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戰場主要在南德意誌的多瑙河南岸地區,所以一六九四至一六九五年冬季進行的戰役也被稱之為“南德戰役”或“多瑙河戰役”。
蒂雷納針對敵我雙方的特點,做了極其針對性的部署,加之戰術應用得當。
在半個月的時間裡,盟軍的騎兵部隊便在法國空軍戰機的掩護下,給入侵德意誌的五十萬清軍造成了重創。
阻擊五路清軍進攻的盟軍騎兵幾乎同時取得了勝利,也被後世稱之為歐洲戰神的“五戰五捷”!
擁有了絕對的製空權後,消滅敵騎總數超過三十萬,而盟軍損失還不到三萬,打出了十倍以上的戰損比。
等於康雞皇帝射出來的三支箭被蒂雷納直接折斷了一支,另外兩支的狀況則大為迥異。
負責進攻法國東南部與威尼斯的穆占麵對兩位法國元帥——奧比鬆與羅什舒瓦爾,並未拿出比上次更好的辦法。
清軍騎兵部隊每到一處,頭頂便會出現或多或少的盟軍戰機,時時刻刻都可能遭到對方的猛烈空襲。
穆占所部沒有攜帶攻城的重炮,也就打不下來威尼斯與法國境內的城池。
守軍對此早有準備,不但外設了內外兩條壕溝,壕溝之外還遍布陷馬坑。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進攻人口隻有萬人的小城,清軍的傷亡規模都可能比城內的人口少不了太多。
尤其是在得知韃靼人所犯下的曝行之後,不管是守軍還是居瑉都是眾誌成城,同仇敵愾,決意拚死抵抗。
出兵阿爾卑斯山以南地區一個月之後,穆占所部的便宜沒占到多少,反而損失了近十萬人。
主要是由空襲與敵方騎兵的突擊造成的,一天損失三四千,累積下來的總和就達到相當之多的地步了。
盛怒之下的穆占也試圖圍困梅斯特雷、特雷維索、帕多瓦、維羅納、米蘭、布雷西亞等地。
然而大軍圍城沒多久,便會引來大量飛天邪物,對大清王師狂轟濫炸,由此帶來的兵力損失比不圍城要大得多。
若是提前知曉圍一次城就要損失一兩萬人的話,穆占是決計不敢如此行事的。
他麾下的五十萬大軍看似極多,可位三四十次城之後就肯定不剩多少人了。
亞平寧半島的北方大部分地區,都已經在威尼斯與法國當地官員的命令下實施了堅壁清野的策略。
清軍在鄉間也搶不到比上次還多的人畜財物,無奈之下,穆占隻能下令一路向南,去上次沒去過的地方碰碰運氣。
亞平寧半島中部歸羅馬管理,南部為法屬那不勒斯王國,國王自然是路易十四。
因為覺得韃靼人不會長驅直入,使得當地守軍與百姓的警覺程度都不如北方。
這也讓清軍猶如進入了世外桃源,所到之處搶得連雞毛都不剩。
兩國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化進程相對滯後。
農業依舊是當地的支柱產業,如此一來反而讓清軍獲得了大量亟需的補給。
羅馬與法國在當地部署的戰機加起來也隻有一百餘架,而且都是沒訓練多長時間的菜鳥飛行員。
儘管如此,麵對數十萬來犯之敵,需要自己以一擋千,兩國空軍的飛行員們依然肩負起了保家衛國的重任。
羅馬騎兵與法軍騎兵出動了超過十萬,配合空軍進行作戰,不過其中近半都是臨時征召來的,這些人的戰鬥力無法與正規軍相比。
與往南進攻,清軍所遭到的抵抗就越發激烈。
那不勒斯各地幾乎都是諸多家族一起分蛋糕的生活模式,自家的領地被看得比命還重要。
當初路易十四從卡洛斯二世手裡接管那不勒斯王國,各家族隻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不能收重稅。
路易十四在柯爾貝的建議下便答應下來,這麼多年來雙方一直保持著默契,然而清軍的出現就打破了這個平衡。
不速之客連招呼都不打,上來就明搶,不但搶財物,還搶人,這是當地任何家族都無法容忍的事情。
清軍試圖證明隻要實力至上,便可以在那不勒斯為所欲為。
當地家族武裝則紛紛用所有成年人的生命,來扞衛自家的利益。
亞平寧半島南部山地較多,讓清軍騎兵的行動較為不便,反而給了當地武裝很多偷襲的機會。
白天打不過,就換成晚上偷襲。
人多不能動手,就挑人少的時候下手。
駐紮在當地的法軍作為白天出擊的力量,而家族武裝則讓夜裡變成了遊擊隊的天下。
這種方法也阻擋不了穆占的四十萬大軍強勢推進,然而卻讓對方感到無比難受。
駐馬耳他的明帝國“商人”在得知法屬那不勒斯的遭遇後,便向首府那波利運輸了五千支左輪步槍、一百萬發子彈與五萬顆手榴彈。
槍是二手的,手榴彈是全新的,這批軍火為無償贈送,不收一枚銀幣的好處,而市場價值超過三百萬銀幣。
此舉不是沒回報的,收貨方已經火燒眉毛了,立刻決定向某商人采購一百架“信天翁”戰鬥機和配套的零部件及武器彈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就等於買飛機附贈步槍和手榴彈,但先送後賣,更能讓對方體會到雪中送炭的感覺。
急轉直下的戰況迫使當地人就算是傾家蕩產,也要購買武器來抵禦韃靼人的洗劫。
看到己部掠奪了近百萬人與約二十萬頭牲畜之後,穆占便決定見好就收了。
上次搶到的比這次少,最後也沒帶走多少。
當務之急,還是趁對方主力沒在威尼斯附近,趕緊班師回朝為妙。
等到穆占的左路大軍離開威尼斯時,人馬隻剩下三十萬出頭,損失近二十萬。
處境最佳的是彰泰所率的右路大軍,在波立及德意誌東部地區幾乎沒遇到激烈的抵抗。
全程跑下來,包括因病減員在內,折損的總數還不到五萬。
比起另外兩路,可謂是順風順水。
索彆斯基不是沒有率兵抵抗,利奧波德將己方的主力放在了南德地區。
使得他在自己的地盤上獲得的友軍支援是非常有限的,隻有丹麥、薩克森與勃蘭登堡等盟友出兵相助。
三家出兵的總數加起來也就五萬,對索彆斯基來說是杯水車薪,完全不解渴,眼睜睜地看著一群韃靼強盜將自己的家園變成了廢墟。
利奧波德不是沒想過將主力調到德意誌東部地區來幫助索彆斯基,然而這個建議被蒂雷納否決了。
東邊已經淪陷了,從本質上來說,救與不救的區彆並不大。
然而南德地區隻有多瑙河以南被打爛,更何況盟軍在這裡打了打勝仗。
還有一點,那就是從俘虜口中得知,這次韃靼皇帝禦駕親征。
在重創五十萬大軍的背後,還有一百萬韃靼騎兵在時刻準備報複。
眼下還無法判定韃靼皇帝的下一步打算,盟軍最好的選擇就是按兵不動。
以慕尼黑為中心來構築南德地區的防禦體係,寄希望於對方能主動過來碰壁。
利奧波德雖心有不甘,但還是認可了蒂雷納的提議,畢竟跟著這位元帥能打勝仗啊!
換成索彆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