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舊迎新的爆竹聲並未衝淡籠罩在沈陽城內的濃密愁雲,由於戰歿及失蹤,隨處可見主要街路兩側的府邸有懸掛白綾的情況。
此番出征,戰損帶後期因傷病不治而亡,及喪失戰鬥力與成為殘疾的,大清王師光是作戰兵力便折損了五萬之巨,死去的包衣更是超過七萬!
根據詳儘統計之後,出征時的二十六萬五千大軍,如今就剩下十四萬出頭。
這是自太祖高皇帝起兵討明以來,大清國蒙受的最大損失了。
光是八旗兵便折損了一萬九千人,讓皇太雞心裡都在滴血!
加上之前為收複遼東半島而折損的兵馬,此二役,大清便打光了超過三個旗的八旗兵!
皇太雞為此病了兩個月有餘,等正月十五之後,身體狀況方才轉好。
但一想起那些損失的兵馬,皇太雞便感覺心如刀絞一般。
萬惡的蠻明太子,不敢讓其軍隊與大清王師正麵較量,私下卻祭出天花病毒!
真是委實可恨,若是能有機會將狗太子生擒活捉,定要將其淩遲處死!
倘若雙方拉開陣勢,真刀真槍較量一番,大清王師必然大獲全勝。
如此苟且陰險,靠旁門左道之伎倆,僥幸竊得一場勝利,分明是不講武德!
出動近三十萬大軍非但沒有攻下京城,反而是損兵折將甚多。
即便主力人馬已然撤至關外,又怎能讓皇太雞甘心?
每天想起此事,便頓感無比上火,怒火攻心之下,病軀又難以儘快好轉。
然而想起京城城頭懸掛自己將在四年後病逝的條幅,皇太雞便更加惱火了。
自己若真應了那信口雌黃出來的時間,甚至提前駕崩了,往後大清國可咋辦?
豪格的正藍旗剛剛遭到重創,尚在重建階段。
而多爾袞兄弟的兩白旗根本就沒參加攻城戰,連根毛都沒損失。
比較起來,倘若自己撒手人寰,保不齊多爾袞兄弟會伺機向豪格發難。
若多爾袞得逞,往後大清國的皇帝,可就不是自己的子嗣了……
故而,決計不可讓那方才黃口之年的惡童得逞!
振作!
自己必須振作才是!
靠著頑強的毅力與堅定的信念,皇太雞居然在年後痊愈了,這可是讓後妃們歡心不已。
為此,後妃們還特意請來會唱關內的意呆利歌劇《小拜年》的戲子來為皇上賀喜!
意呆利歌劇自從傳到沈陽,便成為了競相追捧的對象。
由於文化程度不高,勳貴與將領們都酷愛聆聽這種通俗易懂且膾炙人口的歌劇。
唱得好的戲子更是炙手可熱,日程早已排滿,一次能領到不下十兩銀子的賞錢。
皇太雞聽過數段歌劇之後,自然也喜歡上了這種形式的表演。
但又得知此為蠻明惡童所創,心裡便感覺有些彆扭。
可是無奈後妃們都喜歡,皇太雞也隻能從善如流了。
好在其說辭也是以尋常生活為主,每天聽些也能陶冶身心。
不像該死的《京師日報》,頭版頭條便是《大敗清軍》之類的標題,看著都鬨眼睛!
等刊載關於京城之役內容的那些天的報紙被送來,皇太雞看過之後,便被放在了一旁。
可又認為很不吉利,少了有些顯得自己心思狹隘,擺著又覺得無比惡心。
想過一番之後,便決定踩在腳底下,當作墊腳布了……
好在之前向大清國各地宣傳的都是王師取得了空前大勝,斬獲頗豐,與上次入關一樣,重創蠻明人馬!
由於實打實地從畿輔一帶收上來好些糧食,加之卷走了不少人丁,以及王師固有的強大戰力,百姓們也就不得不信了。
參戰的將領都被嚴令不得向任何人等透露分毫實情,若是口不擇言,一旦核實情況,必將嚴懲不貸。
損失的包衣阿哈就是攻城時為國捐軀的,這是死得其所!
將士們則是在攻城與野戰中損失的,隻有一萬,僅此而已!
驍騎校及以上將領與校尉損失原因是帶頭衝鋒所致,此乃大清王師作戰之慣例,無可厚非,多給家眷些撫恤便是了。
有範文程、寧完我、鮑承先等大學士所撰寫的數篇讚頌大清王師是役之勝利的文章,均已在之前出版的《大清日報》上刊載。
要讓所有人都覺得,隻需再打一次,大清便可以取得決定性勝利,進而順利入主關內了!
百姓們也不敢有所懷疑,更沒那個工夫,眼下防禦天花都來不及。
除巴牙喇外,“凱旋而歸”的所有兵馬均不得入各城。
須先在城外駐紮,以確定天花患者是否被徹底隔離開。
即使防範甚嚴,由於某些將領的疏忽大意,天花也不脛而走,傳入沈陽、遼陽、海州等城內。
雖然隨後城內守軍便加強了管控,使用了諸多方法,包括將天花患者及其家眷進行隔離,甚至軀乾至城外居住。
但還是有上萬人被感染,沒被傳染的人也不敢貿然上街,生怕不經意間被染上,殃及全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弄得大清國各地均是人心惶惶,而且儘管知道這是蠻明狗太子弄出來的,可沒一個人知曉到底如何化解此病。
更可怕的是,若是再次向南發兵,蠻明再次使用如此毒計,該當如何是好啊???
大學士們對此一籌莫展,將領們更是擔心不已。
有心來個以毒攻毒,你用天花,我便用蛇毒,可是……
這麼玩下去,人數處於劣勢的大清王師扛得住這等無比慘烈的對戰模式麼?
大清天兵死一個,狗蠻子死五六個,蠻明仍然是占了大便宜的!
若是王師再次折損上萬人,多半還得跟此番一樣,灰溜溜地收兵撤退。
皇太雞對此也是深思熟慮了多日,可絞儘腦汁都未能想出上佳的對策。
為此隻能召集眾人來議一議,寄希望能夠商量出一個較為穩妥且可行的法子出來。
“皇上,臣以為我大清王師擅長野戰殲敵,而蠻明人馬則多好憑城據守。若將大力攻城改為圍城打援,或可有所斬獲!”
範文程是不讚成再次發動攻城戰的,莫說京城,就算連鬆山都沒打下來,再打的結果也隻能是繼續損兵折將,僅此而已。
“皇上,臣以為王師待開春之後,可圍攻錦州,困死城內守軍,迫使祖大壽向蠻明朝廷告急,待其派出援軍,王師便可以逸待勞,半路截殺了!”
寧完我也讚成打野戰,畢竟棄馬攻城是不智之舉,還是要揚長避短,發揮大清王師的優勢方麵。
“皇上,臣以為王師可先行阻擊敵軍,而後斷其糧道,再派出一支騎兵燒毀抑或是占領蠻明軍隊屯糧之處,援軍缺糧,則必敗無疑。錦州城內守軍見援軍無望來援,便再無抵抗之心,如此錦州可下矣!”
鮑承先又進一步完善了前兩位的打算,這樣便草擬出來了一個比較的作戰梗概了。
“皇上,如此一來,王師不但可以一舉重創,甚至殲滅蠻明關外主力,更可順勢補充糧餉,尤其是王師較為缺乏的各型火炮,待是役之後,再行叩關,攻入畿輔一帶亦不遲!”
都察院承政張存仁也獻計獻策,前三位都直抒己見,他也不能落於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