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潼關天險1_明風再起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明風再起 > 第360章 潼關天險1

第360章 潼關天險1(2 / 2)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車駕後麵還有一支後部吹鼓樂隊,之後是後宮嬪妃專用的各種車駕,有方輦、小輦、腰輦,再後麵是裝著各種用物的安車、四望車等。左、右禁衛都尉各帶幾百名兵士,分四行橫排,分彆拿著長戟、刀盾、弓箭和弩,最後的豹尾車作為掩後的屏障。

儀仗最後是後部禁衛部隊,禁衛軍指揮使同知賀遠圖騎馬走在前導旗幟下,後麵是兩位將軍率領的左、右廂步甲隊,分前後兩個方陣。士兵都頭戴兜鍪,身穿鎧甲,拿著弓或刀、盾,每隊裝束都是同一種顏色,交替排列。

在不寬的古道上,這支本應整齊的隊伍變得互相擠來擠去,亂哄哄的,他們沿著古道,在快落山的夕陽下,默默往關中方向走。

到潼關前,李自成、劉宗敏帶大軍經過弘農河和古函穀關時,仔細查看了地形。

秦漢時期,函穀關是中原通往關中的唯一通道,是那會兒極重要的關隘。可過了一千多年,函穀關兩側的南北淆道和稠桑塬上都能繞過關隘,過去那險要地形的防守作用沒了,關中統治者隻能放棄古關。

這時候不是雨季,弘農河水少得可憐,天然防禦作用有限。但李自成不想讓滿人輕易到潼關前,就留下果毅將軍金龍趙雲飛帶一萬兵馬守靈寶,在原函穀關一線放了張有增的五千人馬,讓他們互相照應,成掎角之勢。他告訴趙雲飛,以弘農河為第一道防線,儘量拖住清兵,能挫挫清軍銳氣最好,實在守不住就退到潼關。

到了潼關,鎖天鷂田見秀帶著留守西安的文武大員,出潼關十幾裡,在牛頭塬前跪著迎接。

快到潼關時,李自成從車輦上下來,換了自己心愛的烏龍駒寶馬。他想給潼關一帶的守軍鼓鼓勁,讓大家知道"李自成是馬上皇帝,雄心壯誌還在,還能東山再起"。

在馬上接受了滿地文武的朝拜後,李自成下馬,和劉宗敏在路邊臨時搭的涼亭裡歇了歇,沒坐田見秀準備的和自己帶來的輦車,騎著馬慢慢往潼關去。

前年打下潼關,擊敗孫傳庭時,潼關的險要地勢就給李自成留下了深印象。去年向北京進軍離開潼關時,他就想,要是進軍北京失敗,就退守潼關,跟崇禎割地對峙。可沒想到,除了在寧武關遇到周遇吉的頑強抵抗,其他明朝軍隊沒打就投降了。進軍北京順順當當的,自己都稀裡糊塗就得了天下。可在天上沒待多久,山海關慘敗又把自己摔了下來,這起起落落的,真是太刺激了!

李自成騎馬往潼關走,一路仔細看潼關前的地勢,田見秀在一旁跟著,邊走邊指給他看。

"潼關城,兩頭尖,北靠黃河南靠山,蠍子山,鳳凰山,麒麟送子印台山,六座城門兩水關,五裡暗門不見天,西走十裡腳不乾,上到城牆轉一圈,始知天下第一關。萬歲,李哥,這首童謠,你還記得不?"田見秀問。

"咋能不記得,把潼關城說得那叫一個透徹。"李自成一邊回答,一邊想起攻破潼關殺進關中的情景。

兩年前,李自成派兵繞南山山麓奪取禁溝後,從上南門進到麟趾塬上,又從麟趾塬上衝下來,拿下孫傳庭據守的潼關城。他對潼關的險要地形記得清楚著呢。

這會兒兵敗回到潼關,他想好好看看潼關以東的險要地形,好利用潼關天險擋住追來的清軍,爭取時間整頓軍馬,東山再起。

潼關東側的第一道防線是牛頭塬,作為潼關前伸的高大塬體,守軍能從牛頭塬上側擊進攻潼關城的敵人,起到牽製作用。牛頭塬和麟趾塬被遠望溝隔開,這樣牛頭塬既能當第一道防線,又是獨立的,就算失守了,因為有遠望溝隔著,敵人也上不了麟趾塬。

牛頭塬東南側下方是鐵溝,鐵溝裡有個伸向北側塬體的大溝岔——小東馬溝。小東馬溝上,馬世耀征調的民夫正在挖壕溝延伸溝體,建堡壘,準備派兵長期守在這兒。

看了黃巷阪、金陡關,又上到麟趾塬上,俯瞰潼關城後,李自成好像還沒看清潼關以東的地形,或者沒看夠,又要撥轉馬頭往南側十二連城方向走,想看看南側秦嶺一帶連綿的群山。

田見秀在馬上探身拉住烏龍駒的韁繩,勸道:"萬歲,騎馬跑了這麼久,累壞了,咱進關歇一晚,明天再看也不遲。"

"今天看完潼關地形,部署好防禦軍馬,還得趕去西安,不能耽擱!"李自成有點著急。

看大家勸不住,劉宗敏在旁邊說:"我的萬歲,李哥,弟兄們都餓得前胸貼後背了,吃完飯再看吧。"

李自成見劉宗敏說話了,再看看大家確實餓了,就依了他。但沒進潼關城,麟趾塬北側靠近潼關城的地方有座魁星樓和附屬建築,一行人就進了魁星樓。底下人趕緊忙活,又從潼關城裡端來準備好的飯菜。

田見秀知道李自成愛吃潼關的地方小吃,兩年前打下西安後,還從潼關附近村裡找人去給他做。

幾個人趁底下人準備飯菜的功夫,又到塬南側查看"十二連城"和"禁溝"前的地勢。吳汝義過來催了,才進魁星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進了魁星樓,李自成一眼就看見桌子上的梁喜娃肉夾饃,還有黃河鯰魚湯、鴨片湯、潼關醬菜、牛肉煮饃這些自己愛吃的吃食,頓時笑開了花,一臉的愁雲都散了。他像往常一樣拍著田見秀的肩膀說:"子峰,準備得真周到!"

這幾樣菜和主食都是潼關的特色美食。梁喜娃肉夾饃,在潼關一帶名氣大得很,那白吉餅,脆而不焦,趁熱吃香脆可口,不像有些地方的肉夾饃還得上汁;黃河鯰魚湯,清鮮味美,魚是黃河裡的野生鯰魚;潼關醬菜,後來清朝光緒年間,慈禧太後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避難西安時,都誇過呢。

吃飯的時候,幾個人接著聊潼關前的地形。

劉芳亮說:"李哥……萬歲,我看南邊十二連城的土堡經過風吹日曬,不怎麼結實了,得修修。鐵馬溝靠近麟趾塬的一些岔溝容易讓人爬上來,也得弄得再陡點,這工程可不小。"

"滿韃子雖說勇猛,可咱有潼關天險,他們過不來!"劉宗敏不屑地說。

宋獻策給自己打氣:"有咱訓練有素的大順軍,有權將軍和製將軍,來再多滿韃子也不怕!"

牛金星憂心忡忡地說:"古人說,"兵貴為主,不貴為客。兵貴製人,非欲拒之也"。現在咱順朝就剩這最後的潼關天險了,隻能勝不能敗。防守潼關可得千萬小心……"

他本來還想說下去,可看見李自成臉色鐵青,已經放下筷子不吃了,就把後半截話咽了回去。

李自成本來讀書就不多,在襄陽建立政權後,除了軍事,各種政治、後勤、人事方麵的事一大堆,雖說各個方麵都有專人負責,但大事還得他親自拍板。"書到用時方恨少",為了自己的宏圖大計,為了大順的天下,他不得不耐著性子,聽尚體仁等貼身幕僚談古論今,也請宋獻策、牛金星、李岩他們講《孫子兵法》、治國用人的道理,請賈立根講督察、監察方麵的基本知識。

他不笨,好多東西一點就透。他知道剛才牛金星說的前兩句話出自《唐李問對》,是唐朝大將李靖對用兵方法的論述。

"兵貴為主,不貴為客。兵貴製人,非欲拒之也"的意思是,"用兵打仗貴在主動,被動就不利,製人就是主動,受製於人就是被動。用兵打仗貴在製服敵人,奪取勝利,而不是簡單地阻擋。"

《孫子兵法》裡說,"軍旅之事,守於境內,不如戰於境外",他何嘗不想這樣。可眼下的形勢是"為客",是"製於人",處於不利境地,咋才能爭取主動呢?

劉宗敏一聽牛金星說話就來氣,李岩的事不能就這麼算了,可鑒於眼前嚴峻的形勢,還不能找牛金星的茬,就恨恨地瞪了他一眼。

牛金星心裡清楚,因為李岩的死,自己把劉宗敏徹底得罪了。他心裡委屈,"賬不能算到我頭上啊"。他幾次找劉宗敏想和解,都被劉宗敏不客氣地懟了回來。今天說完話,他就後悔了,這些傷士氣的大實話,不該由他這個不懂軍事的文人來說。

田見秀見李自成心情煩悶,就給他寬心:"沒啥,目前就潼關咱們就有十幾萬精銳,榆林方向有李過、一功的十萬人馬,河南和山西交界有漢舉袁宗弟)的幾萬人馬,襄陽還有白旺、王文耀他們的幾萬大軍。咱隻要守住潼關,飛書調老袁從河南抄多鐸後路,就能打破眼下的不利局麵。萬歲,幾年前咱的處境比現在凶險多了,最難的時候,你身邊就咱幾個人……"

說著,他用手指了指劉宗敏、劉芳亮和自己,接著說:"那時候那麼難都挺過來了!後來才有了百萬人馬,占了湖廣、關中、河南、山西這些地方。想想點燈子趙勝)、高大哥高迎祥)被害後,還有崇禎十一年被困魚腹山中,現在比那時候好上一百倍了!"

點燈子趙勝,又名趙四兒,山西清澗人,是明末最早的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因為家裡窮,他白天種地,夜裡住在村東寺廟裡,就著蠟燭苦讀,所以叫點燈子。王嘉胤犧牲後,趙勝與拓養坤、劉九思等人推舉紫金梁王自用為首領,結成三十六營,號稱二十萬大軍,趙勝是三十六營首領之一,後來被曹文詔殺了。田見秀是趙勝的二弟,趙勝死後,他殺出重圍,費儘千辛萬苦,投奔了李自成的八隊。

李自成聽田見秀說完,點點頭:"對,滿韃子就十幾萬人,咱把戰線拉開,跟他們乾!"

田見秀見李自成氣色好多了,想讓他開心,故意問:"萬歲,李哥,相傳以前潼關這一帶地勢平坦,根本沒有天險,後來出了個大變故,才有了現在這樣。你聽說過這個變故不?"

"噢,變故,啥變故?"

接下來,田見秀講了一段在潼關當地老百姓中流傳的故事。

相傳,盤古開天辟地後,潼關原來是一片平原,人們在這兒辛勤勞作,過得好好的。有一天來了個麵目猙獰的妖怪,挑著兩擔水,說當地百姓沒祭祀河神,河神讓他水淹這兒,人們怎麼求饒都沒用。後來來了個老太婆,說口渴想借點水喝,妖怪心想自己挑的是五湖四海的水,看這老太婆能喝多少,就答應了。沒想到老太婆一口氣把一桶水喝光了,妖怪見狀忙去阻攔,不料卻被老太婆抓住手腕無法動彈,掙脫逃跑之際打翻了另一隻水桶。霎時間大水鋪天蓋地而來,淹沒了農田,老太婆急忙拿出簪子,開始前後左右劃撥,簪子劃過之處,頓時出現了一條條溝壑,洪水也向著溝壑退去,田野和村莊都得救了,禁溝也就是這個時候才有的。後來人們才知道,原來那老太婆就是南海觀世音菩薩,專門來救助百姓的。

喜歡明風再起請大家收藏:()明風再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霍格沃茨:從小巫師到白魔王 鄙人的妖孽團隊,狂掃諸天萬界 大牌丫頭等你來 拒絕妖女後,我的功法自動升級 諜戰劇中的龍二 開封1044 重回七零:末世大佬帶飛全家 婚後才知,他暗戀我十年 你我生來高貴 我都五行廢靈根了,均衡發展很合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