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泰微微抬眼,打量了楊紀片刻,伸出枯瘦如柴的手指,指了指對麵的椅子,說道:“楊巡按,坐。”
楊紀謝過之後,端正落座,目光坦然望向蔡和泰,等待這位年逾古稀的巡撫大人開口。
蔡和泰也不說話,他輕輕放下茶杯,那布滿青筋的老手,在杯沿上來回摩挲,似乎有意晾著楊紀。
過了許久,他才抬起頭來,嚴肅地說道:“楊巡按,今日陵安城可不太平,王虎一案引發諸多事端,你有何話說?”
又是為了王虎一案,一個街頭惡霸,接連有地方大員出麵。
陵安城這水是真的渾濁。
楊紀坐直身子,道:“蔡大人,王虎長期在陵安為非作歹,魚肉百姓,下官到任後,接到百姓報案,依法拘拿他,為百姓伸冤,至於工匠鬨事,實乃有人蓄意煽動,企圖破壞案件調查。”
暫時還不知這巡撫大人意欲何為,楊紀選擇實話實說。
“那城中傳言又是怎麼回事?”蔡和泰又問,那雙渾濁的眼睛透著精明,緊盯楊紀。
“大人,這些傳言絕非下官所為,下官也是近日才有所耳聞。”
蔡和泰看到對方神色沒有絲毫變化,他輕輕歎了口氣,語氣中滿是憂慮與無奈:
“王虎案輿情洶湧,為大局穩定,本官思來想去,覺得可把王虎一案移交按察司處置,易大人任職多年,經驗豐富,定能妥善處理。”
楊紀起身道:“蔡大人,下官一直經手此案,掌握諸多關鍵證據,案情漸明,望大人收回成命,讓下官徹查。”
蔡和泰麵色一沉,原本鬆弛的臉部肌肉微微抽搐,有些責備的說道:“楊巡按,本官這是權衡利弊後的決定,你身為朝廷官員,應以大局為重,領會本官的良苦用心。”
楊紀焦急卻鎮定,“下官明白大人是為大局著想,但此時移交,按察司難短期內理清頭緒,導致關鍵線索或中斷,真凶可能脫罪,百姓難盼公正,民心難安,恐生大禍。”
蔡和泰眉頭緊皺,臉上皺紋更深了,不悅道:“楊巡按,你一再抗命,莫非眼裡沒有本官,也無視朝廷法度了?”
“大人息怒!下官絕無此意,此案處置不當辜負聖上信任,有愧陵安百姓,望大人再給機會,我定短時間審結,給各方滿意答複。”楊紀拱手道。
蔡和泰麵色稍緩,沉吟片刻道:“我知道你一心為公,但官場行事要瞻前顧後,你執意審理,能平息眾怒,不生變故?”
楊紀斬釘截鐵地道:“大人,下官願以烏紗帽作保!若有差錯,甘願領罪!”
蔡和泰凝視楊紀良久,見他眼神堅定,不似作偽,心中有些動搖。
正思忖間,忽聽門外一陣嘈雜。
蔡和泰當即沉聲道:“何事如此喧鬨?”
下人匆匆來報:“大人,門外大批百姓圍了布政使司,高呼要見大人,強烈要求楊巡按審理王虎案!”
蔡和泰臉色大變,手中茶杯險些滑落,他沒想到,局勢竟陡然演變成這般局麵。
楊紀亦是一臉驚愕,腦海中瞬間閃過李羨安的身影,隱隱猜到此事必是他暗中推動。
原來,李羨安聽聞穀誌誠和易池春在蔡和泰麵前搬弄是非,企圖將楊紀排擠出王虎案的審理,深知形勢危急。
遂精心謀劃,聯絡那些飽受王虎欺淩的商家,勸其聯名上書,力挺楊紀。
又發動百姓,闡明利害,激起眾人對公平正義的渴望。
百姓們本就對王虎積怨已久,又聽聞楊紀為他們挺身而出,不畏強權,紛紛響應號召,這才彙聚於此,形成浩大之勢。
蔡和泰揮手讓下人退下,而後對楊紀道:“楊巡按,外麵來了不少百姓,要求由你繼續審理王虎案,你可知情?”
“下官並不知情。”楊紀回道。
蔡和泰並未多費心思去分辨楊紀話語的真假,隻是微微頷首,而後緩緩起身,一隻手輕輕扶住桌沿,腳步略顯蹣跚地邁出書房,朝著巡撫衙門大門的方向走去。
楊紀緊跟在後麵。