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王朱恭枵的大帳裡,世子朱紹烱向其彙報了一件剛剛得知的事情,那便是有手下見到海陽王、潁川王、內鄉王、遂平王,這四位郡王去了汝寧王那裡。
若是一兩位郡王前去,或許還說得過去,四位郡王都過去,說不定在密謀甚子事情,朱紹烱覺得還是提早向父王稟報才是。
“烱哥兒,你也知曉汝寧王與儀封王之間的爭執吧?為夫雖然希望他們以和為貴,息事寧人,不過郡王自有打算,為父也不便過多乾涉!”
朱恭枵的態度很明確,也很簡單,隻要不公然扯旗造反,你們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最好打得兩敗俱傷才好。
“父王,如此一來,若是汝寧王糾集其他郡王的兵馬進攻儀封王,父王不加以阻攔,兩邊勢必將會爆發一場惡戰!”
朱紹烱擔心剛到北地沒多久,連各位王爺的木屋王府都沒建好,便開始刀兵相見,同室操戈了,這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也?
“烱哥兒,此地不似本土,太子已然說過,不論是藩王還是郡王,隻須移藩海外,即可開府整軍,至於其他事宜,太子與朝廷一概不管。我大周不同於其他藩國,國內所轄郡國眾多,即便是為父手握數百兵馬,也難以控製全國之形勢。此事倒是發生得及時,若是諸多郡王因為此番爭鬥而消耗實力,其他郡王見狀,也就不會輕易動武了。”
朱恭枵是有心無力,真要是惹得很多郡王不滿,聯合起來討伐自己,豈不是弄巧成拙了?屆時他的這個藩王就要當到頭了。
比較起來,還是“無為而治”的成本最低,閒來無事,在一邊坐山觀虎鬥是何等的快哉啊!
自從太子要求眾多藩王移藩海外以來,當時藩王們便分成了兩撥,一撥是需要前往“北地”就藩的,另一撥則是要前往“南地”就藩的。
其中,“北地”就藩的還分成了三個小團夥。
一個是苦兀島的晉王與代王,一個是在“北地”北方馬加丹的周王與堪察加半島南部的崇王,另外一個便是以南的潞王、徽王與福王了。
南邊那三位完全是因為周國的實力強大,迫不得已才選擇了抱團自保,但朱恭枵也沒什麼心思去欺負同宗。
可以說在“北地”就藩的三個藩王集團裡,周王朱恭枵與崇王朱由樻聯手之後的實力最強,無可爭議,雖然這裡氣候最為惡劣,但架不住有價值連城的金礦可以開采。
之後便是就藩薩哈的潞王朱常淓、就藩哈巴羅與濱海的徽王朱翊铖、就藩阿穆爾的福王朱常洵,這三位藩王的地盤最大,不過因為藩國裡的郡國較少,故而實力稍遜。
在苦兀島的晉王朱審烜與代王朱傳齎的封地麵積最小,但是氣候比馬加丹與堪察加好太多,而且由於隔著一條海峽,安全形勢也比對岸的三個藩國要好。
周、崇集團相當於曹魏,潞、徽、福集團相當於蜀漢,晉、代集團便相當於東吳,這算是在“北地”誕生的新版《三國演義》了。
若是再放眼全局的話,東西伯利亞地區還有更大規模的“三國演義”,那就是明、清、俄三方的博弈!
往南是明、清、菜三方的博弈!
往東是明、菜、倭三方的博弈!
再往南是明、西、荷三方的博弈!
西南方向是明、安南、緬蜔三方博弈!
西北方向是明、土默特、吐魯番三方的博弈!
取交集之後,大明無比幸運地一直呆在交集裡麵……
說好聽是四麵出擊!
說不好聽就是四麵受敵!
這還能有好麼???
不過“北地”隸屬於前朝的嶺北行省與遼陽行省,既然大明滅了暴元,這兩省版圖內的土地自然應歸大明所有,無可厚非。
太子說俄國東侵“北地”,那就是公然的侵略行徑,是注定要失敗的!
朱恭枵不知道那麼多,隻知道“北地”裡麵有一塊是自己的地盤。
羅刹人要來霸占,那就決計不能妥協和退讓!
必須抗爭到底!
一尺之地也不能送給羅刹惡鬼!
其他藩王也都是這麼認為的,好不容易有了新封地,還讓羅刹人給搶走了,顏麵何存?
“北地”是大明國土,他們身為大明藩王,來此地就藩無可厚非。
羅刹人既沒有資格,更沒有權力從他們手裡奪走新封地。
他們打不過上萬的東虜鐵騎,還打不過幾百羅刹人麼?
羅刹人從萬裡之外的西方跑到大明的北地來撒野放肆,必須教訓其一番才是。
至於藩王之間如何拉幫結派,某太子自然是知道的,但根本就沒管,連說都沒說。
周王朱恭枵是聰明人,而且很有胸懷與眼光,自然猜到了太子的用意。
既然如此,那來到新封地之後,朱恭枵也懶得管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了。
一堆郡王愛怎麼打就怎麼打,隻要不來打他的大營就行了。
藩王之間都能因為爭地盤而差點上演全武行,郡王之間就更不用多說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口舌爭不過的話,那就隻能動武了。
自古如此,司空見慣!
能通過廝殺的方式來消耗諸多郡王的實力,朱恭枵心裡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會橫加阻撓呢?
隻要將自己這五百精兵牢牢控製住,不輕易參戰,那麼其他郡王便會投鼠忌器,不會對自己下手了,自己便可立於不敗之地了。
儀封王也不傻,聽說汝寧王公然宴請四位郡王,便猜出了其險惡用心,於是便仿效其緣由,也請來了原武王、鄢陵王、河陰王、義陽王、臨汝王。
汝寧王請了四位郡王,而儀封王則請了五位,穩穩地壓對方一籌。而這五位郡王也擔心遭受實力強大的汝寧王集團的欺負,願意與儀封王結盟。
“王爺!”
沈丘王、上洛王、魯陽王、堵陽王、義寧王、曲江王這六位郡王,生怕兩大集團的廝殺波及到自己,先後趕到朱恭枵的大營裡,請求周王的保護。
“本王自知爾等前來所慮何事,隻要爾等不擅自參與雙方的廝殺,便不會有事。若是有人膽敢趁火打劫,本王自會嚴加懲處!”
想來還是自己的實力最強,這六位郡王選擇在這時候來投靠自己,也是希望能夠得到自己的庇護,讓朱恭枵不免有些得意,他們到底是識時務的。
這時候有郡王與汝寧王結盟,有郡王站在儀封王那邊,自然有人要來尋求周王的保護,這才是整個周國最粗的大腿,隻要抱定就可以轉危為安了。
七家兵馬加起來不下九百,合兵一處的話,當是周國最為強悍的武力存在,不懼任何一方的威脅,更彆說周王這裡所擁有的火炮數量最多了。
不過還有一些郡王選擇觀望,沒決定站在哪邊,還要等事情水落石出之後,才能下定決心。
“儀封王!速速前來給本王致歉!”
兵貴神速,事不宜遲。汝寧王朱肅澲根據軍事於和貴的建議,翌日便決定立刻集結五家的兵馬,前去討伐朱恭櫪那個老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