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王朱傳齎與晉王朱審烜雖然因為如何劃分地盤的事情發生過爭執,但自從搬到島上之後,也還算相安無事,井水不犯河水,各過各的。
主要是各自所轄的人口實在太少,自己的地盤都找顧不過來,根本無暇再惦記對方的地盤了。
對岸時隱時現的辮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鯰魚的作用,讓兩位藩王隨時都會“提神醒腦”,生怕被辮子摸上來,直接端了自己的老窩。
兩位藩王不約而同地自詡為本島上的一代明君,這也算是兩道奇葩而又靚麗的風景了……
庫頁島對麵是徽王朱翊铖所建立的徽國,地盤是哈巴羅與濱海這兩塊地皮,本來按照維度比較,比庫頁島都靠南。
可是凡是有利有弊,就因為太靠南了,以至於挨著大名鼎鼎的“海西女真”,距離近到臉對臉的地步!
在移藩北地的諸多藩王之中,徽王麾下有十二隻郡王,實力僅次於周王朱恭枵的。
原本在自己的封地上,這些郡國可從南到北,一字排開。
就是因為海西女真部落兵馬的不斷滋擾,嚇得徽國上下隻能盤踞在距離海邊十裡地之內的範圍內瑟瑟發抖,抱團取暖。
歸根結底,由於馬匹太少,戰馬更是寥寥無幾,徽國的兵馬實在無法與騎兵占多數的海西女真部落武裝相抗衡。
萬幸還有幾艘小型戰船,上麵搭載著艦炮,可以震懾這些野蠻人,不然徽國上下都得被敢到海裡去喂魚……
徽王的兵馬也不是碌碌無為,好在也擊斃了數十隻土著,戰果相當了得了,畢竟這也算是宏觀意義上的女真戰士。
可人家吃虧之後,也變得聰明起來,不再與對方硬碰硬,而是伺機對外出伐木狩獵的徽國的百姓發動偷襲。
自己的藩國被土著戳地千瘡百孔之後,徽王朱翊铖迫於無奈,隻能暫時放棄對內陸的探索與開發,等待本土前來的船隊送來更多的物資。
補充戰馬、火炮、鳥銃、青壯之後,入夏時,朱翊铖禦駕親征,率領數百徽國兵馬,與周遭的女真部落大打出手,終於將其打敗,總算是揚眉吐氣了一把。
由於對方熟悉地形,在傷亡數十人之後,便立刻開溜了。
徽國兵馬追趕了數十裡,都沒追上,生怕再追下去會中了埋伏,便選擇收兵撤退了。
即便如此,朱翊铖也規定本國子瑉須以向內陸拓展三十裡為限。
本來往南一直到與泡菜國東北部隔岸相望的地盤也屬於徽國的土地,但朱翊铖根本不敢派兵過去。
越往南,女真土著就越多,真要是被十幾個土著部落合力進攻,隻怕他的藩國便會遭遇滅頂之災了。
朱翊铖一方麵派人乘船返回本土求援,一方麵請求在庫頁島上負責進剿土著任務的官軍能渡過海峽,施以援手。
在庫頁島上率兵進剿的總兵官楊展聞訊,有鑒於島上情況大概圍觀,便撥出三百兵士乘船渡過海峽,赴徽國助戰。
有了官軍的鼎力相助,朱翊铖立刻便放心下來,而且保證供應官兵們大量海鮮,確保頓頓都能吃到海裡的美味。
來北地進剿土著,背井離鄉數千裡,原本很多人都是不情願,又不得不來的,沒想到這趟算是來著了。
這裡的土著的戰力根本就無法與關外的東虜相提並論,幾乎是一擊即潰,貌似是一群烏合之眾。
再說藩王們將官兵們奉若上賓,提供的夥食相當之好。
在本土十天不見得能吃上一頓肉,在這邊天天都能吃到。
很多時候每人都能分到一條一兩斤重的烤魚,吃的好,士氣自然高漲。
切身體會到北地的好處之後,官兵們與藩王們的想法相同,早知道北地如此之好,朝廷就應該早點過來搶地盤。
此時前來都有些晚了,二百多年前就應該來,不然這會兒都已經變成名副其實的王道樂土了。
都說北地苦寒,那都是騙人的,隻要勤勞踏實,完全可以自食其力,最起碼吃肉花不了幾個錢。
不論是百姓還是官兵,都比在本土時的體重增加了不少,連老人與小孩都是如此,一個個麵帶紅光。
鑒於女真部落武裝隨時都會向自己發難,徽王朱翊铖便主動與庫頁島上的代王朱傳齎和晉王朱審烜結尾同盟。
一旦徽國有難,代國與晉國都有義務發兵馳援,每國馳援兵力不得少於兩百人。
看著倒是不多,但總比沒有強啊!
加上在西岸作戰的三百官軍,三國武裝湊合到一起,總兵力也是過千人的。
配合十餘門火炮與上百支鳥銃,至少能對周邊的女真部落起到極大的震懾作用。
徽王朱翊铖沒跟北邊的福王朱常洵結盟,就是由於後者自恃甚高。
每每以“前皇位繼承人”自居,讓藩王們都對其厭惡不已。
福王朱常洵的封地是阿穆爾,這裡女真人也有出沒,但數量比徽國要少得多。
或許是太過吝嗇的原因,導致朱常洵麾下就倆郡王,相當於徽王的零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實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加之朱常洵一向自恃甚高。
導致與南邊的徽王朱翊铖關係冷淡,與北邊的潞王朱常淓的交情也不咋樣。
潞王朱常淓手裡就一個郡王,自然會選擇抱周王朱恭枵這條最粗的大腿。
原本發現少許紅夷羅刹惡鬼在自己的地盤上出沒之後,朱常淓聯係過朱常洵,希望兩國可以攜手禦敵。
但是後者似乎興趣不大,對前者的提議反應平淡。
這讓朱常淓大失所望,也意識到朱常洵這個同宗就是個眼高於頂的廢柴。
自己的兵馬真若是打不過羅刹惡鬼,還不如直接求周王發兵。
好在兩國的國都距離很近,不足百裡,邊境的小木屋幾乎挨著,聯係起來非常方便。
周王朱恭枵對此當然非常重視,因為太子說過,羅刹惡鬼最近數年,擴張的重點就是他們的封地。
為此太子還送給朱恭枵一張形勢圖,上麵標注了羅刹惡鬼擴張至每個戰略重鎮的時間。
有鑒於此,朱恭枵便同意了朱常淓的請求。
周國實力彆說在整個北地,就算是在所有藩國裡,也是首屈一指的。
三十七個郡王便意味著有三十七個郡國,每個郡國出兵一百,加起來也是近四千兵馬!
加上潞王的兵馬,抵擋數百羅刹惡鬼應該問題不大。
隻是周王朱恭枵有自己的苦惱,眼下三十七隻郡王居然分成了三個集團。
除了自己帶著兒子以及若乾郡王保持中立之外,另外兩大集團三天兩頭就打一次。
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搶地盤而引發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