頭堡子。關牆是厚實實的青磚壘起,高高聳聳,真格擔得起“天下第一關”的名號!為啥恁險?你瞅瞅:北邊緊貼著就是那條脾氣暴躁、黃湯滾滾的黃河,水急浪高得像煮開了鍋;南邊是壁立千仞的麟趾塬,刀削斧劈似的陡坡;進潼關的大路,活像是被老天爺硬塞進這窄縫縫裡頭,非得從金陡關腳底下鑽過去不可!想繞道?除非你肋巴骨上生出翅膀來飛!

過了金陡關,往西再走,就撞上第二道鬼門關——黃巷阪。這條路,還有個嚇死人的諢名叫“五裡暗門”!“五裡”是說它長得磨人,“暗門”那是形容它險得日怪,自古就傳著“五裡暗門不見天”的老話。為啥不見天?這條路是在黃土塬下生生劈出來的,窄得溝子都調不過來!有些坡陡得馬都得喘粗氣,想爬上麟趾塬頂頂,這是唯一一條道!黃巷阪緊貼在麟趾塬南邊根腳上,它北邊呢,黃河和塬體中間又鼓起來一大疙瘩高地,這下可好,南邊是高塬擋著,北邊是深溝絕澗,獨獨中間給你留條縫兒,寬窄勉強能塞過去一輛老牛拉的木軲轆大車。兩輛車要是頂頭碰上?嘿嘿,就有好戲看咧!

在這“五裡暗門不見天”的閻王路上趕車,那可真真是提著腦袋耍把式,不是鬨著玩兒哩!一個弄不好,輕則吵嚷拌嘴,重則掄起鞭杆子就乾仗!為啥?就因為路“窄狹容單車”嘛!坡陡彎急,眼窩子都看不遠。趕車的老把式,車子要過那暗門坡子、險彎彎、窄卡卡之前,都得扯開嗓子,吼出帶著黃土味兒的秦腔來:“哎——!坡下頭有車麼——?”“對麵有車過來哩沒——?”聲音在這黃土巷子裡撞來撞去。要是對麵半晌沒個回音兒,那才敢吆喝著牲口,小心翼翼往前挪蹭。這地方,埋伏兵那是再合適不過咧!唐朝那會兒的大詩人杜甫,在《潼關吏》裡頭就寫得分明:“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說的就是潼關東門外這嚇死人的地勢,千百年來,一個不怕死的猛士,攥著長戟往這一戳,千軍萬馬都休想過去!

費勁巴力爬過這要命的“五裡暗門”,眼前豁然開朗,這才算真正摸到潼關城的門鼻子跟前咧——這便是第三門戶潼關城。可千萬彆以為進了潼關城就萬事大吉,拿下潼關咧!後頭還藏著個更狠的殺手鐧哩!就是剛才提過的那個禁溝!這道溝,南北扯開有十五裡路長,北頭頂到潼河交彙的地方,南尾巴一直杵到了秦嶺北坡的腳根兒。多少年雨水衝刷,硬生生啃出來一條三十米寬的深溝大壕,像條猙獰的土龍,把東西走向的所有通路攔腰斬斷!更要命的是,這禁溝能直通秦嶺深處,翻過秦嶺就能摸到武關!要是韃子兵賊得很,從武關那邊偷偷溜過來,就能把潼關甩在脊背後頭,直接殺進咱關中老家!所以這禁溝,才是潼關守備裡頭最最要緊的命根子!誰要是把它攥到手心裡頭,潼關城?嘿,那就是個擺設,不攻自破!

為了保境安民,曆朝曆代都把這溝溝裡頭劃成禁區,不準種地,不準行人,嚴嚴實實封起來,所以叫“禁溝”。隋朝那陣兒,老天爺又變卦咧,秦嶺北坡淌下的雨水發瘋似的衝,愣是在老潼關漢潼關)南邊,又衝出一條新道道!這條新路,上通禁溝,下接塬體,簡直就是直搗潼關心臟的捷徑!隋朝皇帝慌了神,趕緊把關城挪到這兒,建起了新的潼關城,原來那個就叫“潼關北城”,新修的這個叫“潼關南城”。潼關南城、北城,再加上沿著禁溝西塬排開的十二連城,共同組成了麟趾塬上固若金湯的鐵桶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前文書交代過咧,這“塬”啊,是咱黃土高原才有的稀罕景兒,四邊陡得像牆,頂上平得像炕。麟趾塬就是個緊挨著潼關城、頂天立地的黃土大台子。它西邊被禁溝夾著,東邊讓遠望溝擠著,南邊連著綿綿群山,北邊壓著滾滾黃河。站在北邊高塬上往下瞅,山腳下的潼關城就跟個沙盤模型似的,清清楚楚。

高塬上頭也修著城牆,跟關城緊緊連著,其實就是潼關城的第二道鐵箍子。想從潼關西邊爬上麟趾塬?那可費了大勁!得先鑽進禁溝,摸黑往南走一段,再順著陡坡往上爬,打潼關城的上南門才能上去。這上南門,門扇是用老榆木板子做的,外頭還包著厚鐵皮,門板上密密麻麻釘著七排五列三十五顆碗口大的銅疙瘩門釘,結實得很!兩旁的城牆更是借著山勢,裡頭夯著三合土,硬得像石頭,外頭再砌上青磚條石,那叫一個堅固!真格是銅牆鐵壁!

從北邊禁溝和潼河碰頭的地方開始,往南一直到秦嶺蒿岔峪口子,塬坡上一溜兒排開好些關卡堡壘,跟潼關城首尾相連,這就是有名的十二連城!什麼溝西關、禁溝關、汾井關、巡底關、石門關……大大小小,名目繁多。這些關卡在禁溝西邊的塬坡上,一個挨一個朝南排開,差不多每隔三裡地就夯起一座小土城,城裡頭立著高高的烽火台,駐紮著把守的官兵。

陝西巡撫孫傳庭老爺子上任後,夥同潼關道丁啟睿,把這十二連城重新拾掇了一遍,城牆加高加固,每座城相距還是三裡不變,城裡頭駐紮一百名步兵,長矛大刀不說,還都配了火銃、火炮這些厲害家夥。這些小城堡,既能屯兵駐防,又能通過烽火狼煙互相聯絡呼應,一處有警,各處支援,真格是鐵打的鏈子!

其實啊,這“連城”何止十二座?三四十座怕是都有!為啥偏叫“十二”?那是老祖宗的講究,一年有十二個月,“十二”就成了咱中國話裡稱呼一套完整物事的習慣數兒,聽著順耳嘛!

站在麟趾塬頂頂上,左右一打量,西邊的禁溝深不見底,東邊的遠望溝寬闊嚇人,溝沿上黃土壁立,草木雜生。黃土塬上有溝有壑不稀奇,可偏偏這兩條大溝,就跟老天爺故意安排似的,正好杵在這個要人命的地界兒上,硬生生成了拱衛潼關的天險屏障!

幾個人把這潼關前前後後的地勢險要看了個遍,心裡頭沉甸甸的,又帶著幾分踏實。翻身上馬,蹄聲嘚嘚,一行人這才進了潼關城。

潼關城根腳底下,倚著秦嶺北坡的一座小山——東山。有條不大不小的河,叫潼河,就發源在這東山西邊窪窪裡。河水嘩啦啦流下來,走的道道兒跟禁溝大致平行。到了渭河跟黃河碰頭的地方,河水裹挾的泥沙淤積出一小塊河穀平地,潼關城,就穩穩當當坐落在這塊風水寶地上。整座城跟個“凹”字似的,把這小小的穀地塞得滿滿當當,成了護衛關中平原最硬邦邦的一道鐵閘門!

眼麵前這座關城,最早是唐朝初年修的,到了大明手裡頭又擴建重修。受地形限製,潼關城可不像彆的城池那樣方方正正,它是順著山勢,依著水流,城牆就跟條大蟒蛇似的,爬坡過河,高低起伏。潼河打城中間穿過,南水門進,北水門出。這股活水,不光讓潼關城添了股吞吐山河的豪氣,更讓它成了通往黃河、渭河的口岸碼頭。你瞅瞅這地勢就明白咧,潼關城正好死死卡住了兩條命脈:一條是沿著黃河過來、奔西安去的旱路;另一條就是打秦嶺下來、流向黃河的水道。真是老天爺賜下的雄關!

到了大明,潼關升格成了軍事重鎮,設了潼關道,城池規模空前擴大。農民軍三打開封那會兒,在朱仙鎮被李闖王殺得丟盔棄甲的明朝督師丁啟睿,早年間就做過這潼關道的官兒。

洪武九年1376年),當地的官員對老關城動了大手筆,向南、向西狠狠地擴了一大圈。東、西、北三麵的城牆,是用木板夾著黃土一層層夯起來的,結實著呢,高有五丈多約十六米),寬有二丈四約八米);南邊和東南角那一塊,借著山勢往下削,做成垛口,那垛口牆更高,足有十丈開外三十多米)!整座城轉一圈下來,少說也有二十多裡地十幾公裡)。縣城東南角,城牆乾脆跨過了麒麟山和筆架山;西南邊呢,繞過了象山、鳳凰山、印台山。群山嵯峨聳立,城牆纏繞其間,那氣勢,瞧著就讓人腿肚子轉筋!萬曆九年1601年)又搞了一次大修繕,開了六處城門,東門、西門還有大北門,都蓋起了高大氣派的城樓子。那東門不朝正東開,而是扭向東北;西門呢偏向南;南門又偏向東南。這都是風水先生和守城將軍們琢磨了多少遍,就著這獨一無二的山河地勢定下的方位,咋看咋刁鑽!潼關城北邊壓著黃河,南邊靠著秦嶺,東邊有黃巷阪和金陡關兩道鬼門關,西邊有禁溝這道天塹,自然而然就成了天下聞名的雄關,關中平原名副其實的東大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闖王李自成,此刻就站在東門高大的城樓子上,手搭涼棚,極目遠眺。田見秀陪在旁邊,手指點點畫畫,把“潼關八景”——雄關虎踞、風陵曉渡、秦嶺雲屏、禁溝龍湫、中條雪案、黃河春漲、譙樓晚照、道觀神鐘——一處處指給他看。特彆是東關外頭跟風陵渡中間,黃河正中心的地方,秋冬水淺的時候,還能模模糊糊望見女媧娘娘的陵墓;城西北方向,黃河中流裡頭那塊有名的“中流砥柱石”,據說黃河發大水、浪頭滔天的時候,這石頭也跟平常一樣,穩穩當當露在水麵上頭,真格是奇景!

李自成對那“雄關虎踞”的景兒格外上心。潼關的東門不正對著東邊,而是順著地勢朝著東北方向開的。東門外頭的大路,緊貼著黃河灘邊和高高的麟趾塬坡根兒底下往前伸。那“雄關”,指的就是潼關東門這座威風凜凜的關樓;“踞”呢,就是蹲著或者坐著;“虎踞”說的是啥?說的就是東門外頭,麒麟塬前麵伸出來一塊高地,形狀活脫脫像隻吊睛白額猛虎,正威風凜凜地蹲在關口上守著!這東門城樓,北邊是滾滾黃河,南邊緊貼著麟趾塬的山角角,東邊就是深不見底的遠望溝天塹,是從東麵想進潼關唯一的、也是要命的大門!那地勢險峻得,真應了那句老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看著就讓人頭皮發麻!

李自成扶著垛口,俯身看著那條蜿蜒通向城關的大道。看那黃河水裹著黃沙,轟轟隆隆從北邊奔湧而來;再看渭河水清淩淩的,從西邊慢慢悠悠彙入黃河。看著看著,他不覺轉到城樓左邊,一抬頭,猛地看見關樓北牆上刻著一首詩。詩寫得靈動飛揚,神采奕奕,再看那字兒,是明朝永樂年間大書法家沈粲的手筆,草書寫得那叫一個飄逸瀟灑,力道十足,像是要把牆皮都抓進去!

那是一首五言律詩,刻得清清楚楚:

客行逢雨霽,歇馬上津樓;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川從陝路去,河繞華陰流;向晚登臨處,風煙萬裡愁。

最後那個“愁”字,像根針,猛地紮進李自成心窩子裡。十八年咧!風裡來雨裡去,刀口上舔血,馬背上顛簸,死人堆裡打滾,好不容易打進北京城,坐了金鑾殿。可山海關一戰,精銳折損殆儘……如今落得要靠這潼關天險來抵擋清兵。這世事變幻,快得讓人喘不上氣,讓人無所適從。這潼關天險,真格能靠得住嗎?能擋住那如狼似虎的韃子兵麼?他心裡頭翻江倒海,沒個著落。

正胡思亂想著,冷不丁親兵跑來稟報:高皇後高桂英)從西安派了送信的人來,正在行宮裡候著呢。李自成趕忙下了東門城樓,匆匆趕到行宮,接過書信展開一看,兩道濃眉立刻擰成了疙瘩。

原來,在撤回陝西的路上,李自成心裡就一直犯嘀咕:萬一山西守不住,韃子兵打過來,陝西也保不住時,退路在哪兒?他偷偷下了道密旨,讓在西安坐鎮的田見秀趕緊派人從漢中那邊往四川地界發展,先把陝西通往四川的那幾個要緊關隘奪到手,穩住四川方向。這樣,萬一形勢危急到了頂不住的時候,還能有條退路,鑽進川中平原去。田見秀請示過高皇後之後,就派了四川節度使黎玉田、懷仁伯馬科他們,帶著兵從漢中殺了出去。

剛開始還挺順當,黎玉田他們幾個真不含糊,一頓猛衝猛打,把張獻忠手下大將孫可望領著的大西軍給打了個稀裡嘩啦,順順當當拿下了順慶和綿州。可誰承想,沒過多久,那張獻忠親自帶著十萬大軍,鋪天蓋地般殺了過來,要把大順軍攆出四川。黎玉田他們連著吃了幾回敗仗,損兵折將,眼下跟賀珍帶著殘兵敗將,困守在漢中城裡頭,動彈不得。張獻忠的大軍就屯紮在秦嶺南坡腳下,那架勢,眼看著就要翻過秦嶺殺過來了!高皇後在信裡急得不行,讓李自成趕快帶兵回援西安,再晚怕就來不及了!

李自成跟劉宗敏稍微一合計,當下拍板:留下大將馬世耀,帶著他本部七千人馬死守潼關;其餘的所有人馬,立刻跟著他啟程,掉頭去對付張獻忠這個老對頭!事不宜遲,說走就走!

一路緊趕慢趕回到西安,連口熱水都顧不上喝,立刻擂鼓升殿,召集手底下的文武大臣商議對策。大殿上,武將們吵吵嚷嚷,十有八九都主張立刻出兵,跟張獻忠來個硬碰硬!他們認為張獻忠那點家底有限,隻要大軍壓過去,準能把他收拾服帖了。

這時候,丞相牛金星出班跪倒,聲音洪亮地說:“萬歲爺!萬萬不可跟那張獻忠再動刀兵啊!雖說咱們跟他向來有些磕磕絆絆,過去還鬨過些小彆扭,可眼下咱們的力氣,得留著對付最要緊的敵人——關外那些虎視眈眈的滿清韃子!要是跟張獻忠殺得你死我活,兩敗俱傷,那可就真著了韃子的道兒,壞了抗清的大局!再說嘍,萬一出師不利,被張獻忠纏住了手腳,韃子趁機從東邊或者北邊打進來,咱們可就腹背受敵,陷入兩頭挨打的絕境了!這險,冒不得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自成聽完,皺著眉頭想了想,牛金星這話確實在理。眼下這個節骨眼上,跟張獻忠開戰確實不是時候。萬一兩邊僵持不下,殺成了膠皮糖,滿清趁機猛攻陝西,自己可真就首尾難顧,陷入死地了。

“那依丞相高見,咱們該咋辦才好?”李自成看著牛金星問道。

牛金星早有準備,胸有成竹地回答:“萬歲爺聖明!雖說前些日子跟那張獻忠乾了一仗,但跟滿清韃子比起來,張獻忠還算不得死敵!畢竟都是當年一個戰壕裡滾出來的老兄弟,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呢,總還有些香火情分在。眼下大敵當前,咱們就該聯合他,一起對付滿清才是上策!皇上您不妨先派一個能說會道、又有些臉麵的人,帶上重重的厚禮,去見見那位‘八大王’張獻忠。見了麵,先替前頭那場誤會賠個不是,然後掰開了揉碎了跟他講清楚眼前這利害關係——咱兩家要是再打下去,隻會讓滿清韃子撿了大便宜!不如聯手抗清,或許還能免了這場刀兵之災,保住各自的基業。”

“嗯……是這個理兒。”李自成點點頭,“那你看,派誰去合適呢?”

牛金星立刻推薦:“啟稟萬歲,吏政府侍郎、齊侯顧君恩顧大人,跟隨您鞍前馬後十幾年了,是咱老營的底子。他過去跟張獻忠打過交道,互相還算認得,有些交情。派齊侯跑這一趟,最是妥當不過。至於給張獻忠的書信,微臣不才,願代萬歲執筆。”

他說乾就乾,就在大殿一側擺放的書案前俯下身,提筆蘸墨,刷刷點點,筆走龍蛇,不一會兒就寫好了信。待墨跡稍乾,雙手捧著呈給李自成過目。

李自成接過信,展開細看,隻見上麵寫著:

敬軒兄台鑒:

敬啟者,恭祝兄台尊體康健,福壽綿長!


最新小说: 被棄孕雌一胎六寶,眾獸夫求原諒 斷親後被趕出家門,我開始修仙 拿著男二的劇本說愛你 在七零,拿下探親兵哥哥 炮灰真千金走向修仙大道 帶著雙胎去離婚,七零丈夫他瘋了 替嫁給失明反派後 亂世兵戶發媳婦,開局領娶三罪女 羅趙周向的新書 武極真魔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