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似乎也懂事了許多,玩耍時經過那棟熟悉的樓,會不自覺地放輕聲音。
軍事學院。
他曾學習、執教過的地方。
學員們自發組織了一場題為“繼承前輩精神,矢誌強軍打贏”的研討會,重新研讀他的戰役指揮藝術和軍事思想論文。
平安縣城的變化最為顯著。
縣委會通過決議,將縣城中心廣場正式命名為“雲龍廣場”,廣場中心的紀念碑也成為永久性的地標。
縣裡最好的中學更名為“李雲龍中學”,校史館裡專門開辟了展廳,講述他與這座城市的淵源。學校裡,“亮劍班”、“獨立團中隊”等名稱成為優秀集體的榮譽象征。
更多的紀念,體現在民間自發的、富有創意的行動中。
一位著名的軍旅作家,背起行囊,沿著李雲龍當年戰鬥過的足跡,重走晉西北、淮海舊戰場、朝鮮半島,開始撰寫一本更為詳實、生動的傳記,決心還原一個更立體、更真實的將軍。
一位頗有名氣的雕塑家,被李雲龍的事跡深深打動,主動聯係當地政府,表示願意無償為英雄設計一尊雕像,希望安放在蒼雲嶺或平安縣城,讓後人能更直觀地感受將軍的風采。
軍隊係統的紀念則更為莊重和製度化。
總部下發通知,要求各部隊結合學習我軍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深入開展向李雲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學習的活動。
他的“論戰鬥精神的培養”、“劣勢裝備下的戰術創新”等文章和講話精神,被重新整理印發,供各級指戰員學習研討。
“學習李雲龍同誌,爭當打贏先鋒”的標語,出現在許多部隊的訓練場上。
老虎團更是將他的紀念融入了日常。
他們將李雲龍最後一次視察時敬禮的照片放大,懸掛在團史館最顯眼的位置,並將他當時站立的那片訓練場高地,命名為“將軍嶺”。
每年新兵入伍、老兵退伍,都要在那裡舉行儀式,講述老團長的故事,重溫那最後的軍禮,將“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精神血脈,一代代傳承下去。
所有這些追思與紀念,形式各異,規模不同,但內核是相通的:
那就是人民發自內心的、對英雄的懷念、敬仰和感激。
它們無聲地證明著:一個人生命的價值,不在於他活了多久,而在於他為何而活,為何而戰;
一個英雄的偉大,不在於他獲得了多少榮譽,而在於他贏得了多少民心。
李雲龍走了,但他又無處不在。
他活在蒼鬆翠柏間,活在曆史書頁裡,活在網絡記憶中,活在課堂故事中,更活在每一個被他的精神所觸動、所激勵的普通人心中。
人民,沒有忘記。
也永遠不會忘記。
這種廣泛的、自發的、持續性的紀念活動,自然而然地呼喚著一個更為具體、更為恒久的精神載體。
人們需要一個地方,可以係統地回顧他的一生,可以集中地感受他的精神,可以莊嚴地表達他們的敬意。
於是,建立一座專門的故居紀念館的呼聲,變得越來越高,逐漸從民間的願望,上升為正式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