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正規軍與瑉兵均不曾見過如此聲勢浩大的進攻陣勢,完全被眼前的景象給驚呆了。
遠征軍的蒸汽坦克隊形凹凸有致,分成前後兩排,以犬牙交錯的方式向前推進。
每輛坦克後麵都跟著大約十幾、二十名的步兵,坦克則在不停地用火炮和機槍開火。
第三代蒸汽坦克的成組成員達到五名,包括駕駛員一名,裝填手一名,車長兼炮手一名。
如有必要,另外兩人則負責使用車載機槍,機槍使用四十發中型彈板。
副射手在不忙的時候,還可以用步槍或手槍進行射擊。
本來昊菁皇帝還打算給每輛坦克上麵再增加兩挺機槍,尤其是考慮過車體前方開口的設計。
但考慮到防彈的緣故,這才取消了,變成隻有車頂裝有機槍。
不過機槍是可以升降的,成員能夠利用潛望鏡,在車內完成扣動扳機的工作。
機槍裝有防彈板與瞄準鏡,可以在有效保護射手的同時,提高射擊的精度。
光是車載機槍就高達六百挺,給英軍帶來的火力上的壓力就可想而知了。
凡是曝露在空曠開闊地上的士兵,都可能遭到明軍機槍的猛烈掃射。
一排排子彈打過來,能把地表鑽出一連串的窟窿,真就跟犁地差不多。
有的英軍士兵見到子彈呼嘯而至想跑,可是身體慢了半拍,腿部或腰部便不幸中彈。
短短十分鐘之內,便有五六千人被機槍打過來的彈雨給撂倒在地,哀嚎不已。
英軍的簡易戰車倒也不是沒有發揮其戰鬥力,可是小型加農炮所發射的炮彈已經無法打穿明軍坦克的正麵裝甲。
在研發的時候,大明科學院的項目組便進行了針對性的升級,使新一代蒸汽坦克能夠在近戰時抵擋對方戰車火炮的攻擊。
一般來說,十磅以下的火炮已經無法摧毀第三代蒸汽坦克了,尤其是速射型的大小佛郎機。
第三代蒸汽坦克主要防範的就是這種射速快的火炮,其他大口徑火炮倒是不用在意,因為射度很慢。
一炮不中的話,等裝填完畢,還要重新瞄準目標,這至少需要五分鐘以上的時間。
蠻夷的戰車安裝大口徑火炮是不切實際的,那就會大幅度的降低其機動性。
小口徑火炮便無法摧毀明軍的蒸汽坦克,等於說,這種陸戰利器已經進入全盛時代了。
進入十七世紀八十年代之後,騎兵的時代已經正式被橫空出世的坦克掃進了垃圾桶裡。
尤其是在平原地帶,有了坦克保護的步兵,完全可以擊敗數量兩三倍於己方的騎兵部隊。
丘吉爾沒有讓蒙克攜帶大量的騎兵的原因便是如此,前者也看到了問題所在。
即便是奔襲對方臨時修築的水壩,騎兵也會遭遇對方阻擊。
在不具備攻堅能力的提前下,騎兵隻能利用自身的機動性進行運動戰。
而在眼下,蒙克的步兵與戰車的協同衝鋒,在短時間內,就被明軍的對攻戰術給打垮了。
根據蒙克用望遠鏡觀察估計,投入戰場的二百輛戰車,已經有四分之三被摧毀了。
餘下部分的情況也就更加不妙了,對方戰車的火炮射度實在是太過恐怖了。
炮擊的精度與車體的抗打擊能力也比己方要高出很多,完全是兩個檔次的武器。
更加悲劇的是,蒙克用望遠鏡向對麵看去,很難看到著火冒煙的戰車。
儘管在己方戰車被摧毀後,戰車後的步兵會跑到臨近還能正常行駛的戰車後麵,繼續進攻。
可是隨著戰車數量越來越少,跟在後麵的步兵越來越多,這種情況已經變得岌岌可危了。
從一英裡到半英裡,再到三四百英尺,一兩百英尺。
雙方的距離在不斷縮短,最終在交錯之前,英軍的戰車已經所剩無幾了。
跟著戰車推進的英軍步兵,瞬間便被明軍的步坦協同戰術給衝垮了。
燧發槍完全不是彈匣式步槍的對手,加上機槍的肆虐,明軍在火力上的碾壓被體現得淋漓儘致。
推到近前的三萬多英軍,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裡,被打死打傷超過兩萬,腿腳靈活能跑的都選擇在第一時間跑路。
就一個回合!
沒有所謂的白刃戰!
三萬五千左右的英軍已經被一萬五千遠征軍的鋼鐵洪流給淹沒了!
讓很多遠征軍士兵遺憾的是,他們連投擲手榴彈的機會都沒有。
在二十多步開外,喪失鬥誌的英國蠻夷就已經掉頭開溜了。
但此時跑路就顯得太晚了,遠征軍步兵不會放過如此好的一個打活靶子的機會。
步兵若是夠不著了,坦克便會開火,然後是飛機低空追殺。
大約兩千英軍殘兵跑到了附近的一處森林裡,以水火戰術見長的黃廷立刻命令部隊包圍這處林子,然後在外圈放火。
負責在順風方向進森林裡清剿英軍的遠征軍士兵好不容易逮到了投擲手留的機會,隻要發現可以跡象,不管裡麵是人是獸,一律手榴彈伺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以至於在戰後打掃戰場的時候,居然發現打死或炸死了兩頭野豬、五隻鹿、十三隻兔子……
打仗之餘還能打牙祭,這是大家沒想到的事情。
林子裡的英軍完全受不了這種戰術,他們也不善於打遊擊。
東躲西藏未果,還不斷損失人手,在死傷過半之後,餘下的七百餘人被迫選擇投降。
在天黑之前,被後世命名為“肯特平原之戰”的這場戰役隨著日落宣告結束。
翌日徹底打掃戰場,主戰場連同周邊地區,總計找出了一萬兩千一百多具屍體。
另有約四千人在當天傷死,還有重傷不治之人在幾天內相繼斷氣。
合計消滅英軍約一萬九千人,俘虜約兩萬人。
殲敵三萬九千人,餘下應該是已經逃出升天了。
這算是登陸英屬北美地區以來,遠征軍所取得的最大戰果了,不可謂不輝煌。
黃廷對此並未得意,因為這都快一年了,新倫敦居然還沒拿下來。
要不是自己給河流改道了,來了個“水淹夷都”,圍城時間說不定會更長。
從鄭紹那邊傳來的消息,新倫敦城內的守軍與百姓已經開始向查特胡奇河西岸撤退了。
蒙克所部五萬人被重創的消息傳到了詹姆斯二世的耳朵裡之後,群臣便都覺得都城已經守不住了。
外有強敵,內有水災,守軍兵力經此一役還少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