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大軍不遭遇漁獵困難,務必保證每人每天半斤糧食加上半斤肉。
儘管西海岸以山區為主,可土著數量也相應稀少,捕獵與捕魚的成果倒是還相當可觀。
僅有的馬隊都是負責外出狩獵的部隊,十人一組,每人皆配備刀、槍、矛、弓等武器,遭遇熊與狼群也不怕。
由於這邊沒有老虎,其他單個食肉動物並不足以同時威脅十個騎兵的安全,反而會淪為獵物。
騎兵不空手而歸的話,也不會主動尋找熊狼等動物,還是以獵鹿為主,要是能發現河流裡有魚,還會順便下網撈一把。
總的來說,到了這裡,為了一口吃的,啥都得乾。
哪怕是張獻忠麾下的大將與三個義子,都要帶隊出去打獵。
到了落腳點之後,在晚飯之前,張獻忠還特意在營裡地巡視了一圈。
見到百姓們都分到了肉,這才算是放心下來。
因為要建立大東帝國,沒有百姓是不可能的事情。
光指望手裡這兩萬人馬,不出二十年就要老去了。
還得仿效本土的那位皇帝,善待百姓,方可持續經營。
南部的西夷再少,數量也有十幾、二十萬,自己不能連人家的零頭都不夠。
據說這股西夷怕冷,並不願意北上,否則現在此地便被西夷所占了。
張獻忠自打舉事以來,今年算是除投誠朝廷那次之外,過得最為踏實的一年了。
這邊沒有一個官兵,更看不到一個東虜,隻有連綿不絕的群山。
不考慮氣溫的話,對自己來說,真是再合適不過的頤養天年之地了。
住了三天的帳篷之後,張天王即將居住的“禦用木屋”便宣告落成竣工了。
麵積一點都不大,就夠張獻忠和幾個妻妾住的,但過冬算是沒問題了。
對此,張天王已經滿意了,來到這片荒蕪之地,也不能要求太高。
想住更好的房子,起碼要等遷移到溫哥華再說。
一想到自己的地盤幾乎與北地的一堆藩國的麵積相當,張獻忠心裡便很是得意。
再也不比彆的,就比地盤大不大!
普天之下,也隻有本土北邊的那位小皇帝,能與自己分庭抗禮了。
攀比之心人皆有之,張獻忠現在手裡沒啥籌碼,就用這個來自我安慰了。
與移藩北地的諸多藩王和郡王不同的是,張獻忠所部倒是較為齊心。
基本沒有互相大打出手的事情,倒是跟在本土征戰時候一樣,很是團結。
一路上張獻忠也說得明白,他們這支人馬遠離本土,若是不團結,隻有死路一條。
為此還製定了一套規則,譬如挑撥離間者死、通敵報信者死、欺壓百姓者死之類的。
在大彆山區作戰失利之後,張獻忠也在不斷反思自己的失敗原因。
總結此番經驗教訓,在東勝神州作戰,便不能重蹈覆轍了。
西夷可不像本土皇帝,不可能給自己重新做人的機會。
聽說西夷酷愛絞死犯人,張獻忠可不想做吊死鬼……
用來過冬取暖的柴火在十月份之前就要悉數砍好,否則等冬季再砍那真是跟砍石頭差不多。
張獻忠都是按照冊子上的注意事項來叮囑部下的,沒有在極北之地生活的經驗,再不聽勸告,多半是要吃大虧,甚至送命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關外生活很難,在極北之地想要活下去,就要比在關外更加的努力。
這裡最大的地方不是敵人,而是周遭的環境。
到了冬天,可能方圓數十裡,連個土著都看不見,隻有自己,僅此而已。
由於沒有可以威脅到大軍安全的敵人,所部人馬就算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在大雪紛飛的時節,除了外出打獵、捕魚之外,便是窩在營地打麻將度日了。
張獻忠沒在關外生活過,但推測那邊大致的日子就應該是這樣吧。
在除夕當天,照例還要大宴群臣。
隻有這天與張獻忠生日那天,文臣武將們才能嘗到無比珍貴的酒。
張獻忠也知道節省,平時自己都舍不得喝,一年能高興兩天就不錯了。
桌子上擺滿了魚、蟹、蝦、熊掌、鹿肉、飛禽及野菜,這便算是最好的一頓大餐了。
既定流程便是吃飽喝足、打麻將、睡覺,這樣還能節省燈油……
白天能乾完的事情,決不能拖到晚上,燈油也是無比寶貴的。
冊子上也寫明了肥皂等物品的製造方法,但油脂多半都用來解饞了。
隻能等到抵達溫哥華,徹底定居之後,再開始製造這些生活用品。
崇禎十九年春末,王子港一帶冰雪消融殆儘,張獻忠便決定拔營啟程。
去往溫哥華的路,要比上一段短不少,也好走許多。
有些人還不願意繼續向南,但留下便會更加孤獨,隻能隨大流。
待飛艇升空發現溫哥華島之後,眾人聞訊便是一片歡騰,因為距離目的地不遠了。
找到阿薩巴斯卡河口,也就等於不用再走了。
張獻忠親自登上飛艇,升空觀察了附近一帶地形。
發現此地南邊有一條河流橫亙,西邊有一個海灣加一個大島。
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便不打算繼續往南了,再說渡河的船隻也不夠用。
將此地作為今後都城所在地也很合適,至少鄭芝莞的船隊是較為容易抵達的。
張獻忠遂命令將阿薩巴斯卡河以西及以北的地盤,暫時劃歸己方所有,往後哥倫比亞河以西及以北的地盤也要如此。
總之在己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這附近一帶都將姓張!
就算去不了南方,也要吃掉半個東勝神州才不算虧!
喜歡明末黑太子請大家收藏:()明末黑太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