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需要滌蕩的區域太過龐大,加之敵人已經熟悉了山區的地形,在屢次吃虧之後已經不願在與官軍正麵作戰。
在對方主動避實擊虛,四處遊走的情況下,洪承疇對於儘快剿滅大彆山裡的流寇沒多大把握。
伸手向某太子索要援兵又不好意思開口,畿輔連年告急,形勢比南方還要危急,洪承疇也明白朝廷的難處。
進剿大軍也依然裝備了飛艇,可以高空偵查搜索,銅炮、迫擊炮、手榴彈這些武器也都悉數到位,可對於山區作戰的用處不大。
隻能暫時實施封鎖之法,儘量將流寇限製在大彆山區裡,避免殃及周邊地區。
對於新一輪的進剿,某太子在不調動北方各地駐軍的情況下,也不是沒有一點辦法。
南方還有一支能征善戰之師,也是原先大明的五大王牌之一,便是秦良玉的白杆軍!
在張獻忠與羅汝才兩路人馬先後闖入川東地區,後被官軍擊退之後,白杆軍仍舊駐防在川東。
現在四川境內完全沒有流寇襲擾,連湖廣地區的流寇都已經被剿得差不多了,白杆軍就可以拉出來參加圍攻大彆山的戰鬥了。
更重要的是,白杆軍就是山地步兵部隊,對於山地作戰非常熟悉與擅長,幾乎是官軍裡最善於打山地戰的部隊。
三萬白杆軍,而且是足糧足餉,換裝了新式武器與防具的部隊,在秦良玉的指揮下,便成為進剿流寇的主力了。
這次也無需走路,從川東地區順流而下,抵達大彆山以南地區用不了半個月。
某太子援助給秦大媽的武器裝備,早已全部通過水路運抵武昌。
湖廣巡撫,也就是方以智的親爹方孔炤,會將這些裝備連同糧餉一並交予秦良玉。
剩下的事情,那就是洪承疇與秦良玉來負責的了,某太子隻能幫到這了。
最多加上從甘肅班師的孫傳庭的三四萬人馬,這還是在李自成與柴時華不會反攻回來的前提下。
現在,某太子手頭的任務亦然有很多,譬如給狗腿子們蓋房子。
在再次大敗辮子,又領到一筆不菲的獎金之後,一些沒住上樓房的家夥便攛掇起來。
但這次不同於上次,不能再指望已經拿出上千萬兩銀子犒軍的朝廷出錢蓋樓房了。
那怎麼辦?
集資建房唄!
也就是想買房子的人,先交一部分首付款,剩下的房款以月供的方式從工資裡扣除。
由於想住樓房的多是朝廷官吏或者軍隊將校這樣的鐵飯碗,穩定的輸出自然是毫無壓力的。
那些不差錢的土豪也想買一套嘗嘗鮮,這也未嘗不可,隻要將土豪們集中安排在一個或幾個小區就行了。
貸款之後的總支付金額會更高,全款買房子自然更加的實惠。
結果……交付全款的人便高達上千人之多。
哪怕是有房子的將領也想買一套,不住留著也能升值。
有鑒於此,某太子隻能下令已經有房產的人最多買一套,而且五年之內不得轉售。
這就減少了沒房子的人住不上,有房子的人來炒房的幾率,想要杜絕這種情況基本不可能。
計劃好的角鬥場也沒建起來,漕河以西,甚至河東至西四牌樓大街的地區,全都被用來蓋住宅樓了。
隻有火電廠保留下來,而且一期和二期的機組已經順利運轉,開始發電了,總不能拆了蓋房子玩。
火電廠就是讓每個新式小區時髦起來的內在原因之一,因為距離電廠近,使得接電話線非常容易。
不管是啥房子,隻要有了電話線,便立刻讓人覺得高大上起來,要是配合上抽水馬桶,那就更不得了了。
這就是樓房讓人趨之若鶩的原因所在,帶園林景觀的豪宅倒是好,可畢竟造價太高,並不適合大多數人。
能讓包括官吏與校尉在內的中間人士住上有電話有馬桶的房子,某太子認為已經算是功德無量之事了,文臣武將們也這麼認為。
凡是三品以上的官員,已經實現了家家戶戶電燈電話,就差樓上樓下了。
為了確保安居工程如期進行,某太子根本就不打算在老城這邊建大套住宅。
收拾這些不太缺錢的家夥,那就要可以把他們勾到新城那邊再下手了……
對某太子來說,這不是啥難事,隻要房子蓋得超凡脫俗,屆時自然有人買賬。
賣房子再難,也比不了買馬桶難!
倭軍上下令了將近之後,立刻掀起了一股馬桶搶購熱潮!
沒錯!
這是大名們的最愛!
潔白光澤的陶瓷馬桶是最讓大名們上心的商品,買一個可以自己用,買得多還能饋贈親友!
根據報上來的統計數據,倭人總計購買了超過五千個馬桶!
儘管倭國本土也已經有了仿製品,但都是用木頭做的,在外觀上就與正品行貨拉開了差距,價格更是天差地彆。
這就歸功於口碑營銷了,從阿部重次首次領兵作戰後返回本土開始,明國馬桶世界第一,變成了倭國上下的供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出恭連明國馬桶都用不上,那肯定是沒有實力的大名!
連德川大將軍都用上了這種馬桶,說明這是真的好!
現在德川大將軍已經不介意參與經貿往來的活動了,因為其中的巨大利潤實在是讓其無法抗拒。
烈酒、雪花糖、照相館、玻璃鏡子、文具玩具等等,包括早已發行的《倭國日報》,全都是德川大將軍麾下的產業,要麼是總代理,要麼是直營業務。
每年賺取巨額利潤用來養兵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則是德川大將軍發現利用這些商品,可以削弱那些非嫡係大名們的經濟實力。
由於石高早已封賞完畢,每個大名的年收入大約是比較穩定,可以估算出大致數額的。
大名在商品上麵花的錢多,用來養兵的錢就自然會被減少。
此消彼長,自己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便會愈發的強大。
堅持與明國,特彆是明國太子的貿易往來,非常有利於自己對本土的控製。
這便是德川大將軍此前願意出兵二十萬,馳援明國的根本原因。
打贏了,那就皆大歡喜。出現重大傷亡,剛好可以削弱其他大名的兵力。
賺了錢的大名們便開始在京城大采購,一兩銀子都不會帶回本土。
發放給倭軍的近六百萬兩銀子,差不多有四百兩都被就地花掉了。
其中的一部分還是大名向下麵武士與足輕借的錢,等回去之後用等值的銅錢抵償就行了。
實際帶回本土的隻有不到兩百萬兩,而且全都是事先換好的銅錢,沒有白銀,因為倭國盛產白銀,導致行情倒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