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風卷著枯葉掠過胡同口,葉辰的五金店剛上了新貨,門口堆著幾捆亮閃閃的鐵絲,陽光照在上麵,晃得人睜不開眼。他正蹲在台階上給張大爺修三輪車鏈條,手裡的黃油蹭了滿手,忽然聽見身後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
“葉辰哥,你這新到的銅絲不錯啊,給我留兩卷。”曉敏拎著個帆布包站在門口,包上還印著“青年突擊隊”的字樣——她最近在街道辦的手工藝班當老師,教街坊們編銅絲擺件。
葉辰直起身,用抹布擦了擦手:“剛到的,純度高,編出來的花不容易斷。”他往店裡喊,“小張,給曉敏姐拿兩卷0.8毫米的銅絲,記賬上。”
曉敏笑著擺手:“彆記賬,今兒我掏錢買。”她從帆布包裡掏出個小布包,打開是幾隻編好的銅絲蝴蝶,翅膀上還嵌著彩色玻璃珠,“這是給你店裡當樣品的,有人喜歡就幫我多吆喝兩句。”
葉辰拿起蝴蝶看了看,翅膀的弧度彎得恰到好處,玻璃珠在陽光下折射出細碎的光:“你這手藝,能當嫁妝了。”
曉敏臉一紅,嗔怪地拍了他一下:“淨胡說!對了,我媽讓我問問,你上次說的那個防滑鞋墊,啥時候能到貨?她跳廣場舞總崴腳。”
“明天就到,”葉辰應著,忽然想起什麼,“上次給你姥姥做的助行器,用著還行不?要不要再調調高度?”
“早調好了,”曉敏眼裡亮閃閃的,“我姥姥說比醫院的還好用,街坊們都問在哪買的,我說是你給做的,他們都想訂呢。”
葉辰心裡一動。助行器是他根據老人的身高改的,加了個可折疊的小桌板,方便放茶杯,沒想到這麼受歡迎。他蹲下身繼續修鏈條,腦子裡卻盤算起來:女人和老人的需求往往更細致,要是能琢磨出些貼合她們日常用的東西,說不定比單純賣五金件更有賺頭。
正想著,秦淮茹挎著籃子從店裡經過,籃子裡裝著剛買的毛線:“葉辰,你這兒有粗點的鉤針不?我想給棒梗織件毛衣,他最近躥個子,之前的都短了。”
“有,”葉辰轉身從貨架上拿了兩根竹製鉤針,針尾還打磨得圓滾滾的,“這種握著不硌手,你試試。”
秦淮茹接過來試了試,果然比自己家裡的鐵鉤針舒服:“這針好,多少錢?”
“送你了,”葉辰笑了,“上次你給我縫的工具包,用著可順手了。”
秦淮茹也不推辭,笑著往他籃子裡放了兩個剛蒸的糖包:“換的,不白拿。”她拎著籃子往外走,又回頭說,“對了,院裡王大媽說她那台老式縫紉機總卡線,你有空去瞅瞅?”
“成,下午就去。”
等秦淮茹走遠了,曉敏湊過來說:“葉辰哥,你發現沒?你給我們這些女的弄點小東西,回頭大家都惦記著給你送這送那,比開店還劃算。”
葉辰愣了愣,仔細一想還真是。上次幫二大媽修了修煤爐,她愣是把攢了半年的雞蛋票塞給他;給於海棠的播音台裝了個小台燈,她每天廣播完都給他捎個熱乎饅頭;就連平時摳門的三大爺,都因為他給三大媽做了個簡易搓衣板,主動把自家的舊報紙給他糊牆。
“不是劃算,是人心換人心。”葉辰嘴上說著,心裡卻打起了算盤。他想起曉敏班上的學員大多是家庭婦女,平時愛琢磨些居家小物件;秦淮茹她們跳廣場舞的隊伍,總念叨著缺個輕便的折疊凳;還有廠裡的女工,總說操作台太高,久站著累得慌……
下午幫王大媽修縫紉機時,他特意多留了個心眼。老太太的縫紉機是幾十年前的老款,踩起來費勁,線軸還總跑偏。葉辰拆開機頭一看,發現隻要加個小小的彈簧片固定線軸,再把踏板的角度調緩點,就能省力不少。
“王大媽,我給您加個小零件,保準比新的還好用。”他從包裡掏出塊薄鐵片,三兩下彎成個月牙形,往線軸旁一裝,試了試,果然順暢多了。
王大媽樂得合不攏嘴,非要塞給他一把花生:“你這腦子咋長的?比修縫紉機的師傅還能耐!”
葉辰看著那台修好的縫紉機,忽然有了個主意。他回到店裡,翻出幾塊邊角料,叮叮當當地敲了起來。等曉敏來取銅絲時,他手裡多了個小巧的金屬支架:“你看這個,能架在縫紉機上放剪刀和頂針,省得總彎腰找。”
支架做得精致,邊角都磨得光滑,上麵還彎了個小掛鉤能掛線團。曉敏拿在手裡試了試,眼睛一亮:“太實用了!我班上好多阿姨都愁這個,你這能做多少?我全要了!”
“先做十個試試水,”葉辰笑著說,“你問問大家還有啥需求,我照著做。”
沒過幾天,曉敏就帶著五六個阿姨找上門來。這個說想要個能折疊的繡花繃子,那個說缺個給毛線團計數的小裝置,還有人想要個方便攜帶的針線盒。葉辰一一記在本子上,發現這些需求看似零散,其實都有個共同點:輕便、實用、貼合女性日常操作習慣。
他開始琢磨著改良產品。給繡花繃子加個彈簧卡扣,鬆緊能調;給毛線計數器裝個小鈴鐺,繞夠圈數就響;針線盒做成多層的,剪刀、頂針、線軸各有各的格子,還能揣進圍裙兜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一批樣品做出來時,曉敏的手工藝班直接包圓了。阿姨們用著順手,又推薦給街坊鄰居,沒幾天就傳開了。連紅星軋鋼廠的女工們都聽說了,托於海棠來訂了二十個操作台腳踏墊——葉辰特意用防滑橡膠做的,還繡了小花,踩上去又軟又穩。
“葉辰,你這墊子做得好,車間主任都問在哪買的,說要給全車間換一批。”於海棠把訂貨款遞過來,眼神裡滿是佩服,“你這哪是賣五金,簡直是懂我們女同誌的心。”
葉辰接過錢,心裡美滋滋的。他發現給女人做東西,不用追求多複雜的技術,關鍵是把細節做到位。就像那個腳踏墊,不過是在普通橡膠墊上加了層薄棉,繡了幾朵簡單的花,卻比廠裡發的硬橡膠墊受歡迎得多——女工們說踩著有家裡的感覺,乾活都有勁兒。
傻柱來店裡買扳手時,看著牆角堆著的一堆針線盒,忍不住打趣:“葉辰,你這店快成雜貨鋪了,再這麼下去,該改叫‘女人幫’了。”
“你懂啥,”葉辰遞給他一把新扳手,“這叫精準定位。女人過日子心細,隻要東西對胃口,她們願意花錢,還樂意幫你宣傳,比跑斷腿推銷強多了。”
他這話沒說錯。沒過多久,區裡的婦聯就找上門來,說要把他的“居家巧物”推廣到各個街道,還給他批了個小廠房。葉辰招了幾個心靈手巧的下崗女工,專門生產這些小東西,從設計到製作都讓她們參與——畢竟,最懂女人需求的還是女人自己。
曉敏成了廠裡的設計顧問,每天帶著女工們琢磨新樣式;秦淮茹負責檢查質量,她眼神準,哪個針線盒的邊角沒磨平,一眼就能瞅出來;於海棠則幫著在廣播裡宣傳,說這些小東西“讓日子過成詩”。
年底盤點時,葉辰看著賬本上的數字,自己都嚇了一跳。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利潤竟比賣五金件還高,而且訂單源源不斷。他給工人們發了豐厚的年終獎,還給院裡每家送了套定製的針線盒,盒子上刻著各家的姓氏,做得精致又貼心。
除夕夜,四合院的燈籠亮起來時,葉辰站在院裡看著大家互相展示手裡的針線盒,聽著二大媽念叨“這小鉤子設計得真妙”,三大媽算著“這盒子能用十年,太值了”,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
所謂致富,不一定非要去鑽營那些高大上的生意。把身邊人的需求放在心上,尤其是那些被忽略的細微需求,用真心去琢磨,用實意去打磨,哪怕隻是一個小小的針線盒,也能串起日子的甜,也能走出一條穩穩當當的路。
就像此刻,傻柱舉著個帶小燈的挖耳勺葉辰新做的),對著燈籠照來照去,嘴裡嚷嚷著:“嘿,這玩意兒給我媽用正好,晚上掏耳朵不用摸黑了!”
葉辰看著他那傻樣,笑著往屋裡走。鍋裡的餃子快熟了,蒸汽模糊了窗戶,映著外麵的紅燈籠,暖融融的。他知道,新的一年,還會有更多貼心的小物件從他手裡誕生,不是為了賺多少錢,而是為了讓這些煙火氣裡的日子,過得更舒坦,更像樣。
喜歡四合院:從工傷開始的逆襲請大家收藏:()四合院:從工傷開始的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