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百年之內,糧食產量達到兩億噸,應該問題不是很大。
這僅僅是烏拉爾山以西地區的情況,烏拉爾山以東,包括中亞在內的廣袤地區,應該還能養活兩億人。
而當下大明本土的人口也隻有約五億,預計未來還會將澳州、北美州、南美州、南洋、東非這五個地方移瑉兩億人。
這就意味著真正挪到歐洲及北地的人口不過三億,比預計的六億少一半,已經留足了人口增長的空間。
朱慈烺也並不需要大量的農戶,真正必須遷移過來的就是各行各業的技術工人。
需要耕地的農戶以及需要牧場的牧瑉,都可以去美州或者澳州。
隻要符合獲得土地的標準,一家新移瑉拿到上千畝土地也比較容易。
光是北美的東海岸,養活一億人是完全沒問題的。
對於這方麵,朱慈烺已經與抵達北都不久的次子朱祥圳再次商量過了。
朱祥圳對於願意去自己那邊落戶的新移瑉是無條件的歡迎,而且紮根東海岸是再好不過了。
時至今日,生活在東海岸的新移瑉,連同出生在當地的嬰兒,總數也不到五百萬,屬於典型的地廣人稀。
內陸地區就更不用說了,尤其是分水嶺一樣的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走十裡地都不見得能見到一個人。
直至密西西比河流域,由於有充足的水源可以利用,這才在沿岸地區擴建了一連串的城市。
但除了西海岸,朱祥圳著重建設的地方就是便於海運的東海岸,這一帶不但雨水充沛,而且都是平原地區,非常適合耕作。
隻要是從本土過了的農戶,凡是願意定居東海岸的人,所獲得的土地麵積都是西海岸的一倍,甚至兩倍。
出身行伍的朱祥圳也早已對身邊的文臣武將,甚至妃子的親屬下了死命令,有一個算一個,每家每戶必須有人永久定居東海岸。
唯有如此,才能帶動尋常百姓也過去定居,不然連身邊人都生活在西海岸,誰還能相信東海岸那邊適合人生活?
哪怕那邊的情況真的很好,時間長了也沒幾個人相信了。
上次父皇視察東海岸之際,自己就夠尷尬的了,好在能用剛剛開始移瑉做理由來搪塞。
等父皇來個故地重遊,依然看到成片未開墾的荒地,會作何感想?
朱祥圳開出了前十年完全免稅的條件,用來吸引農戶過去開荒種地。
哪怕不會種地,隻是在東海岸捕魚為生,也能享受同等的待遇。
如若能在一百年之內,吸收一億移瑉,那對發展北美的助推作用實在是太大了。
朱祥圳是這麼設想的,但父皇給不給自己這麼多人還兩說呢……
但抵達北都之後,發現父皇不但給,而且非常樂意幫忙。
不願意去北地或者東歐定居的農戶,都可以去美州那邊。
像在東北生活慣了的農戶,既想兌換比現有耕地更大的土地,又不想去太冷或太熱的地方,他們就非常適合去美州的東海岸定居。
那邊氣候比東北暖和一切,但除了佛羅裡達半島之外,其他地方的四季也是比較分明的,而且住在海邊還能有廉價的海鮮享用。
東北百姓都知道這塊土地將會與法國換地,移瑉歐洲還得排隊,莫不如跟著皇次子去北美定居。
有皇室背書,有電影與相片為憑,還有出自東北的一些北美移瑉跟著回來講解那邊的風土人情,人證物證據在,這就很有說服力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朱慈烺也開了金口,凡是東北百姓,均可享受優先移瑉北美州的待遇。
為了讓自己不會空手而歸,朱祥圳更是砸了重注。
那就是凡是願意定居東海岸者,海邊最好的地皮按照一比一兌換。
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安一比二兌換,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按一比三兌換。
這就意味著隻要有人願意定居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自家在東北有一千畝土地的話,到了那邊就直接擁有三千畝土地,而且可以隨意挑選地皮。
三千畝土地!
放在大明本土,這是任何一個普通農戶都難以想象的麵積!
不光農戶難以想象,連一些地主都難以想象。
為了迎合聖意,大明一畝地的麵積為六百六十六平方米。
三千畝地也就是近兩百萬平米,這算下來約等於兩平方公裡。
哪怕就算隻能兌換一平方公裡的土地,隻要不是放牧,種啥農作物都夠用了吧?
朱祥圳還銘記父皇的至理名言——荒地是不會產生稅收的!
就算農戶擁有的土地麵積再大,也會給自己產生受益的。
前十年都免稅也不要緊,他們總得吃鹽、吃糖、吃醋、吃醬油吧?總得買衣服、買化肥、買農具吧?
隻要消費,那就能促進一連串行業的收入,從而產生稅費。
現在就是給農戶發土地、發糧食、發路費,最後也能連本帶利的賺回來。
過去那種往死裡壓榨底層的方式早就過時了,不論世界各國,高層都在致力於讓百姓們多生子嗣,多產出勞動價值。
按照一艘遠洋商船能運輸一千人計算,一千艘一次便可以運輸一百萬人,但一年也就一次。
朱慈烺倒是希望次子能一次帶走一千萬,甚至一億大明百姓,但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就算將一億人瞬移到北美,放在美國加墨西哥這麼大的範圍內,單位麵積上的人口也還是稀疏。
更讓朱慈烺感到可笑的是,隻有夏季的長灘已經發展成為人口高達兩百萬的大城市。
好在朱祥圳還知道平衡東西海岸,將底子不錯的紐要扶持成了第二大城市。
喜歡明末黑太子請大家收藏:()明末黑太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