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脈!
自古以來這便是一個很好的封地口實,屢試不爽!
崇禎為了保住這座江南一帶最大的礦山,也是以後自己的金飯碗。
經過數番冥思苦想之後,才決定套用這個某逆子所提及的建議。
否則有無數刁瑉從中阻撓,馬鞍山鐵礦根本無法開采,更彆說收益了。
若是讓刁瑉擅自將本應屬於自己的鐵礦給盜采了,崇禎那就更加的上火了。
朕不準爾等輕易觸碰,爾等想賺錢,便得老老實實為朕采礦!
當下的情況是彆說采礦,當地的刁瑉都不讓韓讚周所部進行圈地。
連圈地這個計劃都無法落實下去,談何采礦?
“陛下,事關重大,倘若馬鞍山當真為我大明龍脈,如此開采……”
工部尚張慎言已經無法判斷開采之策是否正確了,動了龍脈,豈不是壞了皇室風水?
“仙界軍師劉伯溫說,馬鞍山此前庇護南都二百年有餘。今天道有變,當使此巨龍躍世而出,方可保大明江山社稷。凡人自然無法喚醒巨龍,為朕所用。須以開采為法,後冶礦石煉為鋼鐵。太子將此此龍脈之鋼鐵興建鐵路,從京城一直修建至西域。有了鐵路,大明王師便可千裡馳援,長則三日便至,人力、物力皆可通過鐵路源源不斷運往邊陲重鎮。如此一來,我大明東可禦虜酋,北可防檬古,西可連西域,鐵路有萬裡之長,便是現世之鋼鐵巨龍也!此為僅為其中之一條巨龍,往後還將修建北都至南都的鐵路,南都至湖廣鐵路,湖廣至廣州之鐵路等等,待九條巨龍現世,便是我大明昂立於世界之時!”
說完這番話,崇禎自己都差點信了,這其實都是那逆子寫在合訂本上的內容,他隻不過是當眾翻譯了一遍。
殿內的一群文臣武將,包括內侍、廠衛、大漢將軍,聞言之後全部若有所思,細細想來,陛下所言確係很有道理。
鐵路之物,不少大臣也在《京師報紙》上看過相關報道,已經有所了解,據說其上可以跑一種無須糧草之長車,僅喂煤炭便可使出千匹駿馬之力量。
有如此百十來輛長車在城際之間往來穿梭,便能相當於萬輛甚至更多的馬車,運力攀升不說,還能節省大量糧草與牲畜。
若大明境內遍布此等鋼鐵巨龍,實現中興確能實現,太子連可飛天的飛艇都造出來了,這鐵路自然不再話下。
“陛下,興建此等鋼鐵巨龍,不知耗費幾何?當下戶部太倉吃緊……”
戶部尚書鄭三俊覺得此物好是好,不過當是極為費錢,偏偏現在太倉連正常的稅銀都上不上來了,隻能望洋興歎了。
“太子說已命北廷工部派人勘察北都至昌平沿線,待明年開春即可開工興建,此為第一階段。第二階段便是修通昌平至大同一線,隨後打通大同至關外漠南金山一線。此三階段為整個北線鐵路的一期工程,往後還要二期與三期工程。初期所需費用並不多,北廷已籌措完畢,往後支應費用,北廷將會用發售鐵路公司股份的方式進行籌措。”
自從爺倆分家之後,崇禎就更管不了那逆子了,這小子是想咋乾就咋乾。
沒錢就募集資金,從商賈哪裡借錢辦事,這本讓崇禎很是鄙夷,卻又無可奈何。
可後來發現這條路還真能走通,商賈素來牟利,隻要項目更賺錢,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
反之,若是賠錢,募資時便已經告知,風險自擔,賠了也沒地方講理去。
崇禎覺得此法甚好,至少虧本之後自己無須推卸責任了……
“陛下!”
“陛下!”
“陛下!”
皇帝所說的這番話信息量實在是太大了,等大臣們初步消化之後,發現了很多問題,便紛紛要求發言。
“逐個上奏!”
“陛下,殿下在關內修建鐵路,若是東虜在開春之後再行前來,該當如何是好啊?”
兵部尚書袁繼鹹早在腦海中自動生成了相應的地圖,十分擔心發生最為害怕的事情。
鐵路修到一半,正好趕上東虜叩關,北廷所轄的王師人馬能與東虜野戰否?能勝否?
若是因此而大敗,折損大量人馬不說,先前耗費巨資所建之鐵路豈不是前功儘棄了?
太子該不會連此等問題都沒想過吧?不然就未免過於兒戲了!
“愛卿所言有理,太子在信中言明,明年開春之後,繼續雇傭倭軍登陸遼東,襲擾東虜所占之區域。東虜若出兵進攻,倭軍可就地迎戰。東虜若是按兵不動,倭軍則可打擊東虜腹地!大戰過後,東虜能否再次南下都成問題。即便做最壞打算,東虜再次叩關,太子可調集二十萬兵馬抵抗,以確保畿輔地區轉危為安!太子說,半年之後,北廷王師將會裝備大量先進武器,包括飛艇、坦克、各型火炮,十萬兵馬之戰力將會是以往的兩倍不止。此番大敗東虜大軍後,太子先派飛騎送來捷報,運輸飛艇一部人馬稍後數日,便可抵達,屆時我南都軍瑉便可一睹飛艇之威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軍事方麵的事情,那逆子都大包大攬了,崇禎本打算看笑話,後來發現這逆子倒是有點本事,居然能打敗不可一世的虜酋皇太雞。
既然如此,自己也算是樂得清閒惡劣,這逆子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去吧,如此安排,總比陷城失地,甚至丟掉半壁江山要好得多。
“殿下英明,臣無異議!”
對於太子雇傭倭軍打東虜這件事,袁繼鹹是不想過問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再說自己想管也管不著。
前番倭軍在旅順地區打得甚好,斃傷東虜兵馬上萬,可是讓朝野上下大吃一驚,反對之人都驟然減少了許多。
隻是花點銀子和糧食,無須出動王師,便可能消耗東虜兵馬,對大明來說,的確是件利好之事。
“陛下,眾多士子紛紛要求朝廷放棄雇傭倭軍,不然每年耗費錢糧無數,數十萬王師卻無所事事,令外人恥笑不說,我大明顏麵何存?”
兵部右侍郎李日宣是不讚同大明雇傭倭軍的,那實在是太過折損大明威嚴了,但此事不能自己表態,還要借助士子才行。
“如何禦敵乃是北廷之事,南都士子若想直抒己見,大可北上去覲見太子。當下朝廷亟需休養生息,連北伐所需餉銀與糧草都湊不齊,何談出兵遼東?太子直言,南都誰能湊齊一千萬兩銀子運抵北都,二十萬王師可在月內出動!誰人能夠湊齊,說說吧?”
崇禎先把棘手之事照舊推給那逆子,讓後說了一個讓任何人都無法接受的條件。
接受不了?
那就好辦了,通通給朕閉嘴!
沒錢,還對太子指手畫腳,如此不是誤國之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