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呼聲與官方的意願不謀而合。
在李雲龍逝世約一年後,經中央批準,由地方政府和部隊共同牽頭,“李雲龍同誌故居紀念館”的籌建工作正式啟動。
這並非簡單的政績工程,而是一項承載著厚重曆史與深厚情感的使命。
關於館址的選擇,經過多方論證和尊重家屬意見,最終確定了“故居原址保護+新建紀念館”的方案。
位於首都的他生前最後居住的小院,被完整地保留下來,進行細致的修繕和維護,力求原汁原味地呈現他晚年生活、工作的場景,這裡將作為紀念館的一部分,側重展現他作為丈夫、父親、長者的日常生活一麵。
而真正全麵展示其波瀾壯闊一生的主體展館,則選址於他魂歸之處——晉西北蒼雲嶺腳下的一片開闊地。
背倚巍巍青山,麵朝濤濤林海,遠眺就是他當年一戰成名、最終又長眠於此的戰場舊址。
地理位置本身,就蘊含著無儘的象征意義。
籌建過程彙聚了無數人的心血。
趙剛不顧年事已高,主動擔任了籌建顧問委員會主任,對紀念館的整體定位、展陳大綱乃至文物征集,都傾注了大量精力,他堅持的原則隻有一條:
“要真實,要鮮活,要見人、見事、見精神!”
孔捷在病榻上,也多次聽取彙報,吃力地提出建議:
“得多擺點繳獲的玩意兒…老李就愛這個…顯得咱打得狠…”
老部下們,紛紛捐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物:
一套磨損嚴重的舊軍裝、一把有缺口的馬刀、一本密密麻麻寫滿筆記的戰術教材、甚至幾塊已經鏽蝕的炮彈皮…每一件物品背後,都有一段血與火的故事。
更感人的是,征集文物的消息傳出後,來自全國各地的捐贈雪花般飛來。
有老民兵捐出了當年支援前線用過的獨輪車;
有民間收藏家送來了珍貴的戰地老照片;
平安縣的一位老人,甚至送來半袋保存了多年的小米,動情地說:“李團長帶兵那年,在我家屋簷下躲過雨,喝過一碗小米粥…這,算還他了…”
這些來自民間的物件,或許其貌不揚,卻飽含著最真摯的情感。
經過數年精心籌備,一個秋風送爽、天高雲淡的日子,李雲龍同誌故居紀念館正式落成,對外開放。
紀念館的建築風格莊重而質樸,沒有過分誇張的現代設計,灰牆黛瓦,線條硬朗,遠遠望去,像一座堅固的堡壘,又像一列沉默行軍的戰士,與周圍的蒼山翠柏融為一體。
入口處,是一尊李雲龍的全身青銅塑像。
雕塑家準確把握了他的神韻:
身披大衣,雙手叉腰,頭顱微昂,目光如炬地望向遠方,嘴角帶著那絲特有的、混合著自信、不羈與堅毅的笑容。
基座上刻著簡單的兩個字:“軍人”。
展覽從“苦難童年與投身革命”開始,用豐富的實物和圖片,展現了他從一個普通農家孩子走上革命道路的曆程。
緊接著,是最為核心和精彩的“烽火歲月”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