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不少人突然意識到,過往對異位骨化的了解可能出現了誤區!
傳統觀點認為,異位骨化複發是因為切除不夠徹底。
然而……
許秋這台手術中的病理過程卻顯示,成骨前體細胞在切除後45分鐘內就開始了遷移!
這意味著,可能不隻是因為切除不夠徹底。
切除這一操作本身,就會導致複發!
因而,這讓學術界對異位骨化的認知上升了一個台階。
原本臨床隻關注切除的乾淨程度,而往往忽視了防護屏障。
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於——
臨床上目前沒有針對異位骨化切除後的完善防護機製。
但如今,許秋這台手術算是補齊了這一短板。
三重屏障協同效應的出現,讓異位骨化的防複發終於走上了正規!
而且,論文中還提到了具體的數據!
事實上,這是許秋結束了田靈的手術之後,在研發多發性硬化新藥的過程中,順手完成的實驗驗證。
經過動物實驗驗證……
三重屏障體係中,如果單用局部唑來膦酸,複發率能降低至8.2。rt放療,這個概率再度下降,隻剩下3.1。
而若是把膠原膜隔離也算上,此時依舊能降低,隻剩下1.7!
可以說,許秋用完整的實驗說明了這三重防護的重要性!
而且不止於此。
許秋還給出了更詳細的作用機製。
比如局部唑來膦酸,能夠防複發的原理便是可以抑製rankopg信號軸。rt放療,則是能夠靶向清除cd90+間充質乾細胞。p2與宿主組織接觸,沒有接觸自然就難以複發了。
而對比三重防護之後的1.7複發率,傳統單用放療複發率35!
這差不多是二十幾倍的概率了!
這一刻,學術界很多人都振奮。
尤其是骨科。
“許院士真的吊……順手給極重度燒傷病人做個異位骨化,結果把異位骨化切除這一領域的短板給補全了!”
“什麼時候來我們肛腸科順便做個手術?”
“這台手術可能會引發臨床實踐的變革!三重屏障體係應該會成為異位骨化防複發的金標準了!”
“……”
影響力持續在發酵。
當《臨海大醫》這一篇論文徹底進入全球視野,各地都有了反應。
國內的醫師學會,直接將異位骨化列為“燒傷後下肢腫脹首要鑒彆診斷”之一。
而在此之前,學術界內很少將極重度燒傷與異位骨化聯係在一起。
此外,燒傷外科協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凡是燒傷麵積大於百分之三十的患者,都要常規進行ap、骨鈣素的檢查。
這是提早發現異位骨化最重要的指標。
可以預見,從田靈之後,再有燒傷後骨關節異常的病人出現,醫生幾乎不會再誤診了。
畢竟第一時間就能聯想到異位骨化,也就能早期發現早點治療。
而誤診率的降低,帶來的就是病情的可控性提高!
若是以往,病人可能要等到異位骨化晚期才終於確認,到時候恐怕隻能做關節置換了。
但如今,早期就能發現問題!
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了這一疾病後續病人的命運了。
……
風波還在持續。
不過臨醫這邊卻已經恢複了平靜。
許秋一如往常,照舊坐診、查房、做手術。
偶爾也會開一兩個會。
到他這個位置,其他的院士基本上都是會議應接不暇,根本找不到一丁點空餘的時間。
今天某個委員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