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風猛地從床上坐起,額頭上滿是冷汗。
宿舍窗外的陽光有些刺眼,遠處傳來東國大學校園的鐘聲。他茫然地環顧四周——堆滿書的書桌,牆上貼著的課程表,還有筆記本電腦屏幕上閃爍的論文deadine提示。
他竟然回到了大學時代……
“原來...是個夢?”他喃喃自語,手指不自覺地撫摸著手腕,仿佛那裡本該有一道劍傷。
這個夢太真實了。三十五年的帝王生涯,帝國的興衰,那些人的音容笑貌...烏蘭格格在草原上的笑聲,朱清漪溫婉的目光,鄭茶姑英姿颯爽的身影,都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他跌跌撞撞地起身,打開筆記本電腦,下意識地搜索“中華帝國太祖李長風”。
搜索結果隻有幾條無關的曆史小說推薦。
不甘心地,他又輸入“烏蘭格格”、“陳婉君”、“鄭茶姑”、“張二狗”...全都是小說人物或曆史無關內容。
“真的隻是個夢...”李長風癱坐在椅子上,一種難以言說的失落感湧上心頭。
這時,室友小王推門進來:“長風,你醒啦?昨晚通宵寫論文了吧?快去洗漱,第一節是‘東亞近代史變遷’,張教授要點名的。”
課堂上,張教授正在講解明清之際的社會變革:“這一時期的中國,實際上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如果能夠把握住曆史機遇...”
李長風怔怔地看著幻燈片上的曆史地圖,那上麵標注的每一個城池,他都曾在“夢中”親自踏足。西安的城牆,南京的宮殿,上海的新城...
“同學,你似乎有不同見解?”張教授注意到他異樣的表情。
李長風下意識地站起來,脫口而出:“如果當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推行科技興國戰略,同時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製,或許中國可以提前兩百年實現現代化...”
教室裡一片寂靜,隨後爆發出哄堂大笑。
張教授推了推眼鏡,若有所思:“很有創意的假設。不過曆史沒有如果,我們隻能基於史實進行研究。”
下課後,李長風獨自在校園裡漫步。夢中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那麼清晰,那麼真實。他記得帝國大學的建設藍圖,記得義務教育體係的細節,記得奧林匹克盛會的場景...
“這不是普通的夢。”他堅定地告訴自己。
從那天起,李長風像是變了一個人。他不再沉迷遊戲和社交,而是瘋狂地閱讀曆史、政治、科技方麵的書籍,並在課餘時間撰寫一係列關於“另一種曆史可能性”的文章。
起初,這些文章被當作奇幻小說在網上流傳。但隨著內容越來越深入、體係越來越完整,開始引起一些學者的注意。
“你的設想很有創意,但缺乏史料支持。”曆史係的李教授坦誠地告訴他,“不過,你關於科技與製度協同發展的思考,確實很有見地。”
大三那年,李長風以“製度創新與科技革命的雙輪驅動——基於曆史假設的發展模型”為題,完成了一篇震驚學術圈的論文。文中提出的許多理念,如“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法治保障下的市場經濟”、“多元文化共融模式”等,引發了廣泛討論。
畢業後,李長風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進入大公司或考公務員,而是留在東國大學成了一名物理老師,並創立了一家名為“新路”的智庫,專注於研究創新型發展模式。
“你確定要這麼做嗎?”畢業典禮上,小王不解地問,“以你的成績,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李長風望著校園裡飄揚的國旗,輕聲道:“我總覺得,那個夢是在告訴我什麼。也許不是要我重建一個帝國,而是要將那些理念在現實中實踐。”
十年後,“新路”智庫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政策研究機構。李長風提出的“包容性創新”、“可持續發展治理”等理念,被多個國家和地區采納。
在一次國際論壇上,一位外國學者問他:“李先生,您的許多理念看起來非常超前,幾乎像是從未來穿越回來的一樣。您的靈感來自何處?”
李長風微微一笑:“來自一個很長的夢。”
2025年深秋,東國大學的銀杏葉金黃如畫。李長風站在母校的講台上,麵對滿堂學子講述著他的理想國。
“很多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他望著台下年輕的麵孔,聲音溫和卻堅定,“但我相信,理想不是空想...”
話音未落,禮堂後方突然傳來一聲清亮的呼喊:
“李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