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之戰是一場遭遇戰,雙方都以騎兵為作戰力量,隻不過多爾袞用了一點小伎倆,把索彆斯基坑得不輕。
用專業詞語描述就是“戰術技巧”,相對落後的一方肯定是要吃虧的,就像當年清軍對陣明軍時一樣……
堂堂大清王師,就算打不過人多勢眾且擅用火器的東方蠻子,也必須對西方蠻子痛下殺手才行,不然廣闊天地就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了。
能在短時間內便取得一場大勝,多爾袞當然很高興,但由於見過大風大浪,故而絲毫沒被眼前的勝利衝昏頭腦。
估計殲敵在六萬至八萬之間,通過俘虜供述賊首在是役投入的總兵力,料想是能打掉對方一多半人馬了。
隻要使其不能輕易南下就行了,北上追擊的事情,多爾袞根本就不打算去想,因為波蘭已經去過了。
能夠讓大清王師“幫助”摩拉維亞的百姓收莊稼,多爾袞就心滿意足了。
一切順利的話,王師在入冬之前再班師回朝即可。
走得越晚,對本土的糧食依賴就越小。
既然摩拉維亞的莊稼長勢良好,那大清天兵們就實在沒必要回家吃飯了……
由於多瑙河的阻礙,多爾袞也沒法帶兵去堪稱花園般的城市的維也納去看看了。
不得不說,這是個小小的遺憾。
可隻要王師未遭重創,以後總有機會兵臨城下的。
根據探馬來報,位於布達佩斯外圍的對陣雙方,似乎還沒動手。
雙方的主帥還真有耐心,不過多爾袞更有耐心,而且胃口更大。
鑒於波軍主力已經在布達佩斯與馬丁接連遭受了重創,短時間內難以恢複元氣。
神聖羅馬帝國的主力還被牽製在布達佩斯城下,根本無暇顧及摩拉維亞。
多爾袞便寫信上奏順雞皇帝,再增派二十萬兵馬過來。
目的隻有一個,便是將摩拉維亞的莊稼收成全都搬到大清去……
此番並不需要派精銳部隊,隻要會騎馬就行。
哪怕糧食運不走太多,在半路上吃光都可以。
摩拉維亞是帝國境內,一切物產都可以用來消耗。
多爾袞所部先是在波蘭腹地所向披靡,而後在摩拉維亞又戰勝了波軍主力。
等捷報傳至聖京哈爾科夫),順雞自然龍顏大悅,文臣武將們也對睿親王的功績交口稱讚。
隻有豪格依舊不苟言笑,認為多爾袞無非是出兵趕上了好時候,乃至運氣所致,而非眼光獨到。
如若不然,定遭慘敗……
至於調派二十萬人過去運糧加吃喝,順雞當然非常讚同,哪怕在本地收莊稼,苦力們也是會大量消耗糧食的。
摩拉維亞有現成的糧食,乾嘛不派人過去大吃一頓?
哪怕最終未能運回來一粒糧食,能在對方的地盤上白養二十萬人一個月也是值得的。
摩拉維亞東部其實並不與清國的西部接壤,中間隔著奧斯曼的地盤。
不過彼此相距不到五百裡,而且奧軍的東北部主力現在隻集中在瓦拉幾亞羅馬尼亞)地區。
部署在東喀爾巴千山的北部地區的兵力非常有限,對清軍的越境行為也是熟視無睹。
隻要不打自己就行了,清軍去西邊乾嘛,奧軍全當沒瞧見……
有檬古諸部以及哥薩克的幫助,加上西征攜帶的牲畜,使得清軍完全不缺馬匹。
除了用來防禦蠻明與羅刹的二十萬人馬,以及五萬警惕波軍動向的部隊之外。
經過一番集思廣益,順雞便調集了四十萬人到摩拉維亞去打牙祭。
比多爾袞在信裡的預期多了整整一倍,因為聽說可以隨便吃喝,使得各部變得都很積極。
等四十萬蝗蟲大軍抵達目的地之後,摩拉維亞這邊的情況也如睿親王所概述的那般。
這便等於在摩拉維亞的土地上,一下子有了六十萬隻巨型蝗蟲!
讓莊稼和農戶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交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的農稅就彆指望了。
不像以山地為主的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境內是平原居多,對清軍騎兵完全沒有地形優勢。
六十萬大軍如入無人之境,在其境內恣意妄為,連吃帶拿,可謂囂張到了極點。
利奧波德早已接到了告急信,但自己的主力被牽製在布達佩斯,而索彆斯基已經戰敗。
外援幫不上忙了,自己又無暇分身,隻能從本土調兵去救援摩拉維亞了。
但想到清軍的數量據說達到了跟此前自己所部一樣的七八十萬的時候,利奧波德又猶豫了。
毫無疑問,對方以騎兵為主,在平原上的機動能力極強。
自己派去的救兵以步兵為主,騎兵最多能派過去十萬,還不是精銳。
一旦騎兵孤軍冒進,被對方重創,步兵又難以及時抵達戰場。
這樣的話,己方獲勝的幾率就很低了,甚至會遭到一場空前的慘敗。
從集結到出征抵達目的地,少說也要一個月以上,屆時恐怕清軍都已經撤出摩拉維亞了。
思前想後,利奧波德隻能選擇暫時咽下這口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等在布達佩斯擊敗了侯賽因,再找機會向清軍報仇。
可是侯賽因似乎根本就不著急給布達佩斯的守軍解圍,一點主動進攻的跡象都看不出來。
從夏季等到入秋,紹姆貝格著急也沒辦法。
對方就是不動手,所部又不能放棄現成的戰壕,去攻擊敵軍。
起初利奧波德與紹姆貝格都不知道侯賽因在等什麼,但接到來自摩拉維亞的告急信之後,兩人便明白過來了。
有了大量清軍在己方腹地來回折騰,侯賽因就有了倚仗,完全可以等己方撤退再動手了。
現在就輪到利奧波德左右為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