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對在新本土獲得三家大型造船廠欣喜若狂,然後尷尬地發現自己沒有造船的錢,準確的說是沒有建造主力艦的經費。
哪怕獲得了明帝國的造船廠,船塢尺寸夠大,設備也是現成的,可以雇傭廉價的苦力來壓縮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建造一艘滿載排水量超過五萬噸的九級戰列艦,至少也需要一億六千萬銀幣。
將建造周期設定為八年,實現每年兩千萬的分期付款,對國庫的壓力也是非常之大的。
再說八年之內,海軍就隻能采購一艘戰列艦麼?
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的采購計劃都得被暫時擱置麼?
在搬家之前,法國每年的財務收入最高時也隻有三億銀幣,相當於明帝國的十分之一。
軍費開支占比約三分之一,也就是一億銀幣,用來采購戰艦的錢至多不過三千萬。
海軍還想增購主力艦的話,那就需要使用明帝國提供給法國的貸款了。
事實上,要是路易十四不向海軍提供特彆購艦經費的話。
海軍就隻能依靠貸款來買船了,要不然就得每十年才能采購一艘主力艦了。
這跟奧斯曼帝國與印加帝國都完全沒法比,人家本土就有大量的自然資源,挖出來就是銀幣的等價物。
相比之下,法國本土最大的特產就是小麥,然而除了奧斯曼帝國,不論是明帝國還是印加帝國,根本就不缺糧食。
尤其是明帝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由於其出口價相對較低,已經成為很多缺糧國家的首選。
在看過《世界海軍力量解析1740》之後,法國海軍總司令圖爾維爾已經自動放棄了追趕明帝國海軍的計劃。
雙方的實力已經可以用天差地彆來形容了,他之前估計到了雙方的實力差距非常之大,但沒想到會大到如此離譜的地步。
法國海軍的實力最多相當於明帝國海軍實力的四分之一左右,被定位六分之一也不是不可能。
哪怕明帝國海軍到一八零零年之前都不采購主力艦,就憑借現役的這些主力艦,都可以將其掌握的製海權維持一百年時間。
假設法國海軍每年都能服役一艘九級戰列艦,而明帝國的海軍實力原地不動,己方需要用大約三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迫近目標。
現實情況是法國國力十分有限,即便獲得了新本土,並將當地的工業產能消化吸收之後,一百年之內根本就追不上明帝國。
在其最新批次的戰艦下水之後,明帝國海軍擁有九艘九級戰列艦、九艘八級戰列艦、二十四艘六級巡洋艦、三十二艘五級巡洋艦、一百二十八艘驅逐艦、一百零二艘護衛艦。
儘管退役了八艘性能較差的七級戰列艦,可是提升了戰列艦編隊的質量,更何況序列裡還有三十二艘二型航空母艦和三十艘同型號的兩棲攻擊艦。
相比之下,法國海軍隻有白蹭來的一艘九級戰列艦和一艘二型航空母艦服役,在搬家過程中沒有建造任何一艘主力艦。
而奧斯曼帝國根本就沒收到明法兩國搬家的影響,其海軍主力艦規模已經膨脹到三艘九級戰列艦、三艘八級戰列艦、八艘七級戰列艦的地步。
印加帝國的海軍更是不甘落後,擁有三艘九級戰列艦、兩艘八級戰列艦、五艘七級戰列艦、兩艘二型航空母艦、兩艘一型航空母艦。
法國與奧斯曼、印加的戰列艦數量對比為121410,航母數量對比為224。
可以看出三國都不太重視發展航空母艦,而是依舊將比拚重點放在戰列艦上。
奧斯曼帝國在戰列艦方麵,對法國具有微弱優勢。
印加帝國在航空母艦方麵,對法國具有微弱優勢。
路易十四在心裡是瞧不起這兩個幾乎沒有工業的國家的,他們所謂的工業,無非就是在明帝國的幫助下,建立起來的冶金廠和煉油廠而已。
圖爾維爾不會這麼認為,作為軍方將領,他更看重現有的力量對比,這才是實實在在的,而不是在軍備計劃裡的那些數字。
或許奧斯曼與印加兩國的國力也就到此為止了,比法國沒好到哪去,導致其海軍實力在最近二十年並未實現超越法國海軍的目標。
路易十四已經看上了明帝國最新的三型航空母艦,這種戰艦居然有斜角甲板,可以方便艦載機的起飛。
圖爾維爾一眼就看出這種設計的好處了,但是應用在排水量隻有三萬噸的二型航空母艦上是比較困難的。
路易十四希望本國可以自行建造一艘排水量與三型航母相當的航空母艦,從在軍事工業與海軍實力上,拉開與兩個主要競爭對手的距離。
資金大致是有的,大不了就停止建造戰列艦,追隨明帝國海軍的戰略,將發展的重點放在航空母艦方麵。
圖爾維爾認為主導未來海戰的關鍵型戰艦就是航空母艦,像明帝國海軍遠征艦隊所組成的航母戰鬥群,在海戰裡將發揮最為重要的作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戰列艦不能算是完全過時,但在三十年之後,恐怕就要淪為航空母艦的幫手了,頂多參加護航與對岸打擊的任務。
即便如此,法國海軍高層認為未來依然要保持至少十五艘戰列艦的水平,才能保持住世界第二,或者說準第二的位置。
距離這個目標還差三艘戰列艦,平均每十年下水一艘的話,剛好湊夠數,但目前坑比較大,貌似還填不上……
海軍肯定不想要七級戰列艦,最好是九級戰列艦,實在不行的話,三艘八級戰列艦也能湊合用。
之前在歐洲的大西洋方向上,隻有荷蘭與瑞典海軍算是競爭對手,不過法國與兩國關係都還不錯。
在地中海方向上,就是奧斯曼的艦隊和明帝國海軍地中海艦隊。
二者實力均不容小覷,但至少還維持著與法國海軍的合作演練關係。
把家搬到東亞之後,這裡的形勢就不容樂觀了。
渤海是內海,黃海是準內海,東海屬於半內海,法國艦隊向東進入太平洋需要經過倭國控製的海峽。
萬幸的是,倭國與韓國雖然均為明帝國的盟友,但兩國的軍事實力,特彆是海軍艦隊規模並不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