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平原上,與奧斯曼騎兵部隊正麵交鋒,波立的翼騎兵此前建立起來的自信心也被打得蕩然無存了。
被投入到中歐戰場的奧斯曼騎兵部隊已經實現了重裝化,雖然隻是一部分,約占總數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也足夠嚇人了。
人馬皆披重甲,配備了長槍、彎刀、弓箭、手榴彈,近衛軍騎兵還裝備了左輪步槍這樣的致命武器。
不光是重裝防護,得益於大胡子戰馬的衝刺優勢,一旦讓奧斯曼重騎兵全速衝刺起來,那在戰場上幾乎是勢不可擋的鋼鐵洪流!
波立騎兵沒見過排山倒海的坦克集群進攻盛況,可就是奧斯曼重騎兵所發動的反衝鋒,也當他們無力招架。
一邊為了上神!
一邊為了真神!
兩邊都高喊“聖戰萬歲”的口號,向對麵殺過去!
結果讓翼騎兵部隊引以為榮的騎牆戰術,被奧斯曼重騎兵用同樣的戰術給打得一敗塗地。
八萬波立騎兵經過了近三個月的浴血奮戰,損失了近半作戰力量,戰果卻隻有不到兩萬。
事急從權,維希尼奧維茨基將新歸附於自己的奧布霍夫所部也投入了戰場。
該部擁有近一萬八千騎兵,還有約五千炮兵和步兵。
如果想得到自己的庇護,免於被阿列克謝一世追究,就必須好好表現一下。
奧布霍夫要是讓維希尼奧維茨基感到失望,後者會讓前者感到絕望!
抵達戰場的俄軍有兩萬多,還有勃蘭登堡普魯士與薩克森各一萬。
維希尼奧維茨基自己實際隻派了七千人去支援索彆斯基,讓這位全軍主帥無比惱火。
一旦克拉科夫失守,奧斯曼軍隊便可以長驅直入,挺進東歐平原,甚至兵臨華沙城下。
索彆斯基已經開始認為維希尼奧維茨基就是個白癡,連這點軍事常識都不知道。
如果克拉科夫城真的守不住了,他會率部比奧斯曼人更快打進華沙去……
自己是國王的話,斷然不會讓歐洲第二強國變得如此被動。
英國與西班牙本土先後被明、法、荷三國聯軍消滅,在如今的歐陸,法國如日中天。
得益於明帝國的幫助,荷蘭與瑞典也日漸強大起來。
除了丹麥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一堆鬆散邦國,波立幾乎逐漸淪為了中庸國家。
連奧斯曼軍隊也已經擁有了坦克這種陸戰利器,自己卻還要依靠騎兵進行衝鋒。
不得不說,這就是一種由不思進取所帶來的天大悲哀。
索彆斯基也下令製造了不少仿當年胡斯派的廂式馬車,但在戰場上的效能自然不如對方的坦克。
丟城、失地、損失士兵,一切的責任都要歸咎於安於現狀的維希尼奧維茨基!
這不是索彆斯基的主觀臆斷,因為波立迄今為止居然還沒與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維希尼奧維茨基對此的解釋是對方支持瑞典,而瑞典是己方的敵人!
看上去這個解釋倒是很合理,其實仔細一想,就知道這完全是不過腦子的決定。
就算對方支持瑞典,也照樣可以支持波立。
這並不矛盾,大不了兩邊賣武器。
然而維希尼奧維茨基的做法就等於自斷後路了,將明帝國推到瑞典的懷抱裡了。
得到了鐵甲艦的瑞典海軍不但大敗丹麥海軍,還橫掃了波羅的海沿岸。
如果己方示好明帝國,讓其與本國和丹麥同樣交好,事情怎麼會發展到這個難以挽回的地步?
現在瑞典海軍控製了整個波羅的海,聽說還從明帝國手裡得到了第二批鐵甲艦。
使北方聯盟想要奪回波羅的海控製權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了……
從目前收到情報來看,似乎瑞典與奧斯曼並未結盟,可這也不耽誤瓜分波立。
北方聯盟看似強大,其實隻是由波立與丹麥雙核所主導的一個聯盟。
丹麥的優勢在於海軍,所以負責海上作戰。
波立的騎兵聞名天下,自然主要肩負陸戰重任。
如今丹麥被瑞典打得自保都成問題了,波立隻能帶著勃蘭登堡普魯士與薩克森這兩個小夥伴禦敵了。
俄國的情況已經跟丹麥差不多了,索彆斯基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了。
但是己方沒錢邀約,對方出兵來救,就得全靠愛了……
幸好此前奧斯曼軍隊北犯威脅過維也納,利奧波德一世應該清楚其中的厲害。
一六七五年夏季,利奧波德一世見到索彆斯基還真拚死擋住了奧斯曼軍隊的猛攻。
雙方處於戰略膠著狀態,短時間內難分勝負,便決定出兵十萬。
條件也很簡單,隻要打敗了奧斯曼人,所有戰利品,尤其是敵人的先進武器裝備,必須要分給自己一半。
索彆斯基自然同意,這算是他唯一能儘快盼來的援兵了。
維希尼奧維茨基此前已經遣使者到克拉科夫,說正在後方進行動員,估計得等秋收才能抵達。
這就是要保障秋收,然後讓自己在南方與奧斯曼軍隊死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索彆斯基已經對維希尼奧維茨基失望透頂,決定等擊退來犯之敵,便率部返回華沙,奪取王位!
九月十二日,雙方在克拉科夫以南的平原上進行決戰。
這是侯賽因派俘虜送過去的親筆信,索彆斯基與利奧波德一世也都同意,進行一場騎士般的較量。
隻是侯賽因的手下並不同意,因為先擊敗任何一路敵軍,對己方都是很有利的。
現在對方聯合起來,己方的獲勝幾率就大幅度的降低了。
對此,侯賽因的解釋很簡單。
讓敵人過來找自己,不是比自己過去找敵人,要容易很多麼?
消耗糧草不說,還不一定能找到這麼多敵人。
現在多好,兩個重兵集團就在眼前……
侯賽因認為,即使自己擊敗了索彆斯基的部隊,能夠兵臨華沙,後方補給線也會遭到利奧波德一世派兵偷襲。
與其那樣,不如在波蘭南部將其全部消滅。
如果不能同時打敗這兩個重兵集團,己部繼續北上也是沒有意義的。
一旦彆切斷補給線,屆時彆說攻陷華沙,連十幾萬人馬的吃喝都成問題了。
利奧波德一世擁有三萬騎兵、六萬步兵、一千輛廂式戰車,以及約三百門火炮。
戰至當下,索彆斯基還有五萬多騎兵、近三萬步兵,七百多輛戰車,五百多門火炮。
侯賽因的部隊雖然征戰許久,但並未遭到太大損失,而且還得到了一定的補充。
還有近三萬五千騎兵、約十萬步兵、近三百輛蒸汽坦克、上千輛自製戰車,進口重炮五十四門、輕型火炮兩百餘門、迫擊炮近五百門。
奧斯曼軍還有十四萬作戰部隊,而神羅與波立一方的兵力規模約二十萬,兵力比對方多一半左右。
由於兵力不占優勢,侯賽因采取了反手反擊的戰術,跟上次單挑索彆斯基一樣。
索彆斯基與利奧波德一世在戰前商量過對策,決定並不合兵一處,而是形成鉗形攻勢,讓對方難以招架。
由步兵進行正麵強攻,騎兵部隊暫不先行突擊,而是等步兵吸引火力之後,再對敵軍防線發動衝鋒。
神羅與波立軍隊在開戰伊始將各自統帥的命令執行地很好,幾乎沒有任何瑕疵。
然而奧斯曼軍隊上下也將侯賽因的指令落實到位了,原地構築了環形工事。
不但挖了壕溝,還故意將步兵下了塹壕裡麵,要打一場塹壕戰。
這是侯賽因在看過明帝國的戰爭紀錄片之後所作出的決定。
按照常規打法的話,即使奧斯曼軍隊取勝,也會損失四五萬人。
等於是兩敗俱傷的結果,那己方就無力繼續北上,進攻華沙了。
所以在對方列陣的時候,侯賽因已經命令步兵開始原地挖坑了。
對方騎兵眾多,己方步兵占優,必須先行采取守勢。
侯賽因也能從後方調集騎兵過來,但糧草消耗速度就大大加快了。
現在隻是九月份,巴爾乾地區的糧食還沒收上來。
大幅度增加前線騎兵的話,對補給的壓力實在太大。
即使真要這麼做,也要等到十月份。
也可以從周邊征集糧食,但在波蘭南部地區,由於翼騎兵的遊擊,此舉已經變得非常困難了。
在軍糧不夠充分的前提下,是役就必須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
好消息是在戰前,侯賽因又獲得了一百輛蒸汽坦克。
對於正麵阻擊敵軍騎兵集群的衝鋒,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橫隊的模式大規模推進,這依然是波立與神羅的陸軍戰術。
索彆斯基此前吃過一次虧,但並不認為這個戰術有重大缺陷。
而且一旦讓步兵單位以散兵隊形向前進攻,恐怕在敵軍的彈雨之下,用不了半英裡,就這變成一群散兵遊勇了……
不過對以往的肩並肩的密度有所調整,變成每人與前後左右的距離變成兩步,但必須在軍官的指揮下進攻,不得擅自脫離自己所屬的作戰單位。
為了保護己方士兵,同時削弱敵軍的炮火優勢,索彆斯基也遣人在戰場上釋放大量的煙霧彈,隻要能生煙的東西,都可以扔過去。
至少可以保證己方士兵在一千英尺以外是相對安全的,同時裝備了大量包鐵盾牌。
在沒有戰車掩護的情況下,這也能起到一定的防禦作用。
神聖羅馬帝國與北方聯盟所組成的聯軍從東北方與西北方,向位於正南方的奧斯曼軍隊發動進攻。
雙方距離大約兩英裡,侯賽因認為按照其推進時間計算,步兵大約需要十五分鐘到半個小時才能衝到自己眼前。
由於擔心泄密,侯賽因在戰前並未宣布是役的戰術。
使得對方還在按部就班的推進,以為己方步兵在挖掘用來阻擋騎兵衝鋒的壕溝。
然而奧斯曼步兵的壕溝越挖越深,因為命令就是讓他們挖掘深度及胸的壕溝。
在可以快速換班挖的情況下,壕溝在半小時之內便構築地差不多了。
當炮聲響起時,奧斯曼步兵已經可以躲在壕溝裡看熱鬨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對於這種戰術,他們也是頭一次碰到。
但畢竟自己有了掩體,就不用害怕對方打過來的炮彈和子彈了。
壕溝後麵是坦克,壕溝前麵是陷馬坑,坦克後方還部署了大量騎兵用於反擊。
奧斯曼騎兵自然不會走陷馬坑,而是會走故意留出來的進攻通道。
如果被敵軍騎兵的屍體堵死,那就正好不用反擊了……
侯賽因對於源自明帝國的“出奇製勝”這個詞很有興趣,是役就想驗證一下。
製勝不敢斷言,但應該可以降低己方的傷亡規模。
當敵軍步兵衝過來的時候,有了壕溝與坦克的雙層保護奧軍上下就不感到害怕了。
壕溝看似稀鬆平常,但在戰時,卻可以起到安撫軍心,特彆是讓步兵感到安全的作用。
以步兵為主的軍隊,隻要步兵在敵軍的打擊下先行崩潰,那多半就無法取勝了。
侯賽因的應對之策便是先給步兵們找個窩,能拿多少戰果並不重要,自己彆先慌亂就行。
除了近衛軍之外,其他奧斯曼軍隊,尤其是步兵的戰鬥意誌是很成問題的。
與其說是為了防禦敵軍突擊,不如說侯賽因是擔心被自己的步兵給玩了……
此事絕對需要未雨綢繆,以前屢次進攻中歐受挫,就是因為這方麵的原因。
前些年進攻哈布斯堡家族的控製區,正是由於奧斯曼步兵方陣被騎兵打崩,導致全線崩潰。
這次侯賽因倒是要看看,對方還怎麼打崩己方躲在壕溝裡的步兵!
有了戰壕之後,敵方的炮彈幾乎就打不到自己的步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