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送走橫山拓也之後,德川家光並未立即召見各位老中,而是繼續賞雨,順便要將出兵遼東半島的事情揣摩清楚才行。
隨後的三天,征夷大將軍都在自己的天守裡,將明國太子提供的親筆信、作戰地圖、戰術部署研究了好幾遍。
隻有自己先將明國方麵的建議弄清楚、想通透、搞明白,才會在會議上有的放矢,而且防範彆有用心之人有機可乘。
在認為該計劃確係有較高的可行性,且對自己極為有利之後,德川家光才意興闌珊地召見了麾下的四位老中,打算與眾人供商大計。
“都看過明國這報紙了吧?”
四位老中奉命前來,但德川家光開始並未直接接見他們,而是先遣人將《京師日報》拿給老中們閱覽,足足讓他們看了一個時辰,征夷大將軍才從上層下來。
等將明國所發生的大事小情了解的差不多了,這樣德川家光就可以少費口舌了,說起更加重要的事情也就事半功倍了。
“是!”
征夷大將軍雖然年紀不大,還不足四十歲,卻讓老中們極其敬畏,鬆平信綱、阿部忠秋、堀田正盛、阿部重次四人列成一排向家主恭敬地應承。
《京師日報》所述之內容令他們極為愕然,這種新穎的媒體給老中們的震撼是無以複加的,各種事情都刊載在報紙上,可謂是包羅萬象,五花八門。
但最讓他們感到吃驚的便是明國皇帝不省人事,現由太子監國理政了,不知道大將軍此次召見他們,是否是為了此事,與未來的國策又何關聯。
“明國太子委托本將軍派去的使臣向本將軍轉達了一個請求,那便是明國希望我國出兵五萬,在遼東半島登陸,幫助其消滅盤踞在該地的東虜。我軍自備武器裝備,由鄭芝龍的艦船負責運輸,明廷按照每人每月半明石的糧食給予供給。我軍將士每斬殺一名東虜士卒,可用其屍體兌現一百兩白銀,倘若繳獲百姓與牲畜,可兌換相應銀兩,我軍將士戰歿可得一百兩白銀之撫恤。作戰時限為三個月,大致從六月至八月,最遲在九月中旬,我軍將士即可悉數返回本土,不知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德川家光此前已經將出兵之事思索不下十遍了,翻來覆去想過之後,倒是覺得穩賺不賠,是一筆值得襙作一番的好生意。
隻需要派兵五千,作戰三個月,便至少能落袋二十五萬兩白銀,對方還會替自己供給全部將士所需的糧食,其他事宜都已有了備注,無需再擔心什麼了。
四位老中聽到這個消息,就顯得有些震驚,沒想到偌大的明國居然淪落到要讓本國前去征討東虜的地步了,真可謂是世態炎涼啊!
不過對方開出的條件貌似非常優厚,尤其是斬殺一名東虜便可得百兩銀子,這在戰國時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若是其他大名聽到這個消息,在空前利益的驅動下,一定會結伴前來懇請大將軍同意出兵征討東虜的。
見到其他三人還在思量,堀田正盛便率先直言道:“啟稟家主閣下,倘若明國真能履行所闡明之內容,臣認為可以考慮!”
這麼說在表麵上看是支持出兵,其實就是把皮球踢給了明廷,如果明國無法履約,那麼就怪不得倭國遲疑不前了。
鬆平信綱瞄了一眼主動進言的堀田正盛,隨後說:“啟稟家主閣下,我國曆來與明國僅有貿易往來,並無軍事合作,此番明國邀我國出兵相助,想必其關外戰事已經頹廢不堪了,否則斷然不會撇下上國之顏麵,力邀我國出兵!”
言下之意是出兵是有很高的風險的,在敵我態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最好謹慎考慮這個建議,對方的條件如此誘人,想必風險也難以想象的。
阿部忠秋也認同同僚所言,小心地附和道:“家主閣下,臣以為信綱所言不假,我軍雖訓練有素,勇猛頑強,但並未與東虜交鋒過,對其戰術了解不多,貿然出兵遼東半島恐陷入危機!”
他可是聽說東虜將明軍打得連連敗退,每每兵臨城下,明軍都不敢出城迎戰,他不便說倭軍可能敗於東虜之手,但小心總歸是沒錯的。
阿部重次雖然也姓阿部,可與忠秋的想法截然不同:“家主閣下,臣以為不能單純地權衡出兵勝敗之道,而是要借此機會,試探各地大名,尤其是外樣大名的軍力狀況,若是其兵力強悍非常,臣以為家主閣下要較以往更加防範!”
這次出兵本質上並非是對外的征伐,而是對內的一次檢測,阿部重次便是一心為自己的主人著想了。
那些在戰後歸附於德川家族的外樣大名,表麵上對征夷大將軍異常恭順,但暗地裡的離心力是很強的,必須處處留神才行。
德川家光安然穩坐,神情如初,並未立刻表態,但毫無疑問,阿部重次所言才是最符合自己內心想法的。
依照明國太子提供的情報,東虜在既定戰區的防禦兵力最多不過三千而已,自己出兵五萬,必然將敵軍一舉蕩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是穩操勝券的事情,毫無疑問,而他最關心的事情就是那些暗流湧動的外樣大名。
雖然已經實施了“一城一國”以及“參覲製度”,但這些德川家光仍舊不放心這些外樣大名。
其實這四名老中的出發點還都是保護德川家的利益,隻不過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罷了。
現在兩人支持出兵,兩人反對出兵,讓德川家光不得不審慎考慮起來,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否有些瑕疵。
阿部重次說的倒是沒錯,必須要借此機會試探一番,不然不打仗的話,從外表根本就看不出來各地外樣大名的軍力如何。
比起遼東戰場上的勝負,征夷大將軍更關心諸多外樣大名的軍力,要了解他們是否會威脅到幕府的安全。
駁倒阿部忠秋的觀點是很容易的,德川家光沉思了半晌,才說道:“我軍無須擔心東虜戰力,其一,東虜在遼東半島駐防之軍並非其主力,戰力並不可怕。其二,東虜在該地區所儲兵力不過三千,甚至更少。其三,我軍占據絕對兵力優勢,倘若我五萬大軍卻不敵對方三千兵馬,諸將大可不必返回本土了!”
除了上述觀點外,德川家光還認為東虜並不知曉倭國出兵之事,哪怕明廷將此利好消息刊載在《京師日報》上,東虜也可能覺得是明國的疑兵之計。
假若東虜真的將數萬人馬調集到半島地區,那麼倭軍就無需登陸作戰了,完全可以讓艦隊揚長而去,或者另選地點實施登陸。
不論如何,主動權都掌握在己方手中,是役,東虜將徹底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所以德川家光根本就不擔心勝敗之事。
在關原會戰之後,由豐臣秀吉建立起來的統治體係已經徹底崩潰。
五大老之中已有三位成了戰敗者——上杉景勝、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
五奉行也有三人如出一轍——長束正家、增田長盛、石田三成。
德川家康已經成為了實際上的最大贏家,隻不過距離全盛還有一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