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采集硫磺的勞力總計約為兩千左右,按照預估一百萬斤的采集總量來計算,平均每人需采集五百斤。
看起來並不是很多,但要在一兩天之內完成,這個工作強度還是很大的,主要是從山上要運到海邊。
儘管這座火山就位於堪察加半島的南部海岸上,不過距離真正的灘頭還是有一段距離的,說遠不遠,說近不近。
在沒有多少車馬幫助運輸的情況下,所有硫磺全部都要依靠人背肩扛,這確實算得上是正二八經的力氣活。
從山腳下用籮筐和扁擔將硫磺運到海邊並不輕鬆,但好歹僅僅算是體力勞動而已,真正危險的工作則是在火山口采集硫磺。
彆看火山並未噴發,態度很是和藹,但火山口裡煙霧繚繞,這些煙並非是尋常可見的煙塵,而是有毒的硫化氣體。
聞一會兒或許沒事,但時間長了,是肯定會損害人體器官的。對於這點,某太子早就在開采硫磺的相關內容裡做了重點說明。
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崇王朱由樻決定每半個時辰便換上一批新人負責在火山口采集硫磺,保證足夠的開采量,又能確保子瑉們的人身安全。
隻要始終保持五百人的開采規模,使每人在每半個時辰之內開采出二百斤硫磺,五百人便是十萬斤,大約五個時辰便能達到預期的總開采量了。
由於絕對時間還是較長的,故而需要在礦區過夜,朱由樻也就不急於回到自己的崇高城了,更何況那座都城目前僅僅是個名字而已,裡麵甚子建築都沒有。
根據稱量測算,眼下的每半個時辰的開采速度約在七萬至八萬斤之間,照此速度進行計算的話,大概需要七個時辰才能達到預期。
不過朱由樻對此是非常樂觀的,既然已經找到了硫磺礦,那就無需著急了,火山不會移動,硫磺礦自然也不會跟著跑路。
鄭芝莞的船隊起碼能多呆兩天時間,這已經可以讓船隊裝滿硫磺返航了,算是不虛此行,沒有白來一趟堪察加半島。
對於如何給礦工們分錢,朱由樻覺得真若是開采出一百萬斤硫磺的話,總價一萬兩銀子,自己提留兩千兩,還剩八千兩。
都說不患無,患不公。莫不如每人發四兩銀子,少的部分自然由他來填上缺口,這也算是皆大歡喜之舉了。
在聽說崇王的仁義之舉後,礦工們自然是無比開心,樂得手舞足蹈,齊聲高呼“千歲!千歲!千千歲!”
要知道,在大明本土,即便是九品官老爺,在兩天之內也賺不到四兩銀子的!
跟著崇王來到新封地,這就能賺到第一筆錢了,還高達四兩銀子,怎能不讓大家異常興奮呢?
四兩銀子!
沒錯!
就是這麼刺激!
想起能到手這麼多銀子,大家的乾勁就更足了,手腳都愈發的勤快。
給崇王賣命真是太劃算了,王爺如此大方,作為百姓自然不會偷懶耍滑了。
朱由樻聽到周遭響起山呼海嘯般的臣服之聲,不由龍顏大悅,心說這八千兩銀子花地真是物有所值。
本來他就打算賺兩成利潤,餘下的八千兩發給礦工,也算是作為來到新封地之後,他給子瑉們的福利了。
沒想到子瑉們的反應如此強烈,看起來瑉心還著實可用呢。既然如此,自己隻要順應瑉心,這身處“北地”東部的崇國便可以穩步發展了。
還有一個小小的問題,那便是最小的銀錠重量為五兩,適才朱由樻決定給每個礦工發四兩,差出來的一兩就很難辦了。
一般說來,隻要是散碎銀子,都需要用剪子來剪出之後再行稱重才能下發的,不然就隻能發銅錢了。
不過這也難不倒朱由樻,他也不似晉惠帝那般的“睿智”。
湊足五兩還不容易?
隻要多采出二十五萬斤硫磺,平均到每人身上,不就等於多賺一兩銀子了嘛!
腦子是乾嘛的?
不就是用來動的麼!
鄭芝莞那裡對此沒有異議,船隊能裝就裝,裝不下就等著下次再來裝。
這玩意不當吃、不當喝,自己留著還會中毒,更不可能長腿跑了。
從火山口開采出來,堆積到海邊就行了,風吹日曬也無傷大雅。
朱由樻認為硫磺與黃金雖然顏色相同,但價值相差甚遠。
而且硫磺在島上是無法兌換成白銀的,礦工更不會傻到偷著帶回家的地步。
因為自身的特殊屬性,這便使得開采出來的硫磺非常安全了。
誰敢把硫磺帶回崇高城,要麼是腦子有病,要麼是想給人下毒了。
醫師要用硫磺的話,都可以到朱由樻這裡申請,隻要是治病救人,想要多少都可以。
朱由樻可以拍胸口保證,自己的封地裡彆的沒有,硫磺是絕對管夠!
說靠硫磺富甲天下有些誇海口,但兩天時間便創造出一萬兩銀子的產值,就是實實在在的真事。
若是船隊往後來得頻繁一些,兩個月跑一趟堪察加半島的話,那麼光是硫磺生意,便能讓崇國進賬六萬兩銀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了這筆錢,起碼養活五千崇國百姓是沒多大問題了,刨去朱由樻的提成,平均到一個人身上也有近十兩之多。
一個人光是靠開采硫磺便能落袋十兩銀子,此事傳到大明本土,決計會讓大部分人直接搖起腦袋。
當然,這也是臆想了一些,船隊一年能來三趟就不錯了,總計三萬兩,算是少了一半的收入,不過也已然算是很好了。
平均每人賺取近五兩銀子,崇國在用這筆錢從大明本土采購生活必需品,日子會過得相當不錯呢。
一家六口人,那總額便接近三十兩,拿出其中的二十兩買四石糧食,用餘下的十兩銀子買些用具,基本上生活就能安康了。
在大明本土,一戶人家年入三十兩銀子,絕對算得上是富農了,達到這個水平的人家不光餓不死,日子過得可是像模像樣。
這幾乎是每戶百姓的願望,不過在處處盤剝暴斂的大明本土,願望最終隻能淪為遙不可及的奢望。
來到堪察加則迥然不同了,開墾荒地短期內完全無需納稅,崇王還將捕撈的海鮮按人頭發放到位。
對跟隨崇王來到新封地的百姓們來說,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仿佛在一夜之間,自己的日子便好了起來。
百姓們不知道,某太子跟崇王朱由樻說過,作為一國之君藩國也是國,藩王也是君),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下麵的百姓們看到希望。
哪怕隻有一丁點,在不會忍饑挨餓的情況下,他們也不會造反叛亂,隻要記住這點,藩國便不會滅亡。
藩王在本土那種惜財如命的策略到了海外封地就不好使了,若是固執己見,墨守成規,那藩國的國柞就長不了。
作為藩王,首先便是要懂得將封地裡的資源分享給郡王、下屬、百姓,讓眾人利益均沾,這樣才能起到鎮撫與封口的作用。
百姓們有肉吃,有房住,就不會造反,下屬即便居心叵測,也無法左右時局,真若如此的話,等消息傳到京城,朝廷自會從本土發兵助剿。
不過這個周期會較為漫長,可能會接近半年時間,所以各地的藩王當須實施仁政,重點就是輕稅賦、少剝削。
有的藩王對此不以為然,朝廷在本土所實施的政令幾乎與某太子所言背道而馳,這不是避重就輕麼?
但是大明本土與海外藩國的情況截然不同,海外藩國麵臨的敵人實力如何?幾乎可以立分高下。
若是裝備火炮與鳥銃的藩國兵馬連手持長矛的土著野人都打不過的話,那就彆就藩了,乾脆回來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