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潼關天險1_明風再起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明風再起 > 第360章 潼關天險1

第360章 潼關天險1(1 / 2)

潼關啊,那是個老地方,打從老祖宗那會兒就立在秦嶺底下頭。那地兒,南邊靠著秦嶺,北頭兒臨著黃河,三省的口子上頭,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老輩人常說:“潼關過,天下通!”這話不是白說的,你要是站到城頭上去望一眼,那氣勢,嘖嘖,能把你魂兒都震住。老城裡頭有個老茶館,叫“秦風茶舍”,開在城東頭的老街上,門口掛著一盞紅燈籠,風吹日曬幾十年,那燈籠皮子都快磨透了。掌櫃的姓李,人稱“李老漢”,年紀六十出頭,一臉溝壑,跟那潼關的城牆似的,風霜裡頭磨出來的。他這茶館啊,是啥人都來,三教九流,販夫走卒,啥稀奇事都能在這聽見。

“哎喲李哥,今兒個啥茶?”一個瘦高個子,裹著件舊棉襖,一溜小跑進了門。

李老漢端著銅壺,頭也不抬:“頭道毛尖,二道普洱,三道你愛喝啥喝啥。

”“哎喲,今兒個有啥新鮮事不?”

“新鮮事啊,多得很。昨兒個城外來了個算命的瞎子,說是能看前世今生,連黃河水都能看出個前世來。”“哎喲,神咧!”

那瞎子叫啥名兒,沒人曉得。他自己說叫“無塵子”,聽上去像道家的人,可誰也沒見過他穿道袍,就一身青布長衫,腳下一雙草鞋,背個破包袱,手裡一根竹杖,走起路來咚咚響。他一來潼關,就在城門口擺了個攤子,一張草席往地上一鋪,邊上放個銅鈴鐺,風一吹叮鈴鈴響。他一坐就是一整天,也不說話,任人來問。

有人問他:“先生,你咋能看前世咧?”

他說:“心靜,眼亮,魂穩。”

“那你咋能看黃河咧?”

“黃河有魂,她流了上萬年,每一滴水裡頭都藏著故事。”

這話傳到李老漢耳朵裡,他一笑:“這瞎子,怕是個瘋子。”可偏偏,城裡頭的人就吃這套。特彆是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一聽說能看前世,一個個都巴巴地往城門口跑。有人問了,說看見自己前世是個賣糖人的,有人看見自己前世是條狗,還有人看見自己前世是個將軍,帶兵打過潼關。

“哎呦,這瞎子怕不是神仙下凡?”

“怕不是妖精變的?”議論紛紛,越傳越玄乎。

那天,李老漢正坐在茶館門口曬太陽,突然聽見外頭一陣喧鬨。他眯著眼往門口一望,隻見一群人簇擁著一個人往這邊來,那人氣勢洶洶,穿著一身青布長衫,手裡握著根竹杖,正是那個瞎子。

“哎喲,來了來了!”李老漢趕緊起身,搬了個凳子過來。

瞎子被人扶到茶館門口,坐下,開口:“李掌櫃,借你這茶館一坐,講個故事。”

李老漢一愣:“講啥故事?”“講潼關的故事,講黃河的故事,講前世的故事。”

“那你講吧,我聽著。”瞎子一笑,那笑讓人心裡發毛。

他摸了摸臉,輕輕咳嗽一聲,然後緩緩開口:“話說那年,秦王嬴政還未統一六國,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潼關這地兒,還是個關口,叫‘桃林塞’,是秦晉兩國的交界處。有一日,秦軍大將白起,率兵攻打晉國,路過潼關,見此地地勢險要,便在此屯兵。可就在當晚,白起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女子,身穿紅衣,手持銅鈴,站在黃河岸邊,對他說:‘此地有龍脈,不可久留!’”

眾人一聽,都愣住了。

“那女子是誰咧?”有人問。

“沒人曉得。有人說她是黃河之神,有人說她是白起前世的戀人。”

瞎子頓了頓,繼續講:“白起醒來後,心中不安,便命人查探。果然,在城西發現一處古墓,墓中有一塊碑,上書:‘潼關之地,埋一帝王之魂,若動,天下亂。’白起嚇壞了,連夜撤兵,從此再不敢在此駐軍。”

“哎喲,怪不得這地兒總鬨鬼咧!”

“可不是嘛,聽這瞎子一說,我今晚上怕是睡不著咧。”

瞎子講完故事,站起身來,朝李老漢拱了拱手:“多謝茶館,今日講完,我該走了。”

“哎?咋這就走了?”

“該講的講完了,不該講的,不能講。”

“那你到底是誰咧?”瞎子笑了,那笑裡頭有種說不出的意味:“我是誰?我是黃河裡的一滴水,是潼關裡的一粒沙,是你們前世裡的一個夢。”

說完,他轉身就走,頭也不回。眾人看著他的背影,心裡頭空落落的,像是丟了啥。

從那以後,潼關再也沒見過那瞎子。有人說他去了黃河,有人說他回了秦嶺,還有人說他根本就是個夢,是潼關的魂兒變的。可奇怪的是,自從瞎子走後,潼關的天氣變了。原本晴朗的日子,突然陰了,風也大了,黃河水也漲了。城裡的老人說:“怕是瞎子把啥惹出來了。”

李老漢坐在茶館門口,望著天,喃喃自語:“咱這地兒,自古就是個故事窩子,啥時候都少不了奇人異事。可這瞎子……咋就偏偏選咱潼關講這故事?”沒人能回答他。風還在吹,黃河還在流,潼關,依舊站在秦嶺與黃河之間,像個沉默的守門人,守著千年的秘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咱陝西潼關縣,這地方可有說頭。因著秦嶺下來的潼水邊上建了城,才得名叫潼關,老輩人都叫它桃林塞。你瞅瞅這地勢,雄赳赳地卡在秦晉豫三省交界,南邊靠著巍巍秦嶺,北邊臨著滔滔黃河,南邊是高得戳破天的麟趾塬,西邊有華山擋著,東邊連著黃土高塬,還有禁溝、遠望溝、東馬溝、鐵溝這些深溝險壑,溝深崖陡,老天爺造就的軍事屏障,那防禦本事大著哩!

要論中國曆史,隋唐以前關中能成龍興之地,跟這易守難攻的地形大有關係。它跟中原就靠函穀關這一條道連著。這條道一邊是山,南邊秦嶺伸過來的,陝西這一段叫華山,到了河南就叫崤山;另一邊是水,北邊的黃河,被這些山擋著,沒轍了隻能掉頭乖乖往東流。

可時代變了,秦朝的函穀關過了幾百年到唐朝,黃河帶來的泥沙在函穀關北邊的峭壁底下越堆越多,慢慢弄出大片淺灘,長出一截河岸。中原過來的大軍,不用費勁搶那危險的關口,直接從北邊河岸繞過去就行。這麼一來,秦朝設的函穀關就成了樣子貨,沒啥軍事價值了。

函穀關不行了,東邊的潼關就成了關中新的天險。

潼關東邊的高塬,是從山西過來的黃土高坡。這黃土高坡支離破碎,溝壑縱橫,對交通和用兵來說,那障礙大得沒邊。山河之間就那麼條窄道道,再加上前頭五裡長的黃巷阪,"車不得雙軌,馬不能並列",潼關正好守在這道上。

作為咱陝西的東大門,連接著西北、華北、中原的咽喉要道,潼關這地理位置金貴得很,曆來都是兵家搶著要的地方,人常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可不是瞎吹的。

山西通往陝西的古道上,走著一支十萬人的隊伍,隊伍中間夾著龐大的皇家儀仗隊。

騎馬走在儀仗隊最前頭開道的,是穿青藍色戰袍、腰裡掛著禦賜金刀的禁衛指揮使田化龍。頭戴鳳翅金盔,身穿明光鎧甲,手裡擎著金瓜鉞斧朝天鐙、腰上掛著"隨駕"二字金牌、身板又高又壯長得還周正的一眾大漢將軍,騎馬分在兩邊。戴頭巾或盔帽、穿上下連在一起的直綴和貼裡袍服、外頭罩著半身甲的禁衛普通校尉、力士,在底下跟著走。

李自成在北京登基當了大順皇帝,朝中各種禮製都照著唐朝的來。可主管禮樂的禮政府尚書鞏焴覺得,明朝皇帝的大駕"鹵簿"比千年前的唐朝要隆重威嚴,就上書請求皇帝大駕按明朝禮製來,牛金星當麵跟李自成說了這事兒。剛建立王朝,事兒多如牛毛,李自成哪有功夫管這些細枝末節,點點頭就準了。

明朝皇帝的大駕"鹵簿",主要有導駕、引駕、前後護衛、前後吹鼓樂隊、皇帝車輦、隨從這些,光各種旗幟就有一百麵。這次從北京往陝西退,一切從簡,用的儀仗比明朝皇帝的小駕"鹵簿"還簡單。

可就算精簡了,對從沒見過這陣仗的路邊百姓來說,已經夠震撼的了。

大順朝皇家儀仗隊最前頭是導駕儀仗,十二麵大纛引路,有羽林纛、前鳳纛、五色銷金龍纛,這些大纛旗麵又大又寬,每麵旗都得好幾個人托著拽著;大旗後頭是四個巡道使,拿著靜鞭負責清場巡視,後麵跟著持弓弩和金刀的清遊隊;緊接著清遊隊的是執朱雀旗、持戟和弓弩的朱雀隊;再往後是十二麵龍旗,風伯、雨師、雷公、電母旗在前頭,金、木、水、火、土星旗在中間,左、右攝提旗分在兩邊,北鬥旗在最後督著。鹵簿旗幡五顏六色,花哨得很!

再往後是引駕儀仗。前頭是十二排手執橫刀、豹尾槍的騎兵組成的衛隊,叫"引駕十二重"。後麵跟著一支龐大的吹鼓樂隊,樂隊之後是十六個幡、十六個幢、各色旌旗組成的旗陣。旗陣後麵,左右分列著青龍旗和白虎旗。這支隊伍中間,還夾雜著手持兵器的騎兵和步甲兵。

幡插在四個叫信幡、絳引、豹尾、龍首的木竿上,分彆叫教孝表節幡、明刑弼教幡、行慶施惠幡、裒功懷遠幡、振武幡、敷文幡、納言幡、進善幡;幢有長壽、紫、霓、羽葆各四個;還有畫著祥瑞禽鳥、靈獸、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瀆長江、黃河、淮河、濟水)、五嶽、甘雨甘澤、甘澍、甘膏、甘霈)、五雲五雷八風這些圖案的旗幟,一共有一百二十個。

引駕儀仗後麵,才是大順皇帝李自成坐的車輦,皇帝車駕是整支儀仗隊的核心,警衛嚴得很。

車輦就是禦車,叫"輅車"。輅車鑲金嵌玉,雙轅雙輪,長方形的車廂轎頂上是五彩的華蓋。

李自成坐的車輦前後有幾十位駕士圍著,兩邊有左、右衛大將軍護駕,緊隨車輦的是禁衛軍的高級將領和宦官。護駕官員外圍,布列著多隊禁軍的騎兵和步卒,每隊禁兵人數不等,都有軍將領著。禁兵帶著弓、箭、刀這些兵器,隨時應付突發情況。禁兵後麵是由孔雀扇、小團扇、方扇、黃麾、絳麾、玄武幢等組成的儀仗。


最新小说: 山海源啟 團寵嬌嬌是錦鯉,白眼狼們悔斷腸 改開下崗?超級帝國!啟動 穿越少帥:三十萬北軍殺瘋了 豪門農媳有空間 碎骨墮仙,從亂葬崗爬起殺回九重天 剛大一就與女神老師被強製結婚 華夏豈止五千年之星際大開發 不敗戰神 三國:從樵夫到季漢上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