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領導聽了這話,臉上帶著笑,也沒點破,隻是靜靜地看著蘇燁。
而蘇燁這時也沉默了一會兒。
他對後世的工業發展很了解。
現在是工業體係剛剛起步,以後會慢慢發展,進入現代化和自動化。
但最終的工業,還是要靠互聯網,進入半導體行業。
發展芯片技術,才是真正的王牌。
不過,想搞芯片技術,現在根本不可能。
因為國內的通訊行業還處在起步階段,連電話都沒普及。
至於互聯網,幾乎沒人知道。
我國從1957年開始研製通用的數字電子計算器,直到1958年8月1日,這台機器才開始運行短程序。
這標誌著我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正式誕生。為了紀念這個重要時刻,這台機器被命名為8a型電子數字計算器。後來在738計算機廠開始小批量生產,並改名為103型計算器即dgs1型)。
當時一共生產了38台這種計算機。
這些機器都被用到了各個關鍵行業中。
民間根本不可能普及。
就連軋鋼廠這樣的企業也接觸不到。
隻有航空航天和軍事研究單位才能使用。
而且,使用之前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還要排隊申請。
就算排到了,也得去指定的地方使用。
非常麻煩,也非常費事。
最主要的是,這種計算機體積非常大。
主機部分就占用了好幾個大型機櫃,占地約40平方米。
當時的主機內部結構非常精密,裡麵有將近4000個半導體和二極管,還有800多個電子管。
因此運算速度也隻有每秒三十次。
即便如此,對我國計算機的發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真正開始使用互聯網,是在1986年,錢天白先生發送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而我國全麵接入互聯網則是在1994年。
所以,現在蘇燁如果跟他們講互聯網和計算機的事情,
那就像是在說天書一樣,沒人能懂。
即使是一些高級領導可能知道一些,但也不多。
甚至隻是知道名字,具體怎麼用,他們完全不清楚。
所以,根據目前的情況,
要回答領導的問題,
隻能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回答。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學技術不是憑空出現的,需要人才去研發和創造。”
“所以,人才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我們啯家現在的狀況,想必領導您比我更清楚,人才的短缺導致我們無法自主研發很多關鍵技術,即使是高精尖的人才,也隻能投入到軍事領域,其他領域卻無能為力,隻能依靠鵝,為此我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因此,我認為,想要改變這種虧本的局麵,唯一的辦法就是大規模培養屬於我們自己的人才。”
“要實現大規模培養,就必須重視教育和職業化發展這兩個方麵,至少能在三五年內培養出一批可用的人才。”
“雖然短期內仍需依賴外部支持,但總比一直這樣虧損下去要好得多。”
“領導,這是我一點不成熟的想法,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您多包涵。”
蘇燁不敢多說什麼。
馬上就要到那個關鍵的時間點,他現在最安全的做法就是留在軋鋼廠,繼續當個普通工人。
因為根據後來的統計來看,到了那個時間點,雖然各地工廠都受到了一些影響,但高級工人和保衛科這邊受到的衝擊是最小的。
就算是普通工人,影響也並不大。
畢竟不管外麵怎麼鬨,生產任務是不能耽誤的,所以這裡就算有點動蕩,也不會太嚴重。
所以現在他不敢多說話,萬一被這位領導調走,去了上麵,對他來說未必是好事。
要知道,後來這位領導也受到了牽連。
到時候要是出事了,他也沒辦法保得住自己。
與其這樣,不如老老實實待在軋鋼廠,守著保衛科,有槍有人,誰也動不了他。
就算李仁義當上了g委會主任,到時候也得靠著他,不敢對他怎麼樣。
所以現在他隻需要稍微鋪墊一下,隻要能在領導心裡留下一個印象就行。
以後如果需要提供各種建議,或者從係統簽到中獲得一些先進的技術,至少有個渠道能把這些東西傳出去。
這已經夠了。
至於其他的事情,比如進體製內工作,蘇燁並不感興趣。
他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
他不想成為一個有錢人,而是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帶領啯家發展高端芯片科技,儘早布局,改變以後被限製、被封鎖的局麵。
像光刻機這樣的技術,如果有可能的話,他希望將來能由我們自己來製造。
阿斯麥也不是不可以被我們收購,然後主導研發。
讓光刻機成為我們的專利技術,反過來對其他啯家進行封鎖和限製。
當然,現在想這些都是空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因為即使蘇燁現在把阿斯麥弄回來放在國內,也沒有太大用處。
不是阿斯麥的技術不重要,而是國內的配套產業跟不上。
阿斯麥生產光刻機所需的各類零件,國內根本造不出來。
這就很尷尬了。
即便你擁有核心技術專利,但如果沒有相應的零部件,哪怕少一個螺絲釘,也是不行的。
所以現在隻能先等著。
等國內的基礎打牢了,有能力往上衝的時候,再做打算。
不過,蘇燁這些計劃,大領導自然是不知道的。
他隻聽蘇燁說了一句話,
心裡就已經震驚又高興。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說得太對了!”
“沒想到,今天真是讓我太意外,竟然能遇到這麼一個人才!”
“愛國同誌,你們軋鋼廠真是藏龍臥虎!”
大領導對著楊愛國感歎道,
毫不吝嗇地誇讚。
說完之後,又轉向蘇燁說:
“蘇燁同誌,你這個理論確實不錯,你說得對,人才是基礎,這點我們早就意識到了!”
“但問題是,該從哪兒培養人才,我們到現在還沒找到明確的方向。”
“依靠大學教育,雖然能培養出一批人才,但短期內效果不大!”
“真正有技術的專業人才,是需要長期積累經驗才能慢慢培養出來的!”
“不是讀幾本書,上幾年課就能培養出來的!”
“如果真像這樣,咱們啯家人口這麼多,人才的問題早就解決了!”
“在這方麵,你有什麼好的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