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指揮所肯定依托技術節點,找出來,端掉它!
技術不如人,就用土辦法+狠勁彌補!”
他們放棄了原定滲透路線,利用暴雨天氣和複雜地形,用最原始卻最隱蔽的方式迂回穿插,甚至故意製造小規模混亂吸引注意力。
最終,他們奇跡般地摸到了藍軍野戰指揮所附近,用炸藥包和密集突擊,
“同歸於儘”式地打掉了對方的指揮中樞,為紅軍主力反擊創造了決定性戰機。
複盤總結時,藍軍指揮官感歎:
“你們這打法…完全不按套路出牌,有點…有點當年李雲龍將軍的味道了。”
這話,讓紅軍特戰小隊的所有隊員,感到無比的驕傲。
除了戰鬥精神的傳承,新一代軍人對老一輩的敬仰,更體現在對他們戰略眼光和治軍理念的重新發現上。
軍事學院的兵棋推演課上,學員們分析李雲龍在平安縣城之戰中“圍點打援”的戰術,以及其引發的巨大連鎖反應。
有學員驚歎:“這不僅僅是戰術層麵的勝利,更是一次戰役級彆的主動造勢!
在當時通訊條件下,能有效調動那麼多兄弟部隊,形成默契配合,並對整個晉西北局勢產生重大影響,這需要極高的戰場閱讀能力和…一種非凡的號召力!”
還有學員深入研究了他當年開辦“隨營軍校”、重視後勤建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做法,感慨道:
“這完全符合現代軍事管理中人本管理、後勤先行、體係作戰的理念雛形!
老一輩革命家的實踐智慧,遠遠超越了他們的時代!”
這些發現,讓年輕軍官們對曆史的敬畏更深了一層。
他們意識到,他們繼承的不僅僅是“不怕死”的口號,更是一筆豐富的、充滿辯證法的軍事思想遺產。
當然,兩代人之間並非沒有“代溝”。
年輕的軍人們也會在私下討論:
“老團長那脾氣,擱現在估計天天得挨處分。”
“那種帶兵方式,有些可能不符合現在人性化管理的要求。”
但這些討論的結果,往往是更加辯證的認識:
他們理解那是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學習的是其精神內核,而非簡單模仿所有具體行為。
他們欽佩的是其在原則問題上的堅定和在戰術上的靈活。
這種敬仰,最終化為了強大的練兵動力。
“像老團長那樣能打仗”
“當好亮劍精神的傳人”成為許多部隊的口號。
訓練場上,士兵們喊著“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口號,進行著殘酷的極限訓練;學習室裡,軍官們研讀戰例、學習高科技知識,努力磨礪新時代的“劍鋒”。
一支軍隊的脊梁,不僅需要鋼鐵鑄就的裝備,更需要由曆史和英雄精神鍛打的靈魂。
新一代軍人,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著未來的戰場。
他們手中的武器早已更新換代,但血脈中流淌的勇氣與忠誠,卻與半個多世紀前那些前輩們,一脈相承。
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後輩的敬仰,絕非簡單的懷舊與模仿,而是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繼承與創新。
而支撐他們不斷創新、不斷超越的,正是那支在黨領導下,曆經戰火洗禮,如今正向著世界一流目標邁進的——
現代化的鋼鐵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