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新本土全境完成莊稼收獲的第一年,總計收獲一億七千萬噸糧食。
烏拉爾山以東地區為四千萬噸,以西地區為五千萬噸。
德州、法州、英州、西州、意州、波州、丹州、瑞州這八州為八千萬噸。
朱慈烺對北地中東部地區的收獲非常滿意,讓朝廷對種糧大戶進行物質上的獎勵。
對穩產第州、頓州、伏州、莫州的連年穩產也予以了表揚,希望可以再接再厲。
至於以西的八個州,這點收獲隻能算是差強人意,距離一億噸的小目標還有不少距離。
朱慈烺希望西歐八州在三年之內,糧食產量可以達到一億噸,五年之內達到一億兩千萬噸,十年之內達到一億五千萬噸。
後世整個歐洲連帶北地的總產量超過三億五千萬噸,這裡麵有機械化、優良種子、高級化肥、科技灌溉等多種因素作用。
大明本土除了機械化之外,其他三個方麵都沒有,好在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人多且地多。
參與耕作的百姓多了,尚未開墾的土地就會變成耕地,更何況現在比後世開墾土地的麵積要更大。
像尼德蘭北部地區,後世大量土地用來種花,現在是肯定不行了,隻要沒被海水吞沒的地方,全部都種上能吃的農作物。
德州與波州除了被保護的森林公園和不適合耕作的山地之外,非工業區和城鎮之外的地方,基本都變成了農田。
在消除了戰爭隱患之後,普通百姓可以專注耕作,前期啥作物收成高便種啥,後期啥作物價錢高就種啥。
像烏拉爾山以東有大量的無主荒地,隻要有人願意去種,可以享受前十年全額免稅,之後十年隻收半成稅的待遇。
昊菁皇帝認為,哪怕一年一收,收的還都是土豆,土豆還欠收,一畝地就能收七八十斤,也比讓土地荒著要強得多。
就算全都欠收,一畝地隻能收獲七十斤土豆,一百萬畝地就是七千萬斤土豆,足以養活七萬人了。
如若不需要這七千萬斤土豆作為主食來吃,將其運輸到附近的城市作為副食品供應,那就能讓更多的家庭吃到菜。
朝廷的戰略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恢複生產,有了產品,不管是工業品還是農副產品,都能讓百姓們的日子好起來。
在岸上種地也好,去海裡捕魚也罷,在工廠做工也行,到國外采購主副食品都可以,總之要獲得實實在在的真東西才行。
隻有市場上流通的東西多起來,才能儘快取消配給製,才能讓百姓吃飽喝足,才能讓大明帝國遠離饑荒的隱憂。
朱慈烺希望完成搬家的十年之後,新本土的糧食總產量可以達到兩億五千萬噸,從而徹底解決主食短缺問題。
以第一年的收成來衡量,這麼多糧食是肯定不會餓人的。
在地方上真出現餓死人的事情,那就是當地官吏玩忽職守的問題了。
該抓的抓,該殺的殺,該送去挖礦的,那就不能讓他在原地過舒服了。
大搬家折騰一次,不論是朝廷的錢,還是朱慈烺的錢,都已經被花的差不多了。
朱慈烺的錢大部分都借給戶部來應急了,總額高達五十億銀幣,還款估計得用一百年……
換成其他皇帝,彆說兜裡沒錢,就算有錢,譬如萬曆大爺,也肯定不會借給朝廷來用的。
朱慈烺就沒這個顧慮了,說不定大明都亡了,自己還能苟活著呢!
隻要善於苟活,自己的性命就可以儘可能地被延長。
讓朱慈烺感到欣慰的是,在自己的鞭策下,到了第三年歲尾,大明新本土的糧食產量已經達到了兩億兩千萬噸。
根據戶部的戶籍,各地再鞏固兩年左右,堅持穩產,在沒有重大天災的情況下,那就徹底不用擔心饑荒問題了。
此時,皇次子朱祥圳所管理的地盤由於連年豐收,已經可以向大明本土出口糧食了,而墨州的情況也相似,南美各地更是如此。
印加帝國一直是大明牛肉的頭號進口國,還有羊肉、豬肉、小麥、豆類、海鮮、水果、皮毛製品。
長子朱祥堂的澳州倒是沒有那麼樂觀,不過完全可以喂飽所有新移瑉,凡是沿海定居的百姓,倒是隔三岔五能夠吃到海鮮。
大明帝國內部的三大主要農作物和肉類進口方,其實是閩國、北美、南洋,法國算是頭號外部進口方,印加與荷蘭分列二三位。
眼巴巴地盼了好些年,大家總算是等到了明帝國有求於自己的時候了,當然是手裡有啥都向對方傾銷過去。
本來某些國家還打算待價而沽,打算儘可能地賣出個好價錢,沒想到生意很快就被第三方給攪合了。
這個第三方就是印加帝國,與大明帝國的官方關係很好,兩位皇帝的私人關係更好。
波洛跟下麵的農場主一樣,都希望與明帝國建立獲得長期且穩定的供應關係。
譬如所有果農,我今年大豐收,你可以全買走。
我明年欠收,你卻不要了,水果豈不是全都得爛在地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先找海外買家,哪有那麼容易的事情啊?
可能隻多耽誤一天時間,水果就開始大規模腐爛了……
凡是生鮮食品,全部都要提前一年,甚至幾年簽署供應合同。
明帝國在這方麵做得最好,一直信守承諾,從未中斷過,沒讓印加農戶蒙受損失。
你以為這是應該的?
那就大錯特錯了!
關係再好,也需要利益來維持。
這是天大的人情,到時候就要還的!
等朱慈烺有求於波洛的事後,後者就絕對不能推脫了。
依然會以市場價供應,不會借機抬價,否則就讓盟友太傷心了。
隻要印加的供貨價保持穩定,其他國家就不好跟明帝國談判漲價的事情了。
法國雖然是明帝國的頭號進口方,但是自己本身也在搬家後的恢複期。
兩國的國境線還非常漫長,小矛盾也就算了,涉及到大宗商品進口,路易十四不會輕易犯低級錯誤的。
一旦惹惱了老朋友,“酷岔”一下陳兵草原,弄個大規模演習……
屆時法國還得做出反應,起碼要舉行一次防禦型的演習。
漲價多賺的那點錢,最後都會填軍事方麵的窟窿,實在是得不償失之舉。
由於印加與法國都先後表示不會大幅度漲價,僅作小幅度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