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清軍的慘敗,瓦拉幾亞帕夏羅馬尼亞總督)薩利赫已經通過己方飛機偵察以及明軍送來的通報清楚了大概。
根據蘇丹陛下的命令,奧斯曼軍隊迄今為止仍舊保持克製狀態,一直固守在邊境線上,沒有向北推進哪怕一步。
原因很簡單,清軍還沒到窮途末路的地步,至少還沒向奧斯曼臣服,此前僅僅是派人前來求購武器彈藥,並希望奧軍能夠北上抗擊明軍的推進。
前者或許可以考慮,但後者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奧斯曼帝國與明帝國是同盟關係,而且還要有求於對方。
放眼世界,隻有明帝國能夠消化己方的大部分原油和成品油的產能。
己方還能從雙方的易貨貿易裡大受益處,幾乎不用花錢便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先進武器以及各種商品。
隻要明軍沒有在非演練的情況下,踏上帝國的土地,那麼帝國上下沒有一個人願意與明帝國開戰。
實際上,從開戰至今,帝國一直在向盟友提供大量的成品油,而且是走蘇丹運河、博斯普魯斯海峽,運抵黑海北岸的。
凡是明帝國的非戰鬥艦船,並不需要提前向帝國通報,便可以駛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去往黑海,甚至進入亞速海。
薩利赫還希望明軍能夠進一步消耗清軍的兵力,這樣就等於為今後帝國收編殘餘清軍開打了方便之門。
之前己方與明帝國規定的分界線是南布格河,清軍也就是憑借這條河以西的地區在負隅頑抗。
薩利赫相信這對武器精良的明軍來說並不算多大的困難,在掌握製空權的情況下,明軍可以肆無忌憚地打擊各地的清軍。
奧斯曼帝國空軍也已經列裝了“大力神”轟炸機,不過前期並沒有部署到瓦拉幾亞,而是全部調到在匈牙利與巴爾乾地區,用來防止盟軍南下。
對付清軍,連薩利赫都認為光是兩百架“信天翁”戰鬥機,配合數萬精銳騎兵以及幾百輛坦克,便足以讓己方大獲全勝了。
到下雪之前,西帝定承皇帝弘皙麾下有約五十萬人馬,大部分都是察尼帶來的,這位敗軍之將立刻成為了勤王的有功之臣。
察尼的百萬大軍此前在進攻德意誌地區時遭到了重創,損失了近三十萬人。
為了阻擊出現在第聶伯河西岸的明軍,該部人馬又折損了三十萬左右。
凡是能帶來的,察尼都已經將其帶到了定承皇帝麵前。
至於動員的那些兵馬,根本就不頂用。
在成百上千的飛天邪物麵前,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連常備軍都不是飛天邪物的對手,更彆說動員起來的預備軍了。
大清國號稱披甲五百萬,實際上常備軍大約兩百五十萬。
其中有一百萬是用來頻繁進攻西歐蠻夷用的,一百萬是負責在北方防禦狗蠻子的。
餘下五十萬有三十萬部署在南方,其餘則分散在本土各地,用來固守重要城池。
現在北方的百萬大軍被狗蠻子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定承皇帝弘皙估計四叔那邊至少應該能有二三十萬兵馬,兩邊加起來的總兵力倒是不少,說不定仍舊有百萬大軍。
然而隨著國土被狗蠻子快速蠶食,沒有足夠的耕地,那就養活不了如此之多的兵馬了。
奪回失地是當務之急,如若不然,那就隻能將波立、摩拉維亞、波希米亞、普魯士等地當成本土來發展了。
然而隨著蒂雷納元帥所指揮的盟軍擊敗察尼的部分人馬,盟軍在中歐地區開始了大規模的反攻行動。
到十月份便已經收複了摩拉維亞、波希米亞、普魯士等地,連同大半個波立,前鋒部隊已經攻入了此前屬於清國的東喀爾巴千山地區。
利奧波德與索彆斯基都很想直接率部攻入匈牙利境內,將奧斯曼卷入這場戰爭之中。
蒂雷納卻提醒二人適可而止,現在還不是跟奧斯曼進行決戰的時候。
在明帝國,多方已經達成了一致。
現在聯軍反悔的話,那明帝國也可以反悔了。
誰都看得出來,明帝國是偏袒奧斯曼的。
以前是在幕後支持,真激怒了明帝國,變成了公然支持。
這就意味著奧斯曼將會從明帝國獲得大量先進武器,其軍力也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哪怕奧斯曼的軍事工業基礎比法國要差很多,但完全可以從明帝國那邊大量進口成品武器。
人家用石油直接換購就行了,這是西歐所有盟國加起來都無法比擬的天大優勢。
出於盟友的角度,蒂雷納認為隻要能夠確保波立、摩拉維亞、波希米亞、奧地利、威尼斯等一圈外圍地區的安全,那麼中歐在總體上就是安全的。
至於利奧波德一直惦記的匈牙利與巴爾乾地區,蒂雷納連提及的興趣都沒有。
為了幫助這位誌大才疏的皇帝,法國已經打光了國庫,還借了兩億銀幣的外債。
利奧波德想去打奧斯曼,那就讓他自己帶兵去好了,反正任何一個法軍士兵是不會去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打仗不光要考勇氣,還要靠武器,實際上就是在比拚財力。
沒錢?
那就隻能倒退到中世紀的冷兵器作戰模式了!
法國已經沒錢了,擇時退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有一件事讓索彆斯基非常惱火,那就是瑞典大肆搶奪波立位於波羅的海南岸的土地。
對此,瑞典方麵宣稱是從韃靼人手裡奪來的,與波立完全無關!
雙方此前已經發生了軍事摩擦,還死了十幾個人。
現在等於處在軍事對峙狀態,而且都不願意妥協。
索彆斯基向蒂雷納告狀,認為自己被盟友在背後捅了一刀。
他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波立軍隊已經打不過擁有空軍的瑞典軍隊了。
由此,蒂雷納推測明帝國的那位皇帝已經著眼於戰後的歐洲新秩序了。
瑞典與奧斯曼更好位於歐洲的一南一北,奧斯曼雖然不是歐洲國家,卻擁有大片位於歐洲的土地。
而瑞典在上次歐戰時與法國並肩作戰對抗哈布斯堡家族,這次倒是沒明著反水,卻也損害了波立的利益。
卡爾十一世敢這麼乾的前提就是獲得了來自明帝國皇帝的鼎力支持,據說現在去明帝國都不走海路了,每次都搭乘火車前往訪問。
如果明帝國對瑞典位於斯堪迪納維亞半島的本土沒興趣的話,雙方或許真的可以形成戰略同盟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瑞典才會公然搶占原本屬於波立的土地,也不懼索彆斯基發出的口頭警告。
索彆斯基隻有騎兵,而瑞典軍隊騎兵、炮兵、步兵、裝甲兵齊備,甚至連戰鬥機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