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紀念館的落成和“亮劍精神”的廣泛傳播,如同一座橋梁,跨越了時間的鴻溝,將曆史的厚重與現實的脈動緊密相連。
在這座橋梁上行走最頻繁、感受最深刻的群體之一,便是人民軍隊的新一代軍人。
他們生長於和平年代,駕馭著現代化的裝備,卻依然需要從老一輩的精神礦藏中汲取永不枯竭的力量。
在老虎團營區,這種傳承顯得尤為具體和生動。
團隊的曆史榮譽室裡,李雲龍生前最後一次來團視察時拍攝的那張巨幅照片——老將軍身著禮服,向訓練場敬禮——被懸掛在最醒目的位置。
照片下方,鐫刻著他的那句名言:
“軍人,就是準備打仗的!能打仗,打勝仗,才是最大的負責!”
每年新兵入伍,第一課不是隊列條令,而是來到這裡,聆聽團長親自講述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講述老團長李雲龍傳奇的一生,以及他與這支團隊血脈相連的曆史。
新兵們仰望著照片上那位不怒自威、眼神銳利的老人,聽著那些堪稱軍事奇跡的戰例,眼神中充滿了好奇、震撼與難以置信的崇敬。
“首長,那個時候沒有精確製導,你們是怎麼做到一炮端掉鬼子指揮部的?”
一次參觀後,一名剛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的年輕排長,忍不住向陪同的團參謀長(一位資深中校)提問。
他的問題裡帶著新時代軍人特有的技術思維。
參謀長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
“如果你當時在場,隻有一門老舊的迫擊炮和兩發炮彈,你敢不敢接受那個命令?
你有沒有把握在敵人火力壓製下,把炮推到前沿?”
年輕排長愣住了,沉思片刻,老實回答:“我…我需要計算彈道,需要偵察,需要火力掩護…光靠人衝,太難了。”
參謀長拍了拍他的肩膀,語氣深沉:
“是啊,很難。
他們靠的不是技術,而是這裡——”
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和這裡!”他又用力敲了敲自己的頭。
“是敢於承擔責任的勇氣,是豁出性命的血性,還有在極限壓力下迸發出的智慧和創造力!
技術很重要,我們現在拚命學習高科技,就是為了讓你們將來亮劍時,劍更鋒利!
但劍的靈魂,永遠是持劍的人!
這股子氣,不能丟!”
這番話,在許多類似場合,被不同層級的軍官,用不同的方式,反複地向年輕軍人們灌輸著。
他們開始明白,“亮劍精神”並非鼓勵蠻乾,而是強調在擁有過硬本領的基礎上,培養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克敵製勝的決心。
在戰術研討和實戰化訓練中,這種精神的體現更為具體。
紅藍對抗演習,藍軍往往擁有技術裝備優勢。
一次叢林滲透任務,紅軍一支特戰小隊被藍軍無人機和傳感器層層封鎖,陷入絕境。
隊長,一名綽號“釘子”的上尉,看著隊員們有些沮喪的神情,突然低聲說:
“想想老團長當年被阪田聯隊包圍在蒼雲嶺,裝備比咱們現在差遠了吧?他怎麼做的?”
隊員們眼神一動。“正麵突圍!打他的指揮部!”
“對!”釘子隊長眼睛發亮,
“藍軍以為我們用特種作戰思維,我們就偏給他來個‘蠻不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