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僅是常年聲援波蘭斯基的少數大導演之一與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斯皮爾伯格等齊名),更與波蘭斯基有著一層特殊聯係:通過米亞·法蘿。
米亞·法蘿,這位傳奇的交際花,是弗蘭克·辛納屈的前妻。
1966年,21歲的米亞嫁50歲歌王,後因堅持出演波蘭斯基的《羅絲瑪麗的嬰兒》引發矛盾離婚,這麼個大美人在波蘭斯基的劇組裡...要說兩人什麼都沒發生,估計是不太可能。
辛納屈這醋吃得有理有據...
1970年,25歲的米婭又嫁給41歲的安德烈·普列文,世界著名的指揮家、鋼琴家、作曲家,20世紀樂壇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音樂全才。
——安德列當時是已婚狀態,米婭懷孕之後,安德列才決定離婚。
1979年,米婭與安德列離婚。同年,她和伍迪·艾倫開始交往,這十二年裡一直是伍迪艾倫的重要伴侶和靈感繆斯。
去年這伍迪·艾倫還自編自導了一部電影《艾麗絲》,由米婭·法羅主演。
她憑借此片獲得了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提名,最終惜敗於朱莉婭·羅伯茨和《風月俏佳人》。
這片子...怎麼說呢,是典型的“神經質知識分子喜劇”、“存在主義困境探討者”這種伍迪·艾倫風格,在這個賽道他是大師地位。
但拋開那些哲學思考、知識分子趣味、對紐約城市的摯愛、猶太式幽默以及對人生荒誕性的悲憫洞察,這部電影算不上一個好故事。
米婭·法羅飾演的艾麗絲是個家庭婦女,從唐人街一個華國針灸楊大夫手裡開了些魔法草藥用於治療背痛。
楊大夫給她的神奇草藥成為超現實情節的驅動力。
這些藥物賦予艾麗絲不同能力:
隱身術:窺探他人的生活與秘密。
催情藥:釋放被壓抑的欲望,與心儀的對象發生婚外情。
誠實藥:無法控製地說出內心真實想法。
前世藥:體驗自己的前世生活。
“真實之眼”藥:看到超自然現象鬼魂或者說幽靈)。
反正林恩看得一頭霧水,這些玩意到底和治療背痛有什麼關係?
咱也不敢問啊!他覺得這電影得歸類到‘魔幻現實主義’喜劇裡去。
最奇妙的是,艾麗絲服下隱形藥水後跑去偷窺自己丈夫和前妻滾床單...
總之,言歸正傳,米婭·法羅和伍迪·艾倫兩人未成婚,但米亞·法蘿為他生下兩個子女。
很難說伍迪·艾倫對波蘭斯基的堅定支持背後,沒有米亞·法蘿這位與波蘭斯基合作過、關係匪淺的女人的“枕頭風”影響。
林恩相信,隻要能打動伍迪·艾倫或者米亞·法蘿,就有機會將影響力傳遞到波蘭斯基那裡。
今年的戛納主競賽單元競爭並不算空前激烈,林恩的目標清晰而宏大——金棕櫚獎!
艾倫·帕克自然心知肚明林恩今日設宴的用意。
他放下刀叉,用餐巾優雅地擦了擦嘴角,切入正題:
“ink,戛納的規矩,你了解多少?”他問道,眼神銳利。
“略知一二,”林恩點頭,“它最青睞從未在任何地方公開放映的影片,但也接受允許影片在其原產國進行過小範圍首映比如本國電影節或極有限的本地發行),前提是在戛納之前不能在法國境內公映。”
“沒錯,”帕克讚許地點點頭,“為了配合這條規則,《低俗小說》目前在法國境內尚未上映,歐洲市場的大規模發行也按兵不動。而且,它沒有報名參加其他重要的國際a類電影節如柏林、威尼斯、多倫多)。你準備得很充分。”
他話鋒一轉:“但是,《低俗小說》有個‘硬傷’——它已經在北美大規模首映並獲得巨大成功。按照不成文的慣例,這類影片入圍主競賽單元的難度會增大。不過...”
帕克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隻要能搞定評委會主席波蘭斯基,這些都不是問題。”
帕克身體微微前傾,聲音壓低了些,帶著一種分享行業秘密的鄭重:“評委會主席在戛納的影響力...是決定性的。
他是整個評審過程的靈魂人物:設定議程、引導討論基調、強調本屆電影節的藝術價值取向...
比如今年波蘭斯基坐鎮,可能更側重導演個人風格、劇本創新或社會議題的深度挖掘。
他是討論過程的舵手,負責協調分歧、推動共識。在票數僵持時,他的溝通能力和威望是打破僵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