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機轟炸有多麼可怕?
華沙之前已經算是歐洲地區數得著的大城市了,然而被千機轟炸之後,不到一周時間,就變成一座廢墟了。
可以說被明帝國空軍直接從地圖上給抹掉了,對方連陸軍都不需要出動,就達到了戰術目的。
同樣的遭遇,巴黎也肯定扛不住,除非一次派出上千架高性能的戰鬥機進行攔截,否則依然逃脫不了被毀滅的下場。
路易十四不是沒有考慮過建立一支具備戰略轟炸能力的轟炸機部隊,可是聽到相關的成本,也隻能作罷了。
就算是批發價,重型轟炸機的采購成本也不會低於五十萬銀幣,五百架就是兩億五千萬銀幣,用這筆錢都可以為海軍采購一艘戰列艦了。
戰列艦可以服役五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可重型轟炸機肯定服役不了這麼久。
按照明帝國空軍的更換速度,最多十年,就得換一茬新機。
這不等於年均使用費高達兩千五百萬銀幣麼?
算出這個成本之後,路易十四感覺自己高血壓都要犯了……
法國每年的軍費開支才多少,拿出這麼多錢來養轟炸機部隊,豈不是瘋了?
千機轟炸倒是很美很壯觀,可謂威力無窮,但這是要靠成箱子的銀幣兌換出來的。
沒錢?
那就隻能停留在構想階段了!
迄今為止,全世界唯二具備戰略轟炸能力的另外一支空軍就是奧斯曼空軍。
不過其轟炸機部隊的規模遠遜於明帝國,估計隻有五百架左右。
實際出動能力不會超過三百架,因為涉及到妥善率的問題。
就算這樣,也已經讓奧斯曼空軍的作戰能力名列前茅了。
因為地理特征的關係,對奧斯曼帝國來說,組建戰略空軍的作用遠大於航母戰鬥群。
轟炸機部隊不但反應速度更快,而且在非戰爭狀態的緊急時刻,還能向目標區域運輸物資。
航空母艦也能乾這活,可是這玩意無法上岸,轟炸機就沒這個問題了,哪怕下麵沒機場,也可以直接進行空投補給。
還有一點,那就是奧斯曼帝國境內擁有很多油田,煉化廠也是遍地開花,使得空軍補給燃料非常便捷且廉價。
刨去零部件因素,燃料占支出的大頭,對奧斯曼空軍來說就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飛行員一腳油門下去,無非是讓地麵上的磕頭機磕兩下就有了……
有燃料就有底氣,根據相關統計,奧斯曼空軍飛行員的飛行時間,一直高居世界前三。
印加帝國的情況剛好相反,不過其內陸地區的很多地方交通不便,皇帝波洛考慮到這方麵的問題,也已經著手組建了戰略轟炸機部隊了。
隻要不差錢,玩具的價錢再高,賣家也會欣然采購,隻要不將其變成快速消費品就行了。
法國的財務收入本身就低於印加與奧斯曼,路易十四還要求海陸空三軍全麵發展。
這就導致三軍都無法實現儘善儘美的小目標,海軍無法持續采購大型航母,空軍無法大規模增購轟炸機,陸軍沒法大量換裝重型坦克。
三軍統帥或許在軍費如何分配的事情上爭吵不休,但對於采購高科技武器,尤其是昂貴的東西上,其態度倒是驚人的一致。
很顯然,武器價格越高,其威力就越強,以至於柯爾貝給連年增長的軍費開支起了個外號,叫做“財務部的災難”!
按照柯爾貝的看法,法國不卷入大規模戰爭的話,軍方就沒必要采購那麼多新式武器,隻需要在保持武器研發方麵的領先地位即可。
與其增加軍費開支,不如將這部分資金用來發展經濟,增加和平時期的財務收入,國庫有了盈餘,才是萬全之策。
即使現在,以法國國庫的盈餘,也無法參與一場大規模戰爭,更彆說直麵應對與明帝國的武裝衝突了。
與最大的債主開戰……
柯爾貝都不想對此做出任何評價!
當著歐皇陛下的麵,柯爾貝已經表示,如果真有這麼一天,他會選擇直接辭去目前的職位。
原因就是他能力有限,實在無法籌措出能讓法國立於不敗之地的資金。
如果法國參加的這場戰爭因為資金的問題而導致成為失敗者,那麼乾嘛要卷入呢?
戰爭規模越大就越少錢,即使在黎塞留任首相的時期,對於參加歐戰也是慎之又慎。
不論是黎塞留還是其繼任者馬薩林都很清楚,法國真要參戰,就必須成為獲勝的一方。
他們沒有任何興趣成為失敗者,更不會為這場戰爭買單的!
如何成為勝利者?
很簡單也很困難!
前提是敵方主力的實力已經被嚴重削弱,其盟友的實力根本無力扭轉戰局。
一百年前,歐洲兩大陣營的情況便是如此,所以法國才會參戰。
如今明帝國的實力與日俱增,雖然其先後經曆了與沙俄、波立、丹麥、神聖羅馬帝國的戰爭。
然而實力並未遭到明顯的折損,而其盟友的實力也非同小可,絕對是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柯爾貝認為如今明帝國對法國的優勢,比一百年前法國對神聖羅馬帝國的優勢要大得多。
當時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國立相當,後者是內亂導致的歐戰,法國是坐收漁利。
現在明帝國的綜合國力相當於法國的六倍以上,約等於兩個歐洲的力量。
雙方單挑的話,法國根本沒有任何勝算可言。
雙方都加上盟友的話,法國陣營一方取勝的機會仍然非常渺茫。
除非明帝國願意自己單挑歐洲諸國,不過這種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明帝國皇帝最擅長的招數就是用自己的盟友來消耗敵人的實力,然後讓自己搶摘勝利果實……
儘管玩法有些無賴,可是這招的確很好使,而且屢試不爽,為明帝國攫取了巨大利益,讓歐皇陛下都羨慕不已。
對於兩國關係,柯爾貝不算親明派,但也願意本著互惠互利的前提,繼續與明帝國保持友好往來。
就算兩國關係轉冷,也不至於因為羅馬占了那不勒斯王國的地盤,而與明帝國發生戰爭,這幾乎是最差的選擇。
倒數第一的選擇是法國單挑明帝國及其盟友,歐皇陛下應該還沒老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