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沙盤、實物陳列、將參觀者瞬間帶入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蒼雲嶺戰役實景複原區,精準標注了阪田聯隊指揮部的位置和新一團的突擊路線。
·平安縣城攻堅戰全景畫館,宏大的戰爭場麵令人身臨其境。
還有專門區域展示了他重視後勤、開辦“隨營軍校”、發展根據地經濟的卓識遠見,展現了他不僅是戰術家,更是有戰略眼光的軍事家。
“抗美援朝”部分,則重點展示了他指揮部隊在極端惡劣環境下,與強大敵人殊死搏鬥的英勇事跡、鏖戰上甘嶺的場景複原,令人肅然起敬。
“建設年代”部分,展示了他為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殫精竭慮的思考與實踐,以及他深入部隊、關心基層的許多感人細節。
“永恆的懷念”尾聲部分,則集中展示了他逝世後全國軍民沉痛悼念的感人場景,以及“亮劍精神”在社會各界引發的廣泛反響和傳承。
整個展覽,既大氣磅礴,又充滿了細膩動人的人文關懷。
不僅有宏大的戰爭場麵,也有體現他性格的生動細節:
比如他那件打著補丁的舊軍裝、那隻被他摸得光滑的軍用水壺、趙剛送他的鋼筆、他寫給妻子和兒子的家書、甚至還有一小包作為道具擺放的“地瓜乾”…
在紀念館的出口處,設有一麵巨大的電子紀念牆,上麵實時滾動著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網友的留言悼詞。
旁邊還有一個安靜的“沉思廳”,供人流連、休憩、回味。
開館之後,這裡迅速成為了全國最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和旅遊目的地之一。
每天,前來參觀的人群都排起長隊。有組織而來的部隊官兵、政府機關人員、在校學生;
也有自發前來的普通民眾、曆史愛好者、退伍老兵。
人們在這裡駐足,凝望,沉思。
年輕的學生們通過一件件文物,真切地觸摸到了曆史課本上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
軍人們在這裡汲取著“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勇氣和血性;
普通百姓則在這裡,感受著一位英雄將軍的鐵血與柔情。
趙剛在開館儀式上,看著川流不息的人群,尤其是那些眼神發光的年輕人,欣慰地對身旁的楊秀芹說:
“秀芹同誌,你看,老李他沒走。他活在這裡,活在這些故事裡,活在這些年輕人的心裡。”
楊秀芹含著淚,用力點頭。
這座紀念館,不再僅僅是一座建築。
它是一扇穿越時空的窗口,一座溝通曆史與現實的橋梁,更是一個凝聚了英雄精神、家國情懷與集體記憶的精神家園。
在這裡,曆史變得可觸可感,精神得以傳承不息。
它無聲地告訴每一個來訪者: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為何而戰,我們的精神根基是什麼。
而這一切追思與傳承的核心,最終都指向了那個熠熠生輝、跨越時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的——
亮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