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菁四十二年1685)三月初,規模龐大的大明遠征艦隊從本土沿海的各大基地起航,先行在濟州島集結,而後沿既定的北方航線,經過北極海峽駛往東地。
遠征艦隊包括兩艘俾斯麥、六艘定遠、十二艘吉野、十二艘來遠、十二艘致遠,以及四艘定遠型補給艦、四艘定遠型醫療艦、四艘吉野型補給艦、兩艘吉野型醫療艦。
還有由商船改裝的八艘萬噸級蒸汽鐵甲補給艦與八艘七千噸級蒸汽鐵甲補給艦,有了這些補給艦之後,遠征艦隊在遠洋作戰方麵已經算是萬事俱備。
熟悉這條航線的揭暄當然是不二人選,這次沒有鄭廣英陪伴,但這位老夥計也會從東海岸抵達北美,配合鄭成功接收荷蘭的新阿姆斯特丹。
刨去在簽署貿易協定之後調撥給諸多盟友的主力艦,為了組成強大的遠征艦隊,昊菁皇帝幾乎將大明海軍的精銳力量抽調一空了。
本土隻剩下一艘一艘俾斯麥與一艘定遠坐鎮,其他型號的鐵甲艦的噸位都比較小,揭暄還表示有些擔心。
但昊菁皇帝認為膽敢進攻大明沿海之敵貌似還沒生出來,有四十多艘鐵甲艦就足夠用的了。
由於沒有大量主力艦的保護,法荷兩強倒是知道大明沿海地區在此時比較脆弱,昊菁皇帝賭這倆貨不敢貿然行事。
你敢有所動作,老子就敢斷你的仙藥供應,然後眼睜睜地看著你一點點老去,最終病死或老死!
擁有一艘俾斯麥、一艘定遠、四艘吉野、二十八艘自行研發的二級鐵甲艦、二十艘致遠的路易十四,不拉上荷蘭便對大明帝國動手,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荷蘭海軍擁有一艘定遠、十一艘吉野、四十六艘致遠,加上法國艦隊,其實力倒是有些不俗。
然而威廉三世不是能夠隨便被誆騙的傻子,動用舉國之力,與大明帝國打個兩敗俱傷,最終隻能讓路易十四撿便宜。
還有三年時間,第九批次造價計劃所包括一艘布呂歇爾試驗艦、一艘俾斯麥航母試驗艦、八艘俾斯麥、八艘定遠、十八艘吉野、六艘來遠、八艘致遠、三艘定遠補給艦、三艘定遠醫療艦就將全部完工。
對大明來說,最多難受三年而已。
之後,就算揭暄的遠征艦隊常駐北美,對本土也全無防禦壓力了。
最遲在後年年初,旅順造船廠與南都造船廠負責建造的二十艘吉野便將下水。
這就意味著實際上,昊菁皇帝也就會擔心兩年罷了,留給某些敵人的翻盤時間也就不多了……
最近三十年,大明朝廷雖在大力挖礦,可是戶部的盈餘仍舊不多,原因便是挖礦賺來的錢多半用來對礦場二次投資,以及造艦用了。
大把的銀幣已經變成了鐵甲艦,要麼在造船廠裡,要麼已經在海軍艦艇列表裡了。
海軍是吞金巨獸,然而飼養海軍的收益也是很明顯的。
不像後世,現在即使是退役的鐵甲艦,也能賣個好價錢。
這就等於這些年大明朝廷沒花多少錢,便實現了用鐵甲艦保衛萬裡海疆的目標。
此番遠征,艦隊除了作戰艦艇與輔助艦艇之外,還攜帶了近千艘商船。
運輸五千陸戰隊、一萬五千陸軍、兩萬倭軍,還有大量飛機、坦克、重炮等重武器和補給品。
指揮陸軍部隊的是張天寶的二叔——李定國!
六十多歲的李定國在年前被從蘇門答臘島調回來,在北都過年期間,昊菁皇帝便賜予了他一個新任務,外加幾管仙藥。
要不是看在當年擊斃孔有德與尼堪,嚇跑吳三桂的份上,李定國是得不到這種好東西的。
念起前世有抗敵之功,今世有進剿東印度群島土著的辛勞,這才賜給他仙藥。
由於當地氣候與植被的原因,東印度群島上的土著並不比辮子好打。
可以說,昊菁皇帝將所有戰區裡最難完成的任務交給了李定國。
該部一直也以陝北為兵源地,這些年來總計傷亡不下萬人。
而陝北士兵的驍勇善戰,也讓當地的土著吃儘苦頭,李定國所部累計斃敵不下二十萬,致傷致殘上百萬。
現在昊菁皇帝讓德意誌混血兵團接手這個差事,配合飛機與坦克,以及早已當地展開進剿行動的十萬倭軍,使用達姆彈與白磷彈,與土著進行下半場的較量。
預計再過八到十年,就應該可以徹底征服這個該死的群島了。
跟之前的荷蘭人一樣,明軍與官府隻在東印度群島個主要島嶼上存在,那些小島暫時不需要考慮。
大島上也僅以城池為據點,鄉下隻有在進剿時才會過去,平時根本不用搭理。
蘇門答臘島與爪哇島是最重要的戰略要地,昊菁皇帝也打算用心經營。
不過在十九世紀初,坦博拉火山的劇烈噴發,始終是昊菁皇帝的一塊心病。
那次噴發的規模超乎想象,直接讓全球降溫大約零點五度。
這當然不算什麼大事,也沒有重新激活小冰河時代。
問題是蘇門答臘島與爪哇島肯定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地方,說不定會吃火山灰好幾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現在對兩座大島的投資,可能在火山噴發之後,就要被清零了……
在審慎思索之後,昊菁皇帝目前僅同意對兩地的固有城池,即荷蘭人已經建好的據點進行維護,其他暫時不做考慮。
由於西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存在,昊菁皇帝一直對遷往南地有所保留。
自己好不容易賺來的錢,動不動就有被係統清零的風險,這是小心肝所不能承受的打擊。
相比之下,北地雖然寒冷,隻要不搬到通古斯卡地區,就不會遭到那次致命打擊……
比較理想的遷都之地就是位於北地中間靠南位置的鄂木斯克、巴爾瑙爾,甚至更南的阿斯塔納。
但這是後話了,目前的首要任務是收複北美失地的同時,處理好澳洲的事情。
由於澳洲的移瑉很多,當地土著規模又很小,朝廷還在當地開辦了鋼鐵廠與造船廠,使得澳洲的情況要比東印度群島好不少。
昊菁皇帝便打算讓長子朱祥堂過去當攝政王,澳洲一直是朝廷的直屬地區,現在與以後也不是某位皇子的封地,但此子有權利管理一切事物。
如此安排就是為了避免澳洲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後出現北美的某件事,有皇長坐鎮,加上調派軍隊,可以平穩發展一百年了。
至於被將領挾持而稱帝之事,昊菁皇帝也不擔心,以長子敦厚老實的性格,即使當時答應,事後也會前來給某父皇謝罪。
朱祥堂的性格接近首席太子朱標,不過由於其父皇從小就注重皇子們的身體保健,使得朱祥堂的身體一直很好,沒生過甚子大病。
現在這貨就不能在科學院繼續混飯吃了,以他的年紀,再混十年,說不定都要混成院長了,那可是孫雲球的位置。
朱祥堂已經三十歲了,剛好是可以外方曆練一番的時候,當年他叔叔遊學西歐……
此事不提也罷,昊菁皇帝叮囑長子,到了澳洲,記住聖諭就能做好本職工作。
主旨就是科學管理、規範運作、實事求是、嚴於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