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瑞士高層如此善解人意,昊菁皇帝給每個高級議員發了一百萬銀幣的紅包,算上其他人,總計一千萬銀幣。
儘管錢不不多,但禮輕情意重,在對方選擇無條件投降的情況下,意思意思還是要的,而且要確保高層的人員和財產安全。
隻要不大動乾戈,能兵不血刃地獲得瑞士,那麼他們如何搬家都可以,將喜歡的牲畜帶上也不是不行。
根據之前的約定,在瑞士向大明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無條件投降之後,朱慈烺也讓張煌言將易卜拉辛要求獲得的格勞賓登、聖加侖、圖爾高、阿爾高等四州。
連同內外阿彭策爾半州、蘇黎世州、沙夫豪森州、巴塞爾城市鄉村半州等地的所有權和管轄權,全部移交給奧斯曼方麵。
這些地方的瑞士人可以優先通過鐵路,遷移到勘察加半島的新家園去定居。
而此前已經準備好大規模進攻的二十個旅的倭軍與十個旅的泡菜軍也不是一點用沒有,張煌言剛好可以用他們進行大規模的搜索,以確保新地盤的絕對安全。
根據尊師的旨意,新地盤的每一寸土地都要進行檢查,防止有冥頑不靈之人利用山區進行遊擊戰。
真出現這種事,那就不是出動千八百人便能解決得了的了。
勘測人員也要跟隨部隊一起走,對瑞士境內進行一次全麵而深入的勘測。
朱慈烺不相信這種鋪天蓋地的大規模搜山,還能有大量的漏網之魚。
或許會有零星的餘孽,但其數量絕對不會太多。
由白杆軍整編而來的三個山地旅也不用返回本土了,讓官兵們就地選擇自己心儀的地皮。
白杆軍的士兵都是山區土司的後代,瑞士中南部的地形就是典型的山地,不過風景比四川那邊好不少。
所有官兵,不論軍銜,新舊家園的麵積均按一比一進行兌換。
這些士兵善於山地作戰,讓他們駐屯瑞士,朱慈烺也能放心。
瑞士也從此改名為“瑞州”,譬如丹麥王國改稱“丹州”,那不勒斯王國與羅馬改稱“意州”。
前波立王國成為“波州”,白俄羅斯則因為新都城明思克的存在,變成了新的畿輔地區。
畢竟“白州”這個詞聽上去有點彆扭,感覺不是很吉利。
第聶伯河流域成為“第州”,頓河流域為“頓州”,伏爾加河中遊地區為“伏州”。
莫斯科地區為“莫州”,前英國的大不列顛地區則是“英州”。
等路易十四交出法國本土以及伊比利亞半島,這兩款地皮便會成為“法州”與“西州”。
而包括波西米亞部分地區與荷蘭本土,以及德意誌中北部則被納入“德州”的範圍。
按照朱慈烺的設想,在畿輔以西的歐洲地區,將有“德州”、“法州”、“英州”、“西州”、“意州”、“波州”、“丹州”、“瑞州”這八個州。
“瑞州”是“德州”、“法州”、“意州”這三州的交界地帶,而且比鄰列支敦士登,與奧斯曼帝國控製下的奧地利接壤。
設立“瑞州”,並將最精銳的山地部隊駐屯在該地的目的,就是防止今後出現地方長官互相推辭扯皮,讓瑞士山區變成三不管,從而引發各種問題。
等到大半個歐洲到手之後,該地區的主要大城市,譬如巴黎、馬賽、裡昂、都靈、米蘭、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馬德裡、巴塞羅那、伯爾尼、日內瓦、倫敦、哥本哈根、德累斯頓等城就全部變成朱慈烺的棋子了。
路易十四應該不知道西歐的重要意義,故而才會跟自己交換。
對朱慈烺來說,沒有地震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好地方。
除了亞平寧半島之外,西歐的其他地方幾乎沒什麼大地震,無非是要抗洪搶險。
由於在帝國戰爭結束之後,大明王師徹底占領波西米亞的這段時間內。
剩餘的當地土著對大明朝廷所提供的待遇比較滿意,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叛亂。
波西米亞地區的安保情況比較良好,昊菁皇帝便決定撥款重建布拉格城。
當年在進攻神聖羅馬帝國的時候,波西米亞境內的兩座大城市——布拉格與布爾諾都遭到了空襲與炮擊。
城內完好無損的建築幾乎沒幾座,戰後也就是簡單的修繕,至今還能看到不少廢墟和瓦礫。
為了發展當地經濟,不讓這片地區變成朝廷的財務負擔,朱慈烺才會點頭撥款。
波西米亞南部,也就是布爾諾以南,以及整個摩拉維亞,都歸易卜拉辛。
這樣切蛋糕就是在示意老朋友,大明對維也納沒有威脅。
維也納與布拉迪斯拉發是布達佩斯的前沿陣地,易卜拉辛此前費那麼大力氣,就是要給布達佩斯加裝一道安全門。
易卜拉辛對布達佩斯的熱愛是朱慈烺難以理解的,儘管此前這一帶以及巴爾乾半島是奧斯曼帝國的賦稅重地。
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開啟與蘇丹運河的開通,奧斯曼帝國的財收主要來源已經從農業和畜牧業,徹底轉化為石油、化工、采礦、冶金、運輸包括運河與海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兩個能夠進入前十的傳統產業就是農產品與煙草含煙葉與卷煙),另外三個則是汽車、飛機、造船,而畜牧業已經名列十名開外了。
朱慈烺認為易卜拉辛之所以對奧地利有難改的癡心,就是因為當初對這塊地皮的前期投入太大,也就是與神聖羅馬帝國常年對戰。
就算整個奧地利都變成了不毛之地,易卜拉辛也會欣然接受這裡成為帝國的領土的。
對於奧地利,朱慈烺一點興趣都沒有,自己隻在乎以後經營好波德平原、法國、伊比利亞半島這三大塊產糧區。
西起第聶伯河,東至伏爾加河,北到莫斯科,南抵黑海北岸。
這一大塊前南俄產糧區,已經被張煌言經營成產量超過本土東北的超大產糧區。
得益於駐屯模式,這塊產糧區的機械化程度與耕作效率算是大明帝國含海外屬地裡最高的。
每畝小麥產量可達裡兩百五十至三百公斤,土豆產量能達到四百甚至五百公斤。
儘管隻是一年一季,但糧食產量應該僅次於法國本土加伊比利亞半島的產量。
等歐洲四大產糧區全部到手,並且一起運作之後,朱慈烺認為其產量能夠達到一億噸,加上其他副食產品,可以養活四億人左右。
當人口翻倍之後,糧食產量應該也可以翻倍了。
因為後世英、法、德、烏、波,這五國加起來,糧食產量就達到兩億噸了。
而大明還將控製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荷蘭、丹麥、瑞士、捷克、意大利、白俄羅斯以及南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