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梳洗打扮好的代王朱傳齎與晉王朱審烜,準時隨百官一同上朝。
按照大明祖製,兩位藩王本來是沒有任何參政議政的權力的。
但涉及到移藩之事,主要是兩國數萬人口將要乘船去往海外,朝廷便特批通過了,反正僅此一次,以後除極特殊情況,基本上也見不著了。
在聽兩隻王爺的“苦衷”之後,幺雞便問兵部尚書:“王家彥王愛卿,眼下朝廷可否抽調五千兵馬前往庫頁島征討島上的東虜?”
瞧這情況,不忙著兩位皇叔的話,憑借他們自身實力,恐怕連島上的土著渣渣都夠嗆能打得過,到頭來丟的還是大明的臉麵。
至於庫頁島中間的那塊預留給其他藩王的封地,也可以送給他們來瓜分,隻不過要是連島上的辮子都打不動,那還談個屁瓜分……
作為兵部尚書,王家彥是讚同移藩之策的,這樣可以極大的減輕朝廷的負擔與百姓的疾苦。
隻是出兵庫頁島,路途遙遠不說,支援藩王的兵馬一時半會都回不來的,若是畿輔再次被兵,他們也就愛莫能助了。
王家彥想了想,便斟酌道:“殿下,臣以為可以出兵,隻是這兵源就……”
畿輔周邊的精銳部隊都是用來保衛京城的,如果京城有恙,那就得不償失了,為了遠在天邊的苦兀,犯不上因小失大。
五千兵馬絕非小數,至少要調走一位總兵所統領的將士,涉及餉銀、糧草、軍械等輜重更是甚多,遠征海島的消耗量比在周邊作戰要翻倍不止。
王家彥是不願意將拱衛京師的機動部隊去幫助藩王拓荒的,礙於兩位藩王就在大殿之上,也就隻得惺惺作態了。
幺雞也大致猜到了兵部尚書的擔憂,便為其寬慰道:“王愛卿不必擔憂,本宮以為,這兵源之事想來也要解決。其一,抽調長城各堡的邊軍。其二,將在醫院傷愈的兵士重新整編。湊齊數千士卒當是不難,配以精銳武器,定可戰勝島上的東虜土著。”
那些邊軍渣渣留著也沒多大用,莫不如趁此機會,給他們實錘一頓,說不定回來之後還能當成野戰機動部隊來使用。
王家彥算是明白了,太子應該早就想好了應對之策,否則也不會這麼快就給出答案了,便順勢問道:“臣不知殿下以何人為將適宜?”
既然不調動各路總兵的人馬,那這支由邊軍與傷兵所組成的遠征軍也就不大可能由現任總兵與副將來擔任了。
幺雞當然想好了心儀的人選,而且這貨也是實至名歸之輩:“四川,楊展!武進士第三名,授官遊擊將軍。此人箭法精妙,騎術純熟,有統率三軍之勇,本宮以為由其出征最為合適。王師登島之後,必須旗開得勝,才能打出威望,鼓舞鬥誌,然後一鼓作氣將島上東虜殘餘圍剿乾淨,否則必定會陷入長期的苦戰。”
有人聽說過楊展的大名,便開始竊竊私語起來,據說在來京考試時,楊展曾在馬上張弓搭箭,九發九中,武藝可是了不得。
聽到太子的作戰計劃,群臣也基本上點頭認可了,大概也確實如此,藩王的家丁是不能指望他們有多大作為。
朝廷派去的官軍又是邊軍和傷兵,若是不能首戰告捷,以後的日子就愈發難過了,如此計劃自然非常明智。
“肅~靜!”
楊進朝的破鑼嗓子一喊,殿內的嗡嗡聲便戛然而止了。
在已經被某太子開過光的楊伴伴眼裡,這些文臣武將都是沒見市麵的井底之蛙,就這麼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事任命便會議論紛紛。
待眾人都收聲之後,幺雞繼續說:“去歲盧象升在巨鹿寡不敵眾,為國捐軀,本宮甚感悲痛。其弟象晉、象觀、象同、象坤等人皆有拳拳報國之心,本宮遂命其從軍遠征,以後也好繼承兄長遺誌,以報與東虜的血海深仇!”
給盧象升下絆子的楊胖子已經被搞死了,朝廷也以高規格撫恤了盧家,但這還不夠,讓盧家繼續發光發熱才是正道。
盧家除了盧象晉最後出家之外,包括從父伯父、叔父)盧國雲、盧國焄、盧國紘等男丁幾乎全員戰死沙場,戰歿不下百餘人。
這種以死報國的規模,並不比可歌可泣的趙宋的楊家將差多少,可能頂多就算是沒有上盧家的女眷罷了。
在某太子看來,盧家的這幫子弟是明顯缺乏軍事訓練與戰場經驗的,貿然上去死磕辮子甚至漢旗都很困難。
莫不如先掛個名頭出征庫頁島更為實際,島上的土著都是戰五渣級彆的,雖然容易四處亂竄,可隻要不輕敵大意便可取勝。
等在庫頁島刷戰績刷的差不多了,再將盧家各部調回來進行整編成盧家軍,彙同其老家宜興的子弟組成一支部隊,交給盧家做能打的一人來指揮。
這樣比盧家自己碼人抵抗辮子要有用得多,起碼在部隊的戰鬥力方麵不可同日而語,盧象升在上麵看見盧家後繼有人,也算是可以瞑目了。
準國丈首輔大人薛國觀深知自己的女婿是明顯向著盧家說話的,故而立刻迎奉起來:“殿下英明,我大明若有數萬如盧家一般之忠烈,定可禦賊殺敵,一掃頹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盧家出了一個盧象升,薛家可以貢獻一個薛婉晴,一個在沙場,一個在後邸,算起來,薛家是穩賺不賠的,這買賣做的超值。
沒人會想到堂堂大明首輔,會一邊拍太子的馬屁,一邊想著嫁女兒的事情,還在籌謀如何把女兒的嫁妝錢給湊齊了……
薛國觀明目張膽地在朝會上對太子阿諛奉承,讓代王朱傳齎與晉王朱審烜看得都目瞪口呆。
兩位藩王對視一眼也就明白了,聽說首輔的女兒都已經被收入後邸了,馬上就會成為太子妃了,難怪太子會用這種人當首輔。
薛國觀的首輔是朝廷推舉,崇禎同意的,跟太子一點關係都沒有,崇禎認為薛國觀也是出於發揮其特殊才華的考慮。
隻不過薛國觀一上來就針對當下戶部吃緊,內帑無幾的情況,提出了抄沒勳貴的建議,嚇得崇禎都連連搖頭。
這事百官都知道,太子能繼續任用薛國觀為首輔,則是出於另外的打算,現在市井裡傳言首輔就是太子的應聲蟲,並非是空穴來風……
在薛國觀開口之後,次輔吳甡也緊跟著表態:“臣附議首輔所言,盧象升舍生取義,乃是後輩之楷模也!我泱泱大明仁人誌士皆是如此,必定可以反敗為勝!”
這時候沒人敢說薛國觀實在溜須拍馬,因為首輔所言占據了大義,倘若文臣武將皆不怕死,遼東怎會淪陷地如此之快?
尤其是最近數年,王師與東虜作戰,幾乎到了每戰必敗的地步,長此以往,莫說關外數百裡,就算是關內的大明江山都要保不住了。
為了刹住車,尤其是減少王師大規模投降東虜的可能,某太子還特意出台了關於“複降必殺”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