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軍事學院指揮係的一間大教室內,氣氛熱烈得近乎沸騰。
黑板上掛著一幅巨大的西南邊境地區地形圖,上麵用紅藍鉛筆標注著複雜的態勢。
講台下,坐著的不是普通學員,而是來自全軍各大軍區、兵種的數十名團級指揮員。
他們,正是李雲龍大將親自推動的“中指揮員特色培養工程”第一期學員。
此刻,站在講台中央侃侃而談的,並非白發蒼蒼的教授。
而是一位身材魁梧、光頭鋥亮、眉宇間帶著剽悍之氣的上校——魏大勇(魏和尚)!
“……所以,在這種植被茂密、溝壑縱橫的熱帶叢林地形,大部隊展開就是活靶子!
你得化整為零!把連排拆成班,甚至戰鬥小組!
每個小組都要有獨立作戰能力:有尖兵、有火力手、有爆破手、有通信兵!要像水銀瀉地一樣滲進去!”
魏和尚操著一口濃重的河南腔,語速很快,卻帶著極強的感染力。
他手裡沒有講稿,隻有一根指揮棒,在地圖上比劃著。
他接著講如何利用叢林植被設置詭雷、布置陷阱;
如何在複雜環境下保持通訊聯絡(強調簡易信號和接力傳遞);
如何組織小群伏擊和反伏擊;
如何在遭遇強敵時快速脫離接觸……
他的講述沒有高深理論,全是血淋淋的實戰經驗、聽得台下這些人時而屏息凝神,時而哄堂大笑,時而恍然大悟,筆記本記得飛快。
李雲龍和趙剛(作為學院政委代表)坐在教室後排,靜靜地看著這一幕。
李雲龍嘴角噙著一絲滿意的笑容,手指無意識地在膝蓋上輕輕敲打著。
趙剛則微微頷首,鏡片後的目光充滿了欣慰。
“老李,你這步棋,走對了。”
趙剛低聲說,“讓魏和尚、段鵬這些‘兵王’走上講台,把他們用命換來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未來的指揮員,這比讀十本教材都管用。
你看學員們的眼神,是真聽進去了。”
李雲龍“嗯”了一聲,目光掃過那些年輕而充滿朝氣的麵孔:
“光聽進去不夠,得會用!得能在將來的戰場上活下來,打勝仗!
培養他們,不是讓他們當紙上談兵的趙括!”
這正是李雲龍傾注心血打造的“中高級指揮員特色培養工程”的核心精髓。
“老帥”坐鎮點迷津:不定期邀請元帥、大將級彆的戰略家進行專題講座。
李雲龍本人也多次親自授課,主講“劣勢裝備條件下如何發揮體係作戰優勢”和“反教條主義與堅持我軍特色的辯證思考”。
……
理論學習半年後,學員被分配到各戰略方向(特彆是東南沿海、東北邊防、西南邊陲)的野戰部隊。
擔任師/團級副職或參謀長助理,直接參與部隊訓練、管理、戰備值班。
李雲龍要求代職期間必須“真乾活”、“真負責”,不能當“觀察員”。
代職結束,需提交詳實的調研報告和部隊建設建議。
鼓勵學員帶著部隊代職中發現的實際問題回到課堂,結合所學理論和外軍經驗,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培養工程的最後階段,也是最激動人心的環節——“礪劍55”實兵對抗演習在廣袤的華北某綜合訓練基地展開。
導演部由李雲龍親自掛帥,趙剛任政委,張大彪(已升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任參謀長,丁偉、孔捷等宿將擔任裁判長。
演習想定高度逼真:
模擬強敵在東南沿海進行大規模兩棲登陸佯動,同時在我西南邊境某爭議地區發動突然進攻,企圖東西策應,迫我就範。
參演紅方主力,正是第一期學員混編組成的“藍軍模擬部隊”和一個加強機械化步兵師(扮演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