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其孫德川家光時期,德川幕府的實力便已經實現了這個目標。
但這並不意味著第三代征夷大將軍無丈可打,向相反,各地的七十萬教徒讓德川家光寢食難安。
最終,幕府出動十餘萬兵馬才攻克了敵人的大本營——原城!
德川家光也憑借是役,積累了一定的戰略戰術經驗,全然不是一張白紙了。
對內,征夷大將軍有兩個敵人,即外樣大名與各地的教徒。
前者實力強悍,需要處處留意。
後者擅長潛伏,極不容易識彆。
雖然德川家光實施了各種枷鎖式的政令,但仍舊對這兩大敵人很不放心。
尤其是對於諸多外樣大名,移藩與削祿之策都不能令德川家光感到滿意。
貿然對外樣大名動武又會招致全國上下的口誅筆伐,甚至群起而攻之。
出兵遼東,便給了征夷大將軍一個很好的借口,可以從中試探一番。
阿部忠秋見到主人開始為眾人解讀雙方兵力,旋即明白了主人的意思,立刻有所表示:“敬請家主閣下諒解,臣適才唐突了,特此致歉!如此一來,敵我力量懸殊,我軍出征,便大勝可期了!”
五萬打三千,就算三千都是精騎,倭軍用鐵炮也會讓東虜馬卒叫苦不迭,非殺得他們人仰馬翻不可。
真若是倭軍戰敗,阿部忠秋不相信哪個敗軍之將會舍得臉麵帶著一群殘兵回來複命,那就叫做無地自容了。
見到阿部忠秋急忙調頭,持觀望態度的鬆平信綱也跟進說道:“我國與明國素來友好,互為邦交,若明國有難,條件事宜,我國也會施以援手。倘若明國邀請之條件甚厚,時限又短,我軍可借此機會磨練各部!”
阿部重次用餘光撇見身邊的兩個牆頭草一般的家夥,心裡頓生鄙夷之情,不過最終的決斷權還在家主手中,四人的意見頂多隻能算作建議而已。
隨後,征夷大將軍便向四位家臣透露了更多的信息,將明國太子的親筆信與內閣簽發的貿易條款拿出來示眾。
有了明廷開據的證明,幕府這邊的家臣們的擔心也就有又減少了些許。
從報紙上看,明國太子抄沒了勳貴們與蛀蟲們的府邸,應該算是有了不少的銀子了。
這樣不論是支付戰利品還是撫恤金的銀子便都有了,倭軍將士也會領到相應的報酬了。
有了銀子與糧食的依托,海運又有鄭氏的艦船來負責,東虜在半島部署的兵力又不多,四人便都傾向於答應明廷的請求,出兵遼東了。
德川家光也沒有在言語上挖苦兩位轉變方向的屬下的意思,隻是淡淡道:“諸卿之意,本將軍已然知曉,諸卿無須擔心言語之過。關於出兵之事,暫不得向任何人透露,本將軍還須思索一番。好了,今番到此為止吧!”
今天也是試探四位老中的態度,德川家光也並未打算就此作出決定,太過草率的決定便會容易讓自己萌生悔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如此重大事宜必須反反複複四輛清楚,綜合自己與下屬的觀點,權衡利弊得失之後,才能做出符合己方利益的決定。
關於雪花糖的事情,德川家光並未就此透露給眾人,此事也不能急於一時,必須循序漸進,若是一切順利,分些出來也無妨。
順勢往下思考的話,倘若同意出兵,且滿足明國的要求,那麼五萬人馬將如何分配呢?
自家的武士可戰八千份額,算是給予他們效忠德川家的好處了,不過也要通過抽簽的方式才能選出。
至於諸多大名的兵力分配,是讓征夷大將軍最為頭疼的事情。
眼下按照親疏關係來劃分,親藩大名有十九家,譜代大名有九十二家,外樣大名有一百餘家。
按照祿米劃分的話,一至五萬石的大名數量最多,五至十萬石的大名也不少,十至二十萬石的大名很多是外樣。
二十至五十萬石的大名必須拉攏,五十至一百萬石的大名的實力可以威脅到德川家族,就是征夷大將軍須要重點防範的對象了。
根據動員規定,遇到戰事,每個大名要按照每萬石祿米出兵兩百足輕來進行動員,但顯然眼下這五萬規模根本就不夠大家分的。
必須根據這次出兵海外的條件,量身定做出一個較為均衡的標準,必須照顧到各級大名才行。
德川家光大致設想了一套方案,便是以一萬石為底線,每個大明最低出兵一百人,這樣可以照顧到那些祿米最少且數量最多的弱小大名。
往上便是階梯級彆的躍升了,祿米在五萬石的大名須至少出兵五百,十萬石以上的大名並不太多,按照最後餘下的出兵數額進行瓜分就行了。
德川家直屬的“旗本”與“禦家人”出兵八千,親藩大名出兵八千,譜代大名與外樣大名各出兵一萬七千人。
這麼分配兵力的話,不論親疏遠近的大名們都可以利益均沾了,也就應該都說不出什麼閒話了,也容易看出那些外樣大名的軍力狀況。
對於自家來說,出兵八千幾乎相當於“十丁抽一”,根本不會傷筋動骨,更不會影響到彈壓各地大名的力量,被選中的武士們還會心存感激之情。
除了那些力量最為弱小的大名之外,其他有實力的大名的狀況也與德川家大致相近,各家得到的具體出兵數額,在運作之前再進行詳細調整。
至少在征夷大將軍看來,自己想出的這個方案還是較為穩妥的,實在不行就減少萬石級彆大名的出兵數量,將差額補貼到有實力的大名身上便可。
但現在是明國有求於自己,光是這樣還不夠,征夷大將軍正在試想是不是可以借機漲價,為自己謀求最大的利益……
喜歡明末黑太子請大家收藏:()明末黑太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