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
前世的byd、奇瑞等國產汽車,之所以能在疫情之後加速崛起,就是因為在多年以前就完成了對海外市場的布局。
類似byd這種超級大廠,你看著它是電池廠、代工廠、整車廠,實際上早在2010年byd的電動巴士就開始進軍歐美日等國際市場。
而隨著疫情結束之後,南方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南美、東南亞、澳洲等地遍地都能看到byd汽車的身影。
而且為了繞開日韓車企的暗中圍堵,byd的船夫哥老早就花重金找上了各地造船廠下單了10艘最新型的混合動力滾裝船。
這些操作,實際上所有的布局都是圍繞海外市場在做競爭。
因為根據各種機構的調研數據來看,國產汽車在國內銷售的利潤,與海外銷售的利潤一對比,最少相差了3倍以上!
這還是刨除掉關稅、物流成本以後車企到手的淨利潤!
相當於出口一台汽車,能比上在國內賣3台整車的利潤。
因此新生的鼎峰中泰想要成長為汽車界的新巨頭,這相關的海外戰略是必不可少的。
“有關海外布局這點,大家可以各抒己見,說說自己的看法。具體是要走經銷商加盟戰略,還是由我們母公司出手開設直營門店,也就是海外分公司的搭建。”陳峰在會議桌的c位上再次發言道。
以殷建仁為首的中泰老人,一看大老板這架勢也是一個個正襟危坐了起來。
過去中泰汽車最巔峰的時期,確實也曾暢想過把自家生產的汽車銷售到海外市場去。
因為把車子賣到國外,不單單是利潤翻倍的問題,還能為車企掙一分薄麵。
華夏內部的消費者的態度,過去就一直有‘崇洋媚外’的毛病。
總覺得國產製造做出來的產品,在對內銷售和出口海外的會有質量上的差距。
哪怕是汽車這種大宗商品也一樣!
骨子裡根深蒂固的認為,能出口的一定是好車。
於是殷建仁當年就找了一些海外經銷商,把中泰幾款車型出口到了非洲、大鵝等地。
歐美日韓市場是不用去想的,那些地方本土品牌競爭太過激烈,華夏車壓根擠不進去市場。
所以當時的中泰,也隻能去第三世界國家的汽車市場碰碰運氣。
出口的也不多,大概千八百台的規模,後續市場反饋比較拉胯,因此才斷絕了繼續出口的念頭。
而陳峰這次主動提起來,要讓中泰的新車走出國門。
那對於殷建仁這些中泰老人而言,可謂是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了!
隻要能賣到國外去,那就代表中泰汽車這些年的堅守和努力沒有白費。
因此在思索了片刻後,殷建仁就率先開口道:“董事長,我的想法建議是走海外分公司的模式。經銷商加盟戰略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汽車的推廣,但是想要建立起良好的汽車品牌口碑,必須在當地有配套的服務才行。”
賣車可不像賣義務小商品那樣簡單。
從前期的看車、試駕,到後續的維修保養服務等等,無論哪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引發當地消費者的不滿和吐槽。
這對於一家剛走出去的新興品牌而言,絕對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