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6章 東歐亂戰_明末黑太子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1196章 東歐亂戰

第1196章 東歐亂戰(1 / 2)

在與明帝國、法國、荷蘭相繼談妥條件之後,瑞典已經於一六七零年加入了原來的三國同盟。

變成四國同盟之後,瑞典也就得到了瓜分世界的機會。

在歐洲地區,隻要不是法國與荷蘭的利益範圍,瑞典便可以隨心所欲了。

尤其是在北歐與波羅的海沿岸地帶,瑞典此前便與波立、丹麥、勃蘭登堡普魯士、薩克森這四方所形成的小同盟發生過激烈交鋒。

而在俄國加入到所謂的反瑞典的北方同盟之後,軍力的天枰就開始向對方傾斜了。

北方同盟的陸軍總兵力達到近十萬,而瑞典隻有五萬常備軍,經過動員才能與敵軍相抗衡。

好在俄國、波立、薩克森這三方都沒有海軍,瑞典海軍還有用四十餘艘戰艦。

特彆是在入盟之後,瑞典海軍以友情價,從明帝國采購了四艘艦齡比較大的一級鐵甲艦。

儘管數量不多,但還是可以讓瑞典海軍能夠擊敗丹麥和勃普的艦隊。

從而控製住北海東部地區以及整個波羅的海,保護波羅的海沿岸。

但此舉並未能夠嚇阻成功蠢蠢欲動的俄軍,以諾夫哥羅德為據點的俄軍一直在試圖北犯或西進,以奪取一個波羅的海沿岸的出海口。

卡爾十一世當然知道阿列克謝一世的目標,也不打算使其得逞。

不過由於北方聯軍的多路出擊,各地的瑞軍一直處於被動防禦的境地。

在己方兵力不占優勢,而且還需全線防禦的情況下,主動進攻已經變得不大可能了。

萬幸的是從明帝國進口了一批蒸汽坦克和新式重炮,在防禦戰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瑞軍已經喪失了波羅的海沿岸的腹地區域,但還控製著濱海的一圈地盤。

隨著一六七零年以後,丹麥海軍被瑞典海軍擊敗,並退出了戰爭。

同時二十萬奧斯曼帝國的部隊攻入波蘭南部地區,迫使波立國王維希尼奧維茨基命波軍主力南下抵禦,而俄國又先後遭到了明軍與清軍的進攻。

瑞典所麵臨的軍事壓力便大為減輕了,也有了反擊的時間的空間了。

卡爾十一世在動員了五萬預備役之後,首要目標就是消滅諾夫哥羅德據點裡的約五千俄軍。

原本這裡駐紮的俄軍超過三萬,但大部分都被阿列克謝一世給調往莫斯科方向去了。

在得知宿敵前線兵力空虛的情況後,卡爾十一世便決定先集中優勢兵力,打掉這個據點。

這次東征之前,卡爾十一世已經征求過明帝國駐瑞典大使的意見了。

對於出兵俄國,明帝國大使向卡爾十一世遞交了昊菁皇帝的親筆信。

內容很簡單,歡迎瑞典出兵,但希望獲得一個位於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以便從海路向莫斯科地區提供補給。

這也意味著明帝國會將屬地從莫斯科延伸至芬蘭灣,使得瑞典在芬蘭灣以東的地盤被一分為二了。

年輕的卡爾十一世對此不置可否,但隻要點頭同意,便可以獲得四艘二手一級鐵甲艦和一百輛蒸汽坦克,外加五十門重炮。

所有武器裝備,全部免費送給瑞典。

對於如此豐厚的回報,卡爾十一世是難以拒絕的,最後在文臣武將們的支持下,也就同意了。

明帝國承認,奧涅加河以西、拉多加湖以北地區,接歸瑞典所有。

諾夫哥羅德以南及以西地區,隻要瑞典軍隊能打下來,明帝國也會承認。

拉多加湖以南,斯莫棱斯克以西,包括從芬蘭灣東部向莫斯科的走廊地區,均屬於明帝國。

卡爾十一世基本認可這個分蛋糕的方案,隻要對方能乾掉俄國,一切都好商量。

東方世界的明帝國能消滅俄國,說明其國力與軍力遠在俄國之上。

瑞典沒必要因為土地糾紛,而與這個強大的盟友翻臉。

否則,之前商量的方案,完全可以不作數。

等明軍已經攻占莫斯科了,卡爾十一世認為大局已定,俄國即將滅亡。

既然如此,自己得趕緊出兵爭搶勝利果實,不然去晚了就啥都撈不著了。

等進一步核實情況之後,卡爾十一世覺得自己有必要改變之前的想法。

隨著俄國被明帝國消滅,而波蘭又麵臨奧斯曼帝國的進攻。

說不定自己可以趁此良機,將整個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都收入囊中!

昊菁皇帝承諾的武器交付速度非常快,隻要卡爾十一世簽字,在一個月之內,便可從位於地中海的馬洛卡島運輸到瑞典南部的馬爾默。

馬洛卡島就是昊菁皇帝保留的前進基地,之前路易十四給該島作價兩艘二手一級鐵甲艦,便賣給明帝國了。

在獲得了這批免費的先進武器之後,對卡爾十一世的東進便更加有利了。

尤其是蒸汽坦克還是瑞典暫時無法仿造出來的先進武器,一百輛蒸汽坦克在平原上的戰鬥力相當於一萬重騎兵。

有了這些坦克之後,加上本就強悍的瑞典步兵,僅用一周時間,便攻克了諾夫哥羅德這個據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令卡爾十一世與手下感到遺憾的是,靠近瑞典的俄國西部地區缺少大城市,連大型據點都很少。

戰區隻能看見湖泊、森林、沼澤、荒原,最多是一些農夫和獵人,真正的俄軍士兵反而沒幾個。

隨著深入俄國腹地,卡爾十一世有些明白了,大概是明帝國的皇帝嫌棄這一片地區過於荒蕪了,所以根本就懶得跟自己搶。

對卡爾十一世來說,不論如何,隻要能占下來,並得到盟友的確認,便可以使帝國的版圖得到擴大了。

雖然瑞典人口有限,國力也有限,在歐洲比不了法國,在世界上比不了明帝國。

但能夠成為歐洲北部的霸主,跟荷蘭一樣成為世界上的二等國家,已經可以欣慰了。

卡爾十一世也有雄心壯誌,但也明白,在本國人口不多的情況下,想要大幅度提升國力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瑞典在北歐立足,除了擁有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之外,再就是聯合法國與明帝國。

通過這兩個盟友,或者說靠山的幫助,來夯實自己在北歐的地位。

明帝國的實力伸展到波羅的海,就已經算是擴張到極限了。

雖然卡爾十一世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個隱患,但為了不得罪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也隻能同意對方的要求。

明帝國是帝國,瑞典的全稱是瑞典帝國。

人家是帝國,自己這個帝國相比之下就有些……

不過凡事也有好的一麵,隨著明帝國的艦船頻繁出現在波羅的海,瑞典也就有了拋開可惡的中間商,與廠家商談價格的機會了。

不管是軍用武器還是瑉用商品,跟明帝國直接商量的價錢,肯定比從中間商那裡采購要劃算得多。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毫無疑問,這是一步妙棋。

彆的不說,隨著一堆先進武器的裝備,瑞典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單位時間裡輸出火力幾乎是之前的兩三倍。

加上自行仿造的迫擊炮與單兵盔甲,十萬瑞軍的戰鬥力就等同於此前的二十萬,甚至三十萬。

在一六七五年秋季之前,卡爾十一世便已經把此前失去的土地全都奪回來了。

聽說阿列克謝一世打算投奔波立國王維希尼奧維茨基,卡爾十一世覺得這已經是前者唯一的出路了。

當初就不應該惦記東方的土地,因為那是明帝國的地盤,這便是與世界霸主交戰的下場。

如果明帝國有意聯手本國消滅波立,那也不是可能的事情,無非是時間多一些罷了

憑借先進的武器裝備,卡爾十一世認為明瑞聯軍在陸地上可以輕鬆擊敗波俄部隊。

實際上,就算維希尼奧維茨基想與阿列克謝一世聯合起來,也是一支名不符實的波俄部隊了。

在前年冬天,駐紮在察裡津,打算南下收複失地的奧布霍夫的部隊,便遭到了北上的清軍的圍攻。

奧布霍夫手裡隻有五萬人,而來犯的清軍的兵力卻高達十五萬以上。

儘管俄軍擅長冬季作戰,但清軍卻更加擅長,尤其是野戰更勝對方一籌。

在出擊的兩萬人就回來五千左右之後,奧布霍夫便隻得下令固守察裡津。

他也不敢向沙皇稟報戰敗的事情,隻能等自己扭轉戰局之後,才能將捷報送往莫斯科。

但在開春之後,這種被動的局麵並未得到根本緩解,反而有些愈加被動。

阿玉奇汗、拉辛、額林沁羅卜藏、楚庫爾烏巴什的人馬已經從四個方向,在外圍形成了包圍圈。

內層包圍圈則是由八個旗的漢軍來負責,同時提供炮火支援。

多爾袞親自在前線督戰,各部自然不敢怠慢,皆是全力以赴。

清軍已經做好了長期圍困察裡津的打算,因為從這裡向南便可威脅到阿玉奇汗的牧場了。

若是不想放棄伏爾加河下遊的廣袤牧場,就必須先打掉察裡津據點裡的俄軍,方可高枕無憂。

牧場對從大清來說跟第聶伯河平原地區同樣重要,這是戰馬的主要來源,萬不放棄。

控製平原地區可以獲得大量糧食,而控製草原牧場便可以獲得戰馬。

在不與蠻明的鐵甲戰車交鋒的情況下,重騎兵仍然是作戰時不可忽視的主力之一。

這並非是主觀臆斷的想法,而是經曆過實戰檢驗的。

在第聶伯河到頓河流域落腳之後,清軍先後遭到了奧斯曼軍隊與波立軍隊的進攻。

憑借強大的重騎兵部隊的反擊,清軍才先後挫敗了這兩股敵人的入侵,站穩了立足點。

消滅波立騎兵上萬,被重創奧斯曼部隊也達到兩萬有餘,起到了震懾敵膽的作用。

而波立與奧斯曼也處於戰爭狀態,加上清軍、俄國、瑞典、明帝國這四方,東歐地區已經變成了六國混戰的局麵。

奧斯曼與瑞典都是明帝國的盟友,俄國與波立是同盟關係,清軍自成一係,等於是三個軍事團夥在互相較量。

看上去沒有盟友的清軍最為孱弱,可實際上卻是兵力最為雄厚的一方,實際可以投入的兵力超過六十萬之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若是進行總動員的話,可能增至八十萬!

幾乎等於俄國、奧斯曼、波立這三國在東歐投入的兵力之和!

這三國也能進行總動員,但在不危急自身存亡的之前,不會這麼做。

俄國後來倒是做了,但為時已晚……

在波立與奧斯曼先後被擊敗之後,清軍等於上演了當年薩爾滸之役的一幕。

經過多次試探,均遭到了慘敗,奧斯曼便在意識到北方多出了一個實力強勁的對手。

蘇丹易卜拉欣一世覺得清軍占據的地方實在沒啥油水,便做出了妥協和讓步。

雙方與德涅斯特河為界,劃分勢力範圍。

順雞在征求過群臣的意見後,便讓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雅秦與奧斯曼使者簽署了合約。

若是可以通過妥協的方式來給自己減少一個敵人,這是奧斯曼與大清均樂意看到的結果。

簽約之後,奧斯曼軍隊不會北進,麵臨俄國壓力的清軍自然也不會在繼續南下。

除了派遣一部分兵力沿德涅斯特河駐防,由博洛與嶽樂指揮,兵力為三萬。

清軍的主力則一分為三,西北方向由鼇拜和尼堪負責,兵力達到十萬。

對付東側的俄軍以多爾袞的兩白旗為主,檬古諸部和拉辛的哥薩克為輔,兵力接近二十萬。

剩下的主力皆駐屯在第聶伯河以西的南布格河至頓河流域,先行參加春耕生產,以保證秋收時獲得足夠的糧食。

耕地被順雞視為頭等大事,重中之重,在外敵對大清構不成致命威脅的前提下,就必須確保春耕的順利進行。

經過上一年的收獲,這片黑土地已經證明確實如多爾袞所言,是片不可多得的沃土。

不論是種下小麥、水稻,還是土豆、地瓜,均能獲得相當可觀的收成。

隻有在連年豐收的情況下,大清的國力才能得到迅速恢複。

多爾袞隻是提了個建議,並不會監督耕作情況。

真正的側重點還是軍事方麵,尤其是消滅察裡津的俄軍。

在堅守了一年之久後,奧布霍夫意識到自己與莫斯科的聯係已經被敵軍切斷。

城內糧食即將消耗完畢,如果不能儘快獲得糧食,守軍就隻能向北突圍。

一月份是伏爾加河麵封凍最為結實的時候,奧布霍夫便選擇在這個時候突圍。

位於北側的拉辛所部的哥薩克並未全力阻擊,因為拚個兩敗俱傷對自己並無益處。


最新小说: 我在末日朝九晚五 大夏第一獵戶,我靠打獵封王拜相! 盜墓:我靠給主角團擋傷活命 快穿之一線生機貳 饑荒年:我帶嬌妻屯糧,你讓我爭霸天下 頂級溺寵,京圈太子低頭誘哄 頂流前男友今天又在求複合 迷霧之城,窺探者背後的秘密 協議結婚曝光?她直播時孕吐了! 大道至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