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龍的開場白一點不客氣,“教育長讓咱老李來講講怎麼打鬼子,說實話,咱肚子裡沒多少墨水,就會點土坷垃裡刨食的本事!”
“今天,咱不扯那些理論,就撈乾的!”
“撈那些能讓你們在戰場上少死人、多殺鬼子的乾貨!”
他拿起一根樹枝,在地上劃拉起來:“先說說打伏擊!伏擊伏擊,關鍵在哪兒?……”
………
李雲龍講得唾沫橫飛,手舞足蹈。
台下鴉雀無聲,隻有筆尖在紙上快速劃動的沙沙聲。
那些來自各部隊的乾部們,眼睛瞪得溜圓,生怕錯過一個字。
李雲龍講的東西,很多是他們聞所未聞,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那些看似“土”的辦法,背後是對戰場環境的深刻理解和對有限資源的極致運用。
他詳細介紹了獨立旅如何建立嚴密的情報網,依靠地下交通站和可靠的鄉親傳遞消息;
如何在敵情不明時果斷分兵轉移,保存有生力量;
如何依靠堅實的群眾基礎,在鬼子眼皮底下“消失”,讓鬼子撲空,然後反過來咬鬼子一口…
“沒有老百姓支持,你就是無根浮萍!”
“鬼子一來,兩眼一抹黑!所以啊,”
李雲龍的聲音提高了八度,“當官的要時刻想著老百姓!幫他們種地、挑水、打土匪!彆把自己當大爺!”
“你把心掏給老百姓,老百姓就能把命豁出來護著你!這就是咱八路軍的根!”
這番話樸實無華,卻振聾發聵。
台下許多來自新開辟根據地的乾部,深有感觸地連連點頭。
“戰術經驗交流團”在延安刮起了一陣強勁的旋風。
李雲龍的名字在延安的軍事乾部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他不再僅僅是那個能打仗的猛將,更成為了一個能將豐富實戰經驗進行總結、提煉並有效傳授的“教官”型指揮員。
後來那些聽過他課、參與過他推演和演練的乾部們。
回到各自的部隊後,將學到的戰術方法、群眾工作方法等迅速傳播應用,在不少地區都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首長多次在內部會議上提到:“李雲龍同誌這個交流團辦得好!”
“把一線指戰員用鮮血換來的寶貴經驗,變成了全軍的財富!這個模式值得推廣!”
這種認可,是無形的勳章,比任何嘉獎都更讓李雲龍感到踏實和滿足。
時間在緊張的學習、熱烈的交流和忙碌的“教學”中飛快流逝。
轉眼間,抗大高級指揮班的學習已近尾聲。
這天,李雲龍和趙剛剛結束一場關於“敵後遊擊戰爭發展趨勢”的交流座談,回到宿舍。
“老趙,你說要是把咱們特戰連那本事,再結合點爆破,專門搞鬼子的物資倉庫和交通節點…”
話音未落,機要員小跑著送來了兩份電報。
第一份是抗大校部的正式通知:“李雲龍、趙剛同誌:你二人於抗大高級指揮科學習期滿,經考核合格,準予結業。特此通知。”
第二份電報則來自八路軍總部,落款是副總參謀長:
“李、趙:
欣聞抗大學業已成,甚慰!
晉中敵情有變,日軍似有大規模掃蕩之征兆。
獨立旅乃我晉中中堅,不可一日無主將。
著你二人接電後,即刻結束在延事務,火速返回獨立旅駐地,主持軍務,準備應對敵之掃蕩!
總部對你們在延安的學習與交流成果,深表嘉許。
望將所學所思,運用於新的戰鬥實踐,再立新功!
盼歸!”
兩份電報,一紙結業證書,一道歸建命令。
“老趙!”
“收拾東西!咱們…該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