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方不撤退,奧軍就不進攻,還要忍受清軍在摩拉維亞隨意洗劫當地。
己方撤退的話,奧軍說不定便會趁機發動全線進攻,屆時還可能遭到清軍的夾擊。
利奧波德不知道清軍何時能夠撤出摩拉維亞,如果到冬天才走,估計摩拉維亞就不剩什麼了,跟當初被歐陸戰火荼毒的帝國境內沒啥區彆了。
經過與紹姆貝格等高級將領們的數次商議,最終利奧波德決定原地堅守,否則此前所蒙受的巨大傷亡代價就全要付之東流了。
僅僅損失一個摩拉維亞,對帝國來說還達不到傷筋動骨的地步。
無非是從眼前的一個敵人變成兩個敵人而已,隻要在明年春天,索彆斯基能夠卷土重來,那麼勝利就一定還屬於己方!
等打敗了奧軍,自己再攜手索彆斯基,讓清軍明白誰才是歐陸的主宰者!
不論是奧斯曼還是清軍,都是名副其實的外來入侵者!
既然聖戰已經開始,那就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堅持下去,直至贏得最後的勝利!
侯賽因在接到清軍在摩拉維亞作戰取得階段性勝利的信後,便讓麾下各部開始挖掘戰壕。
既然對方想要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那自己就奉陪到底好了。
不光是戰壕,連臨時住所也要一並造好,以便在戰場過冬。
同時做好兩手準備,如果對方突然撤退,己方一定要立即追擊。
否則,那就在布達佩斯外圍一起過新年好了!
在一六七六年夏末至一六七七年年初這段期間裡,利奧波德損失了十萬人,摩拉維亞還被清軍柔躪了一頓。
索彆斯基的翼騎兵在布達佩斯與馬丁兩地的作戰中接連失利,也有十萬規模的傷亡,波蘭的中東部地區也慘遭清軍洗劫。
由於采用的戰略戰術都比較得當,奧軍的損失不到兩萬人,不過放棄了已經占據的波蘭南部地區,北上華沙的計劃也戛然而止。
順雞在多爾袞的努力下,不光從波蘭和摩拉維亞得到了不下上萬頭牲畜和超過三十萬奴隸,還拿到了十萬多石的小麥。
兵力損失不過萬人,不論是戰損比還是投資回報都堪稱行業翹楚。
算是這大半年以來,歐陸戰場上的最大贏家了……
為了找補回來,利奧波德命令十萬帝國部隊進駐摩拉維亞,名義是協防,同時幫助當地回複春耕。
等春耕完畢,再讓這十萬部隊從多瑙河東岸南下,在艦隊的掩護下,增援紹姆貝格的部隊。
確保紹姆貝格所部的兵力在四十萬以上,對侯賽因擁有一點五倍的兵力優勢。
同時讓漢諾威、巴伐利亞、勃蘭登堡普魯士、薩克森這四個盟友再次各增兵兩萬。
加上原來的十七萬人,使多瑙河西岸的兵力增加到二十五萬。
反奧聯軍的總兵力達到六十七萬,在索彆斯基的部隊不馳援戰場的情況下,也對奧軍形成相對的兵力優勢。
易卜拉欣也沒閒著,尤其是看過了侯賽因遣人拍攝的關於布達佩斯外圍,敵軍所挖掘的連綿不絕的戰壕與成千上萬的帳篷之後。
這位蘇丹便更加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在丟失了克拉科夫之後,他不允許戰略重鎮布達佩斯再失守了。
增派部隊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不過前期隻能派過去十萬人馬,含三萬騎兵與七萬步兵。
不過包括一個營三十六門從明帝國進口的新式重炮,五百輛蒸汽坦克,十艘飛艇,以及本土生產的火炮上千門和戰車上千輛。
蒸汽坦克裡有一百輛是裝有機槍的新款型,餘下也是明帝國新製造的,不過是舊版本。
明帝國同意每年向奧斯曼出口至少兩百輛安裝了機槍的新式坦克,每季度交付五十輛。
如果產能有餘的話,數量或可增至一百輛,這讓易卜拉欣在高興的同時也憧憬起來。
明帝國皇帝同意每年向己方出口兩千輛舊版新坦克以及少量新版新坦克,這勢必使得奧軍戰鬥力倍增。
重炮方麵,每月可交付半個營,也就是十八門,全年可達兩百一十六門,射速等同於數量十倍於此的普通重炮。
而且由於明帝國與奧斯曼的友好關係,這次破天荒地出口了五百枚戰術導彈,不禁讓易卜拉欣大喜過望。
加上將會分為四次交付的一萬支左輪短銃和十萬支左輪步槍,預計將使奧軍在入夏之後,戰鬥力得到攀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儘管這些武器都是用戰馬、堅果、毯子、石油、瀝青、成品油等東西換來的,但易卜拉欣認為絕對是物超所值的。
尤其是後三樣東西,在自己的地盤上可謂取之不儘,用之不竭,完全不用擔心產量的問題。
尤其是在明帝國的海上運力超過荷蘭,躍居世界第一之後,配合世界第四的奧斯曼船隊,運作從波斯灣到明帝國的航線毫無問題。
明帝國分彆在青島與泉州各建成了一座商業造船基地,均擁有多大六十座船塢,其中四千噸級、七千噸級、一萬噸級的船塢各二十座。
範例是現成的,就是三級鐵甲艦、四級鐵甲艦、五級鐵甲艦。
由於不需要考慮作戰事宜,鋼材也不需要用最好的。
故而不但成本很低,而且建造的速度也隻有同噸位戰艦的七成時間。
這便意味著每三年,便可下水超過八十萬噸的商船。
雖然荷蘭的商船總數有近六千艘,不過總噸位隻有三百萬噸左右,平均到每船不過五百噸而已。
明帝國在一六七五年年底,商船的總噸位就超過了荷蘭,坐上了商業海運的霸主寶座。
哪怕荷蘭造船業也非常發達,而且很善於建造木製商船。
然而由於本國人口數量的限製,必須聘請大量外國水手。
加上建設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以及消化英格蘭東部地區需要大量資金,讓荷蘭對造船業不能全力以赴。
明帝國麵臨同樣的問題,要消化鮮卑利亞需要兩三百年的時間,而修建橫亙這個地區的鐵路也要耗費巨資。
不過明帝國有連個辦法來降低這個項目的投資成本,一來是用大量奴隸礦工開采新發現的金礦,二來則是通過擴大出口金額來提高貿易順差。
對於此二者,明帝國都是很有經驗的,故而絲毫不影響建設造船基地以及大量新建蒸汽式鐵甲商船。
這種商船的建造成本更高,但船體不會生蛆,抗風浪能力更佳,平均航速也更快,優點非常明顯。
沒等開工建造,所有一百二十艘新式商船便被海商們搶購一空,一艘都沒剩下,而且預訂了一倍於此的數量。
這就說明了新式商船已經在海運市場嶄露頭腳,被大家接受的同時,順便開啟了海運業的未來……
喜歡明末黑太子請大家收藏:()明末黑太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