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新皇的指導下,電影票的價格也是很人性化的,不滿十五歲,每人看一次僅需五十文,十五歲以上,需要一百文。
鑒於這不是報紙,也沒必要天天開,尋常百姓全家來看一次也隻需不到二兩銀子而已,算是相當的實惠了。
一座標準的兩百座電影院,一天放映十場,按照成人占四分之三,孩童占四分之一的比例,每天營業額便可達到一百七十五兩。
刨去各種成本開支,每天的淨利潤便可超過一百兩,一年營業三百天,便是三萬兩的總利潤。
某新皇在北都三城建了不下二十座電影院,每年預計可以獲得至少五十萬兩的收入。
計劃在畿輔周邊,以及大同、保定、天津、掖縣、登州、宣府等地再興建一百座電影院。
興建也不是完全從零開始打地基,隻要有內部空間較大的場地,便可直接翻新,布置大銀幕,安排好座位之後,便可對外售票了。
對於電影方麵的收入,某新皇全然沒放在心上,就是小打小鬨的娛樂項目而已。
除了將分紅作為給姑姑、妹妹的零花錢之外,餘下的部分便是送給漂亮親媽支應後邸的開銷了。
甩鍋爹那邊,電影項目還是以半劈利潤為標準。
若是給少了,已經嘗到商業發展甜頭的甩鍋爹是不會同意的。
大明本土沒有戰亂,且經營得當的話,某新皇認為每年光是從電影項目裡便可收獲不下一百萬兩利潤,而且已經刨去了送給甩鍋爹的那部分分成。
目前每部影片的片場為一小時,以後時常會視影片的具體內容而適當延長,不過票價也會隨之上漲。
初代電影雖然是無聲的,但也僅僅是準無聲,因為某新皇已經有了應對的辦法。
由於研製出來了留聲機,便可利用這玩意來與放映機合成與電影畫麵相對應得音效了。
至於如何同步……
很簡單,知道螺旋槳戰鬥機頭安裝的射擊同步器吧?
有了這玩意,機頭的機槍或機炮在射擊的時候,便不會達到螺旋槳了。
在正式放映之前,留聲機的唱片與放映機的影片進度可以實現簡單的同步。
調整好了之後,這就成了有聲電影了,讓觀眾看起來會更為的直觀。
當然,對於豆子老師的作品來說,唱片內容就是笑聲與背景音樂,同步起來並不困難。
就這影片,在上市初期,便達到了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的地步,甚至出現了不少潢牛。
在獵奇心理的驅動下,百姓們都爭先恐後地想要先睹為快。
尤其是一些人做了“扭曲預告”,說昊菁皇帝施展了仙術,將一些人困在了小盒子裡麵……
對此,科學院用較為專業的角度,在不泄漏相關技術的情況下,對電影的原理進行了淺顯易懂的解讀,以免影響票房收入。
科學院也是可以從中得到兩成的分成的,一年至少能得到十幾、二十萬兩銀子的收入,當然不會錯過這個順便科普知識的好機會。
某新皇也在電影院裡適時地推出了貴賓雅座,便可名正言順地提高票價了,在惠瑉的同時,也能兼顧商業收入。
一些平素與自己走的較近的文臣武將、商賈士子、外國使臣等等,自然可以從某新皇這裡直接購票。
像小肥宅及其妃子這樣的近親,就完全不用考慮買票看電影的事情了,在後邸就能躺著看、趴著看、跪著看……
隻要漂亮親媽、弟弟妹妹們樂意,可以天天看電影,看到膩為止。
不過貌似夠嗆,在某新皇的指點下,傳媒集團每月都在拍攝新電影。
在劇本改好,演員選定,配角與道具就位之後,拍攝計劃就可以如期執行了。
微型喜劇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劇情很簡單,所需的演員與道具也不多,背景更不會過於複雜。
這樣不但能夠讓觀眾迅速了解劇情,沉浸其中,還能大幅度地降低拍攝成本與難度,可以讓傳媒集團進行流水化製片。
按照大明一億人口來計算,要是有三千萬人能來看電影,每年看三場,就是九千萬人次。
六千萬人次為成人,三千萬人次為孩童,那就是七百五十萬兩銀子的票房收入。
但那時以後的事情,眼下能有百十來萬兩的利潤,某新皇就心滿意足了。
法國、倭國、羅馬、荷蘭、奧斯曼、暹羅等國的使臣,紛紛掏錢購買全套放映設備。
這就算是他們討好各自主人的最好禮物了,儘管一套設備就需要上萬銀幣,但也是物超所值的。
那些元首們這輩子是肯定沒看過電影的,用萬枚銀幣買一部電影,在自己的後邸裡觀看,絕對是一件讓臣子們都羨慕不已的事情。
由於客戶不可能知道拷貝的製作原理,某新皇可以放心大膽地出口全套放映設備,跟當年出口飛艇是一個路子。
一套設備售價一萬銀幣,含五部影片、一部放映機、一部留聲機、兩塊大熒幕,單買一部影片售價一千銀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之前甩鍋爹已經斥資一百萬兩,買斷了南方七隅為期十年的放映權。
這價錢說高不高,說低也不低,就看如何運作了。
算起來,這也是出於無奈,如果甩鍋爹不掏錢,自有商賈會盯上這塊肥肉的。
也就是說,甩鍋爹支付給某孝子一百萬兩,票房刨去成本之後還要半劈。
但平均下來,一年才十萬兩費用,票房賺得盆滿缽滿的話,完全可以收回來。
而且眼光要放長遠,現在便是如此火爆的售票情況了,數年之後必定會增長到無法想象的地步。
甩鍋爹也正是看到了這點,才舍得掏錢,現在無須每年給北廷五百萬兩銀子與五百萬石糧食,南廷的負擔很小,甩鍋爹的心理壓力也就更小了。
現在電報、電話、電力這個與電字相關的項目都在賺錢,受其影響,電影也就跟著沾光了。
甩鍋爹在江南一帶所經營的這些“電”字項目,每年可以為其帶來上百萬兩銀子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