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並未與奧斯曼帝國結盟,國王卡爾十一世也不打算趁人之危,可以考慮與登基不久的索彆斯基握手言和。
不過有兩個前提條件,其一,瑞典要拿回此前丟失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這是對此前的失地而言。如果在此外的一些地方已經被瑞典軍隊占據,那麼索彆斯基也要予以承認。
其二,瑞典海軍要擁有整個波羅的海的製海權,明帝國海軍不受此約束。波立擬定的造艦計劃要向瑞典提前半年通報,否則便視為違約,瑞典海軍有權力將其擊沉或扣押。
倒是沒有對丹麥海軍予以約束,不過在瑞典海軍擁有八艘一級鐵甲艦之後,已經對丹麥海軍形成了相對的質量優勢。
如果以後還會從明帝國采購鐵甲艦的話,瑞典海軍也就可以淩駕於整個北方聯盟的聯合艦隊之上了。
反之,丹麥海軍能夠擊敗瑞典海軍的話,有沒有這個條約也就無所謂了,卡爾十一世現在也根本不用在乎對方的感受。
隻要瑞典與明帝國保持長期的親密盟友關係,那麼就可以高枕無憂地做名副其實的北方霸主了,因為俄國已經名存實亡了……
卡爾十一世認為這個條件對索彆斯基一點都不苛刻,自己隻是拿回了屬於瑞典的東西,僅此而已,並未讓其割地賠款。
再說就當下這種情況,對方也不可能有所補償。
瑞典對丹麥的興趣遠遠大於波立,索彆斯基管不著這事,那就沒必要跟他談了,談了也是浪費時間。
能一次拿回來這麼多,卡爾十一世基本表示滿意,多吃多占的話,自己也消化不了。
現在還要視中歐地區的戰況,來擬定未來對東歐地區的戰略計劃。
索彆斯基與利奧波德一世雖然先輸一陣,但對後者來說,並未傷筋動骨。
神聖羅馬帝國雖然名字比較可笑,但由於歐陸戰爭的結束,經過這些年的休養生息,已經比三十年前恢複不少了。
在維也納外圍擊退二十萬奧斯曼軍隊的圍攻便是例證,對方也沒有再次進犯維也納,而是將進攻矛盾對準了波蘭南部地區。
卡爾十一世認為經過動員之後,利奧波德一世完全可以調集大約四十到五十萬人,從而實現卷土重來。
加上丹麥、薩克森、勃蘭登堡普魯士這三個盟友的幫助,以及本土作戰的波立,反奧一方最終的總兵力可能高達一百萬。
在絕對的優勢兵力下,卡爾十一世也就不那麼看好奧斯曼能夠再次取勝了。
利奧波德一世也有理由這麼做,因為奧軍一旦徹底占據波蘭南部,可以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在外圍對維也納實現遠距離包圍。
在克拉科夫戰役獲勝之後,奧斯曼的控製區就像是一把彎刀,從巴爾乾地區一下子捅進了中歐。
估計利奧波德一世巴不得奧斯曼軍隊繼續向華沙進軍,如此一來就能拉大補給線。
等反奧聯軍集結完畢,就能在一年裡最冷的時候給予對方毀滅性打擊了……
消息傳回華沙,索彆斯基當然非常高興。
卡爾十一世所開出的條件,他當然都可以答應。
波羅的海的製海權,他早就沒打算留著。
造戰艦多貴啊!
建造一艘戰艦的成本能養活上萬士兵了!
再說現在已經進入鐵甲艦的時代了,波立根本就沒有這種技術。
從海外采購鐵甲艦也不行,因為就算對方同意,自己也拿不出足夠的錢來。
所以波立最近十年也就根本沒必要留著海軍了,隻要有一堆漁船能撈些海鮮就行了。
對於瑞典的陸地要求,索彆斯基也沒解決的不可接受。
如果自己與盟友能戰勝奧斯曼,那麼以後還能把失地收複。
否則乾脆當作握手言和的禮物,送給卡爾十一世好了。
對於明帝國的三個前提條件,索彆斯基也一並答應下來。
不論是已經投靠自己的奧布霍夫,還是可能投靠自己的阿列克謝一世。
索彆斯基都讓其去投靠利奧波德一世,這樣就完全不會違反相關條件了。
至於俄國的土地,自己連本土都顧不上了,怎麼可能惦記彆人的地盤?
所有進入波立土地的俄國人,索彆斯基都會將其打發到盟友那邊去。
收留他們,就等於多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張嘴!
喂不飽的話,後果可想而知……
迫於形勢,在入冬之前,企圖走出焦頭爛額境地的索彆斯基就與瑞典和明帝國駐瑞典大使達成了一致。
隻有穩住了北方,才能收拾南方的爛攤子。
令其驚奇的是,奧斯曼軍隊似乎滿足占領克拉科夫及周邊地區,並未在獲勝之後繼續北上華沙。
在秋後繼續向北進攻,侯賽因認為天氣情況將對己方將士非常不利,所以思前想後,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一旦己部逼近華沙,那麼補給線將會被進一步拉大,神聖羅馬帝國的部隊隨時有可能切斷自己的補給線。
要從華沙撤退到安全地帶,大概有三百英裡以上的距離,對步兵來說,在大雪紛飛的冬季就是死亡行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既然大概率會失敗,那就沒必要進攻了,侯賽因失敗過多次,已經不會被勝利衝昏頭腦了。
在這個時候,如何跑路的豐富經驗起到了冷靜頭腦的作用……
等翌年春季,再視具體情況而定,似乎更為合理且可靠。
即便地方再次集結大軍,自己也可以憑借克拉科夫城來以逸待勞。
侯賽因認為隻要占據俄國南部地區的清軍不向自己發動進攻,那麼克拉科夫這個突出部就是相對穩固的。
萬幸此前己方已經與清軍達成了一致,雙方都承認了對方的控製區,短時間內應該也不會大打出手了。
克拉科夫之戰對利奧波德一世來說是天大的恥辱,因為聯手波立名將索彆斯基,二打一居然還被對方打得一敗塗地。
為了報仇雪恨,利奧波德一世不管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進行了動員,而且還向丹麥、勃蘭登堡普魯士、薩克森等盟友發出了邀約。
不論如何,這三家均須出兵五萬,隻多不少,自己出兵三十五萬,加上索彆斯基的二十萬,總兵力達到七十萬。
如果入侵到中歐地區的奧斯曼軍隊仍然保持二十萬規模的話,那麼反奧聯軍可以擁有三點五倍的兵力優勢。
當然,利奧波德一世也沒有急於報仇,至少得給手下裝備足夠多的武器彈藥才行。
通過從克拉科夫得來的經驗教訓,聯軍各部將領都意識到了坦克的重要性。
哪怕不會仿製這種重型武器,也可以大批量製造“胡斯戰車”。
尤其是在車頭部位,要裝備足夠厚實的鐵板,最好可以抵擋輕型加農炮的攻擊。
可以速射的輕型加農炮在退居二線多年之後,也實現了二次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