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月十一到九月十三,大清兵馬主力都未接到攻城的命令,皇太雞隻是派出了少量部曲到附近去征糧,並讓飛騎打探蠻明勤王之師的情況。
剩下的時間,他便與一群文臣武將研究馮銓送給自己的這張布防圖,在分析透徹之前,暫時還是決定按兵不動,以免中了狗蠻子的詭計。
“十四弟以為是役我軍該當如何應對?”
對於長子豪格說猛攻老城北側,力爭直取蠻明皇城的策略,皇太雞直接選擇無視。
錦州城比蠻明都城小得多,結果呢?
真要是在進攻京城時損失過大,隻怕即便打下來,麵對蠻明各路勤王之師的反攻,也未必能守住。
根據城內細作的報告,蠻明兩帥洪承疇與孫傳庭尚在南方剿寇,所部人馬合計不下二十萬之眾。
要是扛不住隨後蠻明援軍發動的反攻,最後一切努力均將付之東流,攻城行動也將變成徒勞之舉。
若是想要避免遭遇失敗,要麼放棄占領京城,在得手之後便退出關外。要麼先擊退勤王之師,再對京城徐徐圖之。
能從京城弄到幾千萬兩銀子,那乾甚子事情都輕鬆多了,鹽、鐵、糧、茶等物資亦可大量購買。
在得手之前,就不能輕易撤軍了……
“皇上,臣弟以為若蠻明的勤王之師逼近,我軍派少量人馬圍城,調集主力與其進行野戰,待擊退來犯之敵後,再行籌謀攻城。若城內守軍短期內未能獲得援軍馳援,臣弟以為可持續炮擊京城,以老城北側與中城北側為炮擊重點。若守軍難以還擊,則可派兵進攻。遣大量包衣填平護城河及附近土坑,而後攻城部曲以漢軍、天佑軍與天助軍為主,八旗精兵為輔。”
在消除後患之前,多爾袞是不讚成直接攻城的,因為屆時己方可能遭遇明軍的前後夾擊,此為兵家大忌。
所向披靡的大清天兵在野戰時倒是能百戰百勝,但八旗精兵人數太少,實在扛不住大量消耗,一旦出現上萬人的戰損,那就等於遭到了重創。
多爾袞對於前不久發生的“老鐵山之役”的結果,至今還心有餘悸,須知山頂的倭軍連城池都沒有,僅憑塹壕便頂住了王師的多番猛攻。
如今,眼前的明軍憑借城高池深,能夠以逸待勞阻擊王師兵馬的進攻,王師鐵騎的優勢又難以發揮,這便有些掣肘了。
此番若是讓多爾袞指揮,京城能打便打,打不動就讓主力去往山東和北直隸南部劫掠,避免主力遭受重大損失。
但在數千萬兩銀子的誘惑下,大帳之內力主攻占京城的人占大多數,多爾袞是無法左右最終的決定的,也不敢公然忤逆皇太雞的心思。
要不然皇太雞便極有可能讓他們兄弟的兩白旗率先投入攻城作戰了,多爾袞可是對倭軍使用過的油桶、火藥包、手榴彈等武器非常擔心。
倭軍用的這些物件都是蠻明朝廷給的,既然出自蠻明,那京城守軍所裝備的同類火器的數量必定要比倭軍多得多。
一旦己方發動強攻,隻怕傷亡人數會在一天之內直線飆升。
屆時皇太雞騎虎難下,自己再提轉進他地的建議就容易實現了。
“十四叔,若是未有勤王之師來援,說明狗太子已然眾叛親離,守軍亦與其離心離德,我軍便無須等待紅衣大炮轟破城牆,可派兵直取老城北側。隻待老城一破,狗太子所布置的防線便會全線崩潰,我大清天兵一旦入城,便會如入無人之境,守軍再無反攻之可能,京城便可一戰而下!”
豪格根本就看不上所謂的東宮衛隊,甚子精銳?
在八旗大兵麵前,任何蠻明人馬都是不堪一擊的廢柴!
真有本事,為何不敢出城迎戰,反而龜縮在城內惶惶不可終日?
換個名頭就想要嚇唬住大清王師?
你當是三歲小孩過家家呢?
聽說狗太子方才十歲,這是過家家過上癮了吧?
“大阿哥所言不虛,細作報告蠻明皇帝在南逃時,已將城內最為精銳的勇衛營上萬人馬一並帶走。當下城內守軍皆為畿輔、保定、天津、陝茜等地集結而成的烏合之眾,號稱十萬,能戰之兵不會超過四五萬。狗太子不過是用銀子來拉攏這些人馬而已,一旦形勢驟變,蠻明各部便會兵敗如山倒!”
阿巴泰是支持豪格的提議的,還費那個事,繞什麼圈啊?
直接派兵過去乾翻城裡的守軍,活捉狗太子不就行了?
隻要城一破,銀子就倒手了,屆時眾人瓜分六七千萬兩銀子,多快活啊?
一家就能得好幾百萬銀子,這種好事上哪找去啊?
“皇上,從此圖來看,老城守軍號稱精銳,然實際戰力上不得而知。若是那馮銓故意誆騙我等,則一試便可知曉!試過之後,再行計劃亦不遲!”
杜度也是站在豪格這邊,等皇太雞百年之後,豪格便要繼承皇位,擁護豪格登基之人,自然會得到極大的好處。
他與阿巴泰合領兩灰旗,但這兩個旗是剛剛組建的,實力遠遜於多爾袞兄弟的兩白旗,往後隻能抱緊豪格的大腿,才能與兩白旗分庭抗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老鐵山之役後,兩紅旗已經被打殘了,由海西女真所組成的兩綠旗根本就不能成事,不添亂拖後腿就不錯了。
以後將是豪格一派與多爾袞一派對抗的局麵,隻要豪格不傻,便會拉攏兩灰旗,這樣才能繼續打壓兩白旗。
“……諸位愛卿以為呢?”
對於兩個涇渭分明的提議,皇太雞還在考慮之中,豪格的想法很簡單也很直接,多爾袞的打算則更為穩妥。
此番大清王師可是傾巢而出,能占領京城最好不過,最壞的結果也要破城洗劫之後,再退出關外。
如此興師動眾,大費周章,故而這京城必須打,還得打下來才行。不然光是行軍的所有消耗,大清就承受不了。
“皇上,此番王師攜帶了大量包衣,每日消耗甚大,而蠻明采取了堅壁清野之策,若是王師難以從周邊獲得較多糧食,唯恐難以長久圍城!”
希福是讚成立刻攻城的,但說的很是委婉,利用糧食作為托詞是很好的借口,也很現實,糧草難以為繼的話,王師莫說圍城,連撤軍都要儘快。
“皇上,臣以為可做好兩方麵準備,一方麵命騎兵部曲隨時待命,隻要發現蠻明的勤王之師靠近京城,可立刻全線出擊,力爭將其重創乃至全殲。另一方麵,可讓步兵在重炮的掩護下發動強攻,以免馮銓所獻之圖有詐!”
範文程絕對不相信馮銓能有這等好心,退一步說,情況真屬實的話,那便要另選一處地點作為破城位置了。
對於腳踏兩隻船的人,範文程是決計看不上的,他對大清忠心耿耿,馮銓對蠻明可就遠遠算不上衷心了,隨時都會叛變投誠。
“皇上,此番不同於錦州,錦州距我大清義州近,便於王師補給,而京城據我大清有上千裡之遙。若未能從周遭得到大量糧食,王師便無法長久圍城,當須速破京城,否則隻能轉進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